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作者:向斯    更新:2021-12-04 05:56
  ,年方13岁,看来只有他最合适。邓太后经过细细察看,了解,又召刘?入宫看视,决定立刘?为帝,就是汉安帝。邓后依旧尊为太后,临朝执政,掌握朝野和宫中大权。邓太后经过了亲身体验,觉得权力决不可轻易授人,一定要牢牢握在手中,一旦安帝成年,也不能拱手让权。
  邓太后一手遮天,为所欲为,视朝廷大臣如无睹,这无疑会引起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大臣以司空周章为代表,对邓太后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周章等大臣多次上疏,指责邓太后的所作所为。邓太后对此置之不理。周章见弹劾没有反应,越发愤怒,进而铤而走险,准备发动政变。周章的秘谋很快就泄漏了,邓太后准备搜捕,周章畏罪自杀,牵连多人受到惩处,这场政变没有形成就这样被扑灭。这件事后,邓太后越发抓紧了权力。大臣中只要有人提及归政,敏感的邓太后就会严加处理,毫不留情。
  邓太后手握重权,倒也做了不少善事,政务方面也十分勤奋。她在大旱的年份亲自到洛阳寺审理冤狱。一名囚犯因受重刑逼供,被迫自认杀人,在狱中折磨得没有模样,瘦弱不堪。太后临狱,狱吏陪同,囚犯想伸冤又不敢。囚犯心事重重,正想离开时,太后又召回来,重新审理,结果真的是冤案。囚犯无罪释放,洛阳令抵罪收入洛阳寺狱。
  邓太后在威服四海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西北羌人乘汉主过世,发动叛乱,大肆入侵汉地,生民涂炭。邓太后命哥哥邓骘统兵镇压羌人。汉兵惨败,羌人乘胜入侵陕西、山西。邓太后便下旨调回邓骘,另委任尚统兵平羌。临战换统帅,汉兵配合不当,羌兵得手东进,迫进京师第一防线的黄河。太后知人善任,委精通兵法、富于韬略的虞羽入甘肃平甘肃羌乱。西北安宁。
  邓太后对于家族、皇族子弟的教育十分重视,并先后创办了两所宫邸学校。开辟邸学,教授经史,男女共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邓太后苦心经营,希望邓氏家族能免灭门之灾,长相保守,但事与愿违。建光元年,邓太后执政16年,病死宫中,终年41岁。这一年汉安帝28岁,亲理朝政。邓太后去世,有人密告,说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经想废掉安帝,另立刘胜。安帝借机大动干戈,吩咐收捕邓悝、邓弘、邓阊的儿子,以大逆不道罪,撤官为民,迫令自杀,家属流徙。接着,邓氏子弟在官的七人,都被迫自杀。
  宫闱秘史 第一部分 汉--香艳与荒诞之间(9)
  四、吕后与戚夫人的宫闱之争
  正宫吕氏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正配夫人,历史上称为吕后。父亲吕公,是单父人(今山东单县),由于躲避仇人,避难来到沛县落籍。吕公和沛县县令是知交。乡民得知这些,便纷纷带着礼物前去拜会吕公。县吏萧何帮吕公料理宴会事宜,事先对各宾客说:"贺仪在千钱以下的,座位就排在堂下。"
  汉高祖刘邦当时的刘邦只是一名小小亭长,终日饮酒作乐,赊帐都付不起,哪还有钱送呈贺仪?更不可能备千钱以上的礼物。但是,刘邦知道,这可是一次出人头地的好机会,绝不能错过。但若屈居下座,怎么会引人注目?思谋再三,刘邦想出了一计。
  吕公宴会那一天,刘邦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份拜帖,拜贴上赫然写着贺仪一万钱。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惊人的数目,莫说县吏萧何吃惊,连吕公也诧异,连忙亲自出迎,礼接亭长刘邦。刘邦气宇轩昂,彬彬有礼。
  吕公细看刘邦,心中为之折服。这位气度非凡、谈吐风雅的亭长,日后前途定不可限量。吕公是见过世面的人,心里器重刘邦,在行动上就十分谦让礼敬,将刘邦请入堂中,坐在上座。刘邦落落大方地坐在上座上,高谈阔论,旁若无人,气质、风度堪称上乘,在座的宾客无不黯然失色。吕公在酒宴过程中,一直观察着刘邦,并细察他的言谈,深究他的面相,吕公心里有谱。宴席结束后,酒足饭饱的刘邦起身告辞,吕公一再挽留。
  客人散去,香茶招待了刘邦后,吕公方才诚恳地对刘邦说:"我一向深究相法,相过的人很多,没有不灵验的。今天见到阁下,细看面法,面相上显示阁下贵不可言,望阁下好自珍爱。我有一个长女,相貌人品都不是下乘,我有意与阁下结这门亲,收阁下为女婿。"
  刘邦喜出望外,没想到白吃了上座的这顿丰盛酒饭不说,拜帖的一万钱还没个交待,就被有这样身分、背景的吕公如此看重,还要嫁给爱女,送赠厚礼。刘邦万分感激之下,当即应允了这门亲事。刘邦不胜惊喜地辞别了吕公,欢快舒畅地奔回家门。
  吕公的这位大女儿便是日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吕雉这位吕公的长女在吕公的坚持下嫁给了亭长刘邦。当时,刘邦家景不富裕,成家以后,自立门户,刘邦依旧游侠放任,广交朋友,家里的生计全靠吕雉料理。一晃就是几年,吕雉从一个娇小姐,一变而为一个农妇,一年四季下地耕作,操持家务,并先后替刘邦生下了一儿一女。
  有一天,刘邦回家休假,在家歇息。吕雉和子女都在田里干活。一位老人路过这里,口渴了想喝点水。老人边喝水,边和温和的吕雉闲聊。老人善于看相,初见到吕雉就大为心惊,等细加观察,越发的不敢相信。老人告诉吕雉,她的命极贵,面相上贵不可言。老人又请她叫过儿子、女儿,也看一看。老人细看了吕雉的一双儿女,告诉吕雉,日后她之所以大贵,是由于这个儿子,儿子相貌是大贵之相;至于女儿,也是贵不可言。老人喝完茶后,就辞别了吕雉,向前赶路。过了一会,刘邦来到田间,吕氏告诉了刚才的一切。刘邦闻言后,急忙追赶那位老人。
  刘邦果然追上了老人,恭敬谦让一番后,刘邦也请老人替他看相。老人细细审视,不禁心中大惊。老人告诉刘邦,他的妻子和儿女之所以大贵,是由于他能大贵,贵不可言。老人希望刘邦好自珍重。刘邦恭送老人远去,心中大喜,想象着自己贵不可言,想必能入朝拜相?位极人臣?身为亭长的刘邦这时恐怕还不敢奢望做上皇帝。
  公元前208年,刘邦38岁,儿子刘盈刚刚5岁,刘邦揭竿而起,举兵反秦。汉王五年冬天,刘邦战胜项羽,在定陶即皇帝位,定都洛阳,随后迁都长安。刘邦即皇帝位后,册立吕雉为皇后,长子刘盈册为皇太子,女儿封为鲁元公主。
  英雄与美人
  英雄刘邦怎能离开美人。刘邦在吕雉之外,有过许多的女人,但刘邦在这众多的臣妾中,最宠爱的还是戚夫人。
  戚氏是定陶的一位远近闻名的美人。她的皮肤白皙,像雪白无瑕的白玉一样,清纯温润。她的眼睛圆圆的,十分柔美迷人。她的体态丰满,气质高雅。最为难得的是,她的歌喉优美,腰如柳枝,舞姿轻盈美妙,如流风,如飞雪,令人陶醉。
  起兵征战的刘邦在汉元年时进驻定陶。这位胸怀大志的义军首领平生最好女色,听近侍奏报,说这一带有一位如花似玉的仙子,刘邦怎能不动心?刘邦的近侍找到了戚氏,送去厚重的聘礼,便顺理成章的占有了这位令刘邦心醉的美人。从此以后,刘邦离不开她。行军打仗,南征北战,都要戚氏陪伴左右,既寻欢作乐,又照料生活,解除寂寞。无论多么艰苦的战事,无论面对多么困窘的环境,无论多么疲乏劳累,只要一回到家中,躺在戚夫人温香软玉似的怀中,刘邦便会安然睡去,一切烦恼劳累烟消云散。
  怜香惜玉的刘邦是以美色为前提的。当年吕公慧眼识人,将心爱的女儿吕雉下嫁刘邦,吕雉没有嫌弃,一心侍候他,为他生儿育女,还劳累的下田耕作,以养家糊口,任刘邦在外交游闲逛。刘邦一直十分感激吕公,感念发妻吕雉。然而,随着刘邦的事业一天天兴旺,发妻吕雉日渐青春逝去,人老珠黄。刘邦对发妻虽然依旧存一份感激,但那也只是存在心中。有无数的美女缠绕在身边,能想象出好色的刘邦自不会遵守夫妇相守之道、视美女如无睹、一心一意宠着吕雉。果真如此的话,那就不是刘邦了。刘邦得到了戚夫人,便忘情恩爱,纵欲求欢,既挥师夺取江山,又日夜享乐美色,他哪里还会记挂着当年资助他兴兵起事的吕雉?
  戚夫人获得刘邦的宠爱,日夜沉醉其中。过不多久,戚夫人便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十分高兴,心想自己怀上了刘邦的骨血,刘邦这样疼爱自己,日后还会弃自己于不顾吗?戚夫人在一种满足和自得的心境中精心保养着腹中的孩子,幻想着这是一个俊伟的儿子,他降世以后,自己和刘邦便会一切顺心如意。
  十月怀胎,终于分娩。戚夫人在痛苦的撕裂和挣扎后最终挺了下来,而且生了一个壮壮实实的儿子。戚夫人满面春风。高祖刘邦看到自己和爱妃生下的这个像自己一样的儿子,当然喜不自胜,对戚夫人更加爱幸。儿子取名叫如意。如意七岁的时候,被封为代王,十岁被封为赵王。代王如意长得越来越像高祖刘邦。刘邦对戚夫人爱得无以复加,同时因儿子如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像自己,更将这母子二人视如珍宝,倍加爱怜。
  太子之争
  戚夫人是个有心计的女人,她知道眼前的幸福是享用不尽的,但日后呢?一旦刘邦离世,太子刘盈即位,厉害的吕后能放过自己?戚夫人便借着刘邦的宠爱,时常啼哭,要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