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作者:向斯    更新:2021-12-04 05:56
  这孩子便是武则天。
  武则天似乎真是圣人之资。她一出生便搅得天地不宁。贞观初年,民间流传一本秘记,内称"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本秘记暗中流播,被京城太史局探记,不久,便报告给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君临天下,文才武略,不可一世。李世民听到这个秘记的奏报,不禁大为惊骇,惶惶不安。李世民是信这个的。如今,竟说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不能不叫他大为紧张。可事实上,这女主武王武则天,正是因太宗而发迹的,历唐三世之后,进而得有天下!
  赐名武媚
  贞观十五年,太宗听说武士蠖的女儿很美便召入后宫。这年武氏年14岁。后宫美女如云,武氏入宫,没有什么特别。太宗得知她叫武照,觉得名字不好,便赐名武媚,此后就没再理会。武媚便派充侍女尚衣。
  武媚有胆有识,工于心计。她14岁临入宫前,母亲杨氏恸哭悲泣,与她相别,她却从容自如,说道:"见到天子谁知道不会有福,何必儿女情长,悲悲切切。"母亲惊诧不已。入宫以后,武媚的心机与胆识,在三物降烈马一事中表现无遗,她也因此闻名宫中,著于青史。此事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太宗有一匹烈马,又肥又大,无人能够驾驭。武媚进言说:"我能驾驭,但要有三样东西,一是铁鞭,一是铁挝,一是匕首。鞭抽它不服就用挝戳它的头,挝它还不服就用匕首断它的咽喉。"
  武媚非凡的胆识,引起了太宗的注意,随即召幸,封为才人。才人是后宫中三夫人、九嫔以下二十七世妇中品级最低的一类。封为才人以后,一冷就是几年,太宗没再理会她。太宗自视甚高,英明神武,不可一世,他喜欢的女人自然不会是豪爽、勇武一类。他喜欢风雅、文弱的女子,喜欢温情似水,柔婉娇媚一类。因此,才女徐惠擅宠。武氏充其量就赐名武媚。不过,三物降服烈马一事,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便是身心文弱的太子李治。李治是在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以后立为太子的,因为文弱,因而对同龄的武媚由崇敬而着迷。
  贞观二十二年夏天,太白星昼见。太宗李世民找来太史令李淳风,问这是何象。李淳风答说:"女主正昌。"一直对"女主武王"耿耿于怀的李世民又紧张起来,惶惑地说:"秘记所记载的,是真的吗?"李淳风答道:"我据天象推断,秘记所预言的已经成为现实。那个女主就在陛下的宫中。从今以后,不过三十年,她会得有天下,几乎杀尽唐皇家子孙。"李世民一身冷汗,恨恨地说:"有一丝可疑的,统统杀掉,你看怎么样?"李淳风答:"这是命数,天法禳避。何况她的命大,多杀会伤及无辜。从天象上看,这位女主的大势已成,而且就在宫中,已经是陛下的眷属。三十年后,她就老了,老了就仁爱。虽然她会更易国号,自立为帝,但对于陛下的子孙好像还不会事情做绝。如今如果杀了她,她又托生,更加年轻,这样一来,一旦成势,就会将唐室子孙杀尽。"李世民觉得有理。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李世民病逝,太子李治即位,为唐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按照宫中惯例,新皇即位,先皇后宫中除四夫人、九嫔以外,其他的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一体送往感业寺为尼。于是,一大队宫嫔美女,穿着黑色的丧服,踏上了通往感业寺的道路,一个个垂头丧气。她们为自己凄凄的命运悲哀,因为她们走向的是没有一线希望的活坟墓。武媚也置身在这黑色的队列之中,时年仅仅21岁,青春正茂。她的心中也是一片萧瑟,万般沉重。
  秋色笼罩了长安。感业寺浑厚沉重的钟声在县城中回荡。落叶萧萧。女尼们静坐在寺中,心如死水,生命在无边的寂寞中已渐渐麻木。只有武媚是个例外,她满怀幽怨,人在感业寺中,心却时不时地飞往太宗别庙。因为高宗李治上香太宗别庙,一定会顺便到感业寺看望武媚娘。这便是她的一线希望。
  被封昭仪
  永徽元年五月,太宗的周年忌。高宗李治到太宗别庙上香,然后果然驾临感业寺,与先皇太宗的才人武媚娘相拥而泣。这一幕感人的场面,很快传遍京师。高宗王皇后知道得更快,也更为详细。王皇后满怀酸楚,但同时又心中暗喜,生出一计:何不利用武媚娘来打击正得宠争位的萧淑妃呢?
  王皇后是并州祁地人,出身于名门望族。王家与李唐皇室世代姻亲。晋王李治继太子李承乾为太子以后,王氏就升为太子妃,生活在东宫。但王氏一直没有生育,身处明争暗斗十分激烈的后宫,心中不免有些紧张。最要命的是,极得李治宠爱的萧氏生下了极聪明可人的皇子许王李素节。李治入主帝位以后,王氏立为皇后,萧良娣一跃而为仅次于皇后的萧淑妃。这样,萧淑妃就成了王皇后最大的威胁,也是她一直无法排遣的一块心病。感业寺天子与女尼相拥,无疑是情深似海,不然不会冒此天下之大不韪。果然如此,引武媚与萧妃相抗衡,自己坐收渔利,岂不是于皇上、于武媚、于自己三全其美,又打击了萧妃?
  于是,就在高宗与武媚相拥而泣的几天以后,武媚只在感业寺待了十个月,便被王皇后神秘地接回宫中。李治得讯后大喜,宠幸武媚,日夜求欢,宠冠后宫。萧淑妃只有伤心落泪。
  武媚回宫以后,对王皇后万分感激,但不过是权宜之计。史书记载说:武才人工于心计,诡计无穷。最初,谦词卑躬地事奉王皇后,王皇后十分高兴,多次在皇帝跟前称赞武才人,武才人很快进升为昭仪。武媚纡尊降贵于王皇后,事奉恭谨,知道王皇后可被利用,于她有所求。天性憨厚的王皇后哪里晓其个理,不仅不加防范,反而多方赞誉,使她轻易地进封昭仪。萧淑妃是被压下去了,可是王皇后却不知道,她避开了一条狼,却引进了一只虎,最后她只能是自食其果。
  武媚封昭仪时已替李治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皇五子李弘,生于永徽三年。一个是皇六子李贤,生于永徽五年。李贤生下以后,她便被封为昭仪。昭仪是九嫔中的第一位,在后宫中仅次于皇后、贵妃。当时,只有皇后,因而武昭仪便居于第二位。当武媚继续受宠,两位皇子绕膝嬉戏时,王皇后这才惊醒过来:萧淑妃已经被完全打下去了,没有什么威胁,真正要命的威胁是来自令皇上五迷三倒的武昭仪。王皇后于是和萧淑妃结成了联盟。
  宫闱秘史 第二部分 唐--此恨绵绵无绝期(2)
  终成皇后
  然而,王皇后、萧淑妃哪里是武昭仪的对手?武昭仪虽然年轻,但在太宗的后宫中已经历了八年的磨炼,目睹了后宫的一切,结识了许多密友。加上由于太宗独宠女诗人才子徐惠,逼使武氏苦修经史,明了了许多历史故事。这样一个太宗时代的才人,有如许的种种经历,怎么会不比生长出身在太子宫中的王氏、萧氏老练得多,也厉害得多?
  双陆王皇后认为是她使武氏改变命运的,因而,武氏理当要感恩戴德,在她面前俯首贴耳。武氏为此也曾好一阵心力交瘁,为自己何去何从而内心交战,不胜痛苦。常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皇后这恩德似海,又该如何才能报答呢?但可怖的事实是,自己在宫中受宠,危机四伏,一旦发生些微的变故,便会性命堪虞。自己如何才能巩固地位、确保恩宠?唯一之途便是取皇后之位而代之,进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武昭仪顾不了报恩报德的那一套了,她只想着无毒不丈夫,只想着妇人之仁成就不了大事。而高宗李治天性仁厚,极少主见,易受他人影响和操纵,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高宗对武昭仪宠爱不衰,并恩及武氏家族。他封武氏死去的父亲为太原郡公,母亲杨氏为太原郡君,并在长安城内赐给府邸一座,供武氏一家受用,其他人等也一一授与官职。武昭仪一方面用媚术继续迷惑李治,使他不能自拔,一方面暗结宫中上下人等,密察王、萧两人的行动,并巧妙的将王、萧两人对她的怨愤以至谩骂告诉给李治。于是,高宗李治渐渐对王皇后不满。
  不久,武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长得白胖美丽,极得李治的喜爱。这个时候,朝野已差不多都知道,王皇后的被废势在必然,只是迟早而已,而武氏弄死自己的女儿嫁罪于王皇后,便使王皇后的坐废成为现实。这一场由后宫波及朝廷,牵涉后宫后族、嫔妃、宫女和朝廷众多重臣的重大变故,真是血雨腥风、触目惊心,而这一切又都是武昭仪从容不迫地一手导演的。她是这场争斗中唯一的受益者和胜利者。
  废黜王皇后是由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引发的。柳氏目睹着武氏擅宠,皇后受到冷落,便从旁帮助女儿,以厌胜术诅咒武昭仪。自汉代巫蛊事件以后,厌胜术诅咒宫人便是宫中的大忌。武昭仪及时侦知这一情况,果断地奏报高宗。于是,柳氏被逐出后宫,不许回来;中书令柳奭被贬为荣州刺史。这样,王皇后被废而立武昭仪为皇后便甚嚣尘上,朝廷因此而分两派。
  两班人马势均力敌,各不相让,高宗有些为难。实际上,要废王立武,最关键的是在反对派的四人: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褚遂良、侍中来济、中书令韩瑗。于是,高宗李治和武昭仪决定试探试探,笼络首要人物长孙无忌,看是否奏效。结果不欢而散。
  武昭仪亲手弄死女儿一幕,史家记得很清楚:武昭仪生下一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