第105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要发家,种棉花”,这已经成为许多农民的口号。目前种棉花确实可以发家,老解放区的产棉区农民生活的提高,就是事实。但历史上并不是种棉花的都能发家,相反地,像“谷贱伤农”一样,棉花丰收棉农赔本的情况,倒是反动统治时代的普遍现象。仅仅在人民政府时代,因为土地所有制度改革了,保护棉农的政策实施了,才能避免“丰收成灾”,真正做到种棉发家。有了人民的国家,棉农才能发家,这是一条真理。没有革命的胜利,没有人民政府的成立,没有土地改革,棉农绝难发家。所以,“要发家,种棉花”这句话,仅仅说了事情的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则是保国才能发家。产棉区的党组织、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应该向棉农解释这个真理,使他们在发家必须保国的认识下,自愿地将存棉以合理价格卖给国家,并且要在“爱国发家,多种棉花”的口号下,扩大棉田,精耕细作,增加棉花产量。
  国家的贸易部门,合作社和人民银行,应该以合理的价格来收购棉花,并以有利于农民的存储办法来吸收棉农的棉花储蓄。国家贸易公司的历史短,工作还有很多缺点,棉农所需的货物还不能充分供应,今后必须以最大的努力来供应棉农的需要,使购棉任务顺利完成。
  大部产棉区都经过了土地制度的改革,棉农存棉较多的正是老解放区,这些地区农民的觉悟是很高的。只要地方党组织、人民政府和人民团体一齐努力,购棉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我们相信,全国棉农将以爱国主义的精神,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号召,开展售棉竞赛,并以扩大棉田,精耕细作,争取棉花丰收,来回答帝国主义的封锁。
  *注「这是陈云同志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
  做好工商联工作(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日)
  做好工商联(1)工作*
  (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日)
  我今天讲四个问题。
  一、工商业情况及我党的对策
  目前全国工商业进一步好转,这表现在工业产品(包括手工业产品)和商业营业额都在增加。即使在工商业情况较差的地区,商业的总营业额也是增加的。但最好的证明是城市税收逐月增加。第二季度一般是工商业的淡季,但税收已达到十一万亿元(注「这里指当时流通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自一九五五年三月一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代替原来流通的人民币。新币一元等于旧市一万元。——第1、29、32、38、51、54、84、94、113、147、158、166、168、190、193、200、212、228、238、260、269页。」)以上,超过了第一季度。估计工商业还会继续好转。在工业中,不仅机器工业品,而且手工业品也会继续增加,只是有早迟之分。杭州三种手工业品(雨伞、扇子、剪刀)就已全部卖完。
  工商业好转的程度是不平衡的,而且发展与淘汰同时存在。一般地说,工业较商业好。工业之间也不平衡,有的好转程度大,有的好转程度小,个别也有缩小的。地区之间也不平衡,中南、西南较华北、华东差,因为华北是老解放区,华东则工业比重较大。
  工商业中有发展有淘汰,发展程度和淘汰程度又各有不同,这是正常的,反映了中国经济改组的情况,用不着大惊小怪。经济改组是以新的经济轨道代替旧的经济轨道,即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改变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国的工业产品本来不够,不论是帝国主义的企业或者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只要改变领导就能照常生产,并且能够发展。商业方面的情况则有不同。土地改革(注「这里所说的土地改革,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一九五○年六月三十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起,在新解放区陆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到一九五二年冬,除台湾省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使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分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第60、90、102、117、129、140、144、148、159、275、303页。」)是经济的改革也是政治的改革,一经土地改革,由地主所有制转为农民所有制,整个农村经济发生了变动,其他经济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动。国营商业代替了洋商、投机商及非必需的中间商。合作社在新区开始组织,也是改变旧轨道。旧轨道上的工业有一部分要转变,因为它们过去是依赖帝国主义的原料的,现在则需转而依靠国内原料。总之,中国经济的情况不可能是一好转就家家好转,而只能是多数好转,少数淘汰,否则就不叫革命,就不是经济改组。
  经济改组的时间不会是很短的。好转的部分会继续好转,淘汰的现象也还会继续一阵。但也要看到,在好转的中间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五种经济(注「五种经济成分——指当时存在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一九五○年六月六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讲到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原文是:“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92、136、148、179、267页。」)成份都会发展,各得其所,这是肯定的。现在合作社还未得其所。有些中间商则不能保持原有之“所”,还要垮一部分,或需要换一个“所”。新的情况是,在好转的行业中出现了暴利思想。私营工业过去对政府的加工订货感恩不尽,现在有一部分人已经把加工订货看作负担,因为加工订货只能给他们以正常利润,不能给他们以暴利。现在这种现象还未泛滥起来,对此不能作过分估计,但应指出,这种趋势是在增加。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的对策,简单讲来有三条:
  一是欢迎发展。我们欢迎的,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但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有利,对将来搞社会主义也有利。害怕这种发展是错误的。
  二是指导转业。转业问题中有劳动力的转业及资金的转移。我以为较困难的是劳动力的转业,我们的努力主要应放在这方面。自从去年工商局长会议(注「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指一九五○年五月八日至二十五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以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北京、重庆、西安七大城市为主的工商局长会议。会议讨论和研究了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之后出现的若干商品滞销、私营工商业停工歇业日多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会后,开始调整工商业。经过约半年的调整,不仅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了困难,而且使它们得到了发展,并引导它们开始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第86、88、110,149页。」)以来,指导转业还未取得良好效果。这件事不要对外面讲,以免陷于被动。这是做而不讲。一般说,指导和协助转业要以地方为主。今后不论在大中城市或小城市,转业都是可能的,不要悲观失望。在大城市中,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及知识分子的数量是很大的,转业有迟早,但一定会转过来。去年喊知识分子没出路,当时我就说过,知识分子不但不会没有出路,而且会嫌少。今年“七一”我做文章(注「指一九五一年七月一日陈云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而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国家建设》一文(见《新华月报》1951年7月号,第504—506页)。文章说:“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文化的发展,学生群众中那种‘毕业就是失业’的恐慌,已不复存在。高中以上的毕业学生已经不是多余,而是不足;大学、专科的毕业学生,远远低于经济、文教、行政部门的需要,国家可以保证每个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第149页。」),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经消灭。其实,高中学生也是如此,只是为求稳当而未说出来罢了。现在北京小工的工钱高到三万元一天。没有饭吃的人,即使是搬砖头也会去干的。在小城市中,不要害怕淘汰的速度会很快,因为小城市以手工业为主,在土地改革后,他们的生意会兴旺一阵的。我过去在东北的调查就证明是这样。合作社的发展也不会很快代替私商的地位,因为合作社的力量有限,起初只能多注意收购。在小城市中,私营工商业也不会垮得很快,而且在土地改革后会有一阵好生意做。所以,不论在大中城市或在小城市中,转业都是可能的。
  三是加强领导。加强领导就是加强国营经济和国家计划的领导。同志们注意,我过去只说国营经济的领导,现在第一次说到国家计划的领导。今后国家计划很可能是公私斗争中我们手里的一个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