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逸”史 分节阅读 51
作者:而山    更新:2021-12-04 05:30
  几发炮弹不像是射向法海军舰艇的愤怒剑,倒像嘲笑己方的刺耳的尖叫声。”他苦笑。
  唐耀坤总兵早在去年就写了一份《增加马尾炮台弹药库存》的奏折给兵部,可奏折呈上去后,宛若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年前,他又上书给闽浙总督,要求增加西洋远程火炮弹药库存,依然是毫无结果。在知悉法海军编队从南海北上后,他分析法海军可能会首攻福建马尾炮台,又写了一封信给福建提督府,提醒其做好防范准备。昨天马尾炮台遭到第一次炮击时,他再一次急件呈送战报给福建提督府,要求增援,可到现在都未见到提督府的一兵一卒一弹的支援。“指望他们是不可能的了,提督府如仅是派一些绿营陆军,那还不如不派好!”唐耀坤喃喃。
  福建提督府接到唐耀坤的急件战报后,哪里会不着急呢?这可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啊!只是不知怎么办好!派福建水师?不堪一击;派陆军?够不着别人,纯多一些吃干饭的人;送弹药?别的炮台的弹药还未到;去购买?现在在与西欧列强交战,想买弹药是有钱无处买啊!提督府出了提醒福建水师躲藏好外,索性什么都不做,只是祈求皇天保佑大清,法国人会知难而退。
  法海军这种脚踏实地,步步紧逼的战术收到了效果,已有些舰艇能冲入马尾炮台前面那大大的水面了。清炮台弹药消耗殆尽,除一些自制火炮还在无力地还击外,其余的炮台只能裸露地被动挨打。败局已定,唐耀坤总兵只得命令所有炮手放弃前沿炮位,没必要站在那里被法海军舰炮当靶子打。
  快闯入闽江口的法海军舰只开始肆无忌惮地炮轰两岸的建筑物,连民房也不放过。许多躲闪不及的老百姓不是被炮弹炸死就是被大火吞没。唐耀坤总兵看到这惨烈的一幕幕,心里在泣血,紧咬着的嘴唇渗出了鲜红的血液。
  黄昏时分,炮战已接近尾声,水面上飘浮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有燃烧的残椽断木,有已死多时的尸首遗体,有早已解体的船体桅杆,这些物体随着海水的退潮慢慢地飘入大海。唐耀坤通过单孔望远镜发现法海军还有几艘舰只没有退出闽江口,仍在水面横冲直撞。他知道今天法国人扫平了马尾炮台这个障碍,明天将会长驱直入,溯闽江而上,进攻福州城。没有什么炮火防御的福州城,结果将会很凄惨,他不敢想像那将会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又有多少百姓死于非命?他铁青着脸,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命令:所有隐蔽的福建水师船只乘海水退潮之季,驶到闽江口,自毁沉江,阻断河道。
  本来这水师隶属于福建水师提督府,不由唐耀坤指挥,但马尾炮战爆发后,清军成立一个临时总指挥所,水师没什么作用,也归于临时指挥所指挥,希望到时也能起点什么作用。临时总指挥所由唐耀坤总兵任总指挥,这个职务没有人想跟他争,那些高官贵族知道自己的斤两,谁也不想去送死,早已远远躲了起来。福建水师提督就携带全家老小躲到自己乡下的庄园去了。
  突然出现的清军水师舰只,吓得法海军一身冷汗,马上调转方向,炮射清军水师。不过,令他们奇怪地的是:“怎么这些清军舰只不向他们冲来?也不向他们开炮?只是一个劲地往闽江口冲去?”法海军随即尾随清军水师追去,但他们不敢靠得太近,清军水师尽管没有远程火炮,如果靠得近,他们还是会还击的。
  法海军边追边炮击,有几艘清水师舰只,未能到达闽江口,就被击沉了。越来越少的舰只令清水师加快行驶速度。法国海军似乎明白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不明白,只是凭感觉自己有危 ōm险,更是不要命地向前追击。
  在闽江口,法海军士兵看见令他们永世不忘的壮烈的一幕:许多清军水师,自行戳烂船身,缓缓沉入江底,船上的水兵纷纷跳入水中逃生。
  “欧!封锁闽江口,我的上帝啊!”法海军士兵一片惊叫声。
  闽江口内外水面上的法海军拼命的炮击,希冀能在那些船只沉入江底前,击散它。而里面的那几艘船只还不要命地向外冲,希望在河口被封锁前冲出去。最后,有三艘法国舰艇被封堵在闽江内河里,有两舰冲了出去,一艘还被撞坏了船身,涌进大量的河水。
  闽江河道被堵,马尾炮战以清军惨败的方式,悲壮地阻止了法海军的进犯,基本达到了保卫福州的战略意图。法海军此战,除伤亡大量清军外,自己亦有所损失,更主要的是没有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他们以胜利者的姿势却失意而去。
  而那三艘被困的法海军军舰,他们愤怒的溯江而上,到达福州城,把所有的炮弹倾泻到福州城内,造成无辜平民一百七十多人伤亡,毁坏烧坏民房无数,最后又返回闽江口磨蹭了几天,在法海军外面舰只的配合下,勉强弄开一个口子,两艘较小的舰艇得以逃脱,另一艘大的‘赛扬’号为免落入清军手中,只能重复清水师的动作,自行炸毁沉江了。
  此一得不偿失的马尾炮战,迫使法远征军只能重新修订战略部署。远征军司令梅特叶上将对于此种战役结果有点目瞪口呆:“不能以常理理解这些东方人啊!”他再次召开高级军官参谋作战会议,详细咨询了古斯特少将的战略想法,准备采纳他的方案。
  古斯特少将认为:“既然继续进攻福州已无可能,就应果断放弃,转首北上,进攻清朝政府的京津重地。不过,在进攻之前,需建立一个补给站,作长远打算。居于此目的,这个补给站综合各方条件,清国台湾岛的基隆港是最理想的地点。”
  梅特叶上将命令:“参谋作战部拟订好占领台湾岛基隆港的作战计划,准备在1853年5月20日之前拿下它。”
  第六十四章 曾国藩与李鸿章
  台湾,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与福建省隔海相望,是福建省海底大陆架的延伸。因此,有人戏称其为“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台湾岛形状狭长,地形像一只纺织用的梭子。岛上有玉山,终年积雪,四周云雾缭绕,银装素裹。有日月潭,风景秀丽,美丽迷人。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经过台湾海峡时,望着景色秀丽的宝岛,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萨),“福摩萨”后来就成了西方人对台湾岛的美称。
  秦朝有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瀛洲所指的就是现在的台湾。台湾在战国时代称为“岛夷”,前后汉和三国时代称“东鲲”、“夷洲”,隋、唐以后称“流求”,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的名称。
  16世纪进入殖民时代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凯觎台湾。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强相继侵扰台湾,或掠夺资源,或进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占领。17世纪初,荷兰打破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权地位,它先后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启二年)两次侵占澎湖,终于于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自此,台湾岛沦为荷兰的殖民地长达38年,直到1662年(清康熙元年)农历二月一日,才由明王朝遗臣郑成功武力收复。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后郑克爽率众归顺,台湾纳入清政府统治之下,重新归于中央范畴。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翌年在台湾诏设台湾府于今之台南市,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
  基隆港,位于台湾岛北部台北盆地北端的鸡笼湾内,靠近台湾海峡之北口,湾口外有社察、中山、盘桶等岛屿作屏障,四周山环水绕,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然良港。法远征军占领基隆港后,得到了其所急需的军舰燃料——煤。台湾岛煤储量丰富,但煤质较差。当地居民很早就有采煤的历史,在荷兰殖民时期,更是得到大量开采。
  马尾炮战后,从上海撤离的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奥地利五国公使随后也撤退到基隆港,再一次齐聚一堂,商讨对华事宜。法国远征军初战未果,令五国公使都有点气馁,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会中相互指责对方,各自打着自家的“小九九”,会议不欢而散。法国人现在骑虎难下,决定就是其它国不再参与其中,他们也准备独自干到底。
  在台湾基隆港休整一月后,法国远征军准备北上渤海湾进攻清廷的京津要地。完成了战争动员令的英国,从国内及印度、非洲各殖民地调集二万大军组建英国皇家远东远征军赶了上来,两军会合一起,侵华军队实力大增,浩浩荡荡杀向渤海湾。英法两军会合后,组建了联合司令部,由法国远征军司令梅将叶上将任联军总指挥。
  中法福建马尾炮战震惊了全中国,英法联军现在又气势汹汹地向北杀来,清廷惊慌失措,朝野上下吵成一窝粥,却没有一个人能拿得出办法来。咸丰皇帝那明显是被酒色掏空了的纤瘦身躯在颤抖,猴尖的下巴微翘着,苍白的脸上泛出一点红晕,那是震怒的结果。
  “你们就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办法来?没有一个人能为朕分忧解愁的?”咸丰皇帝暴躁地质问阶下一干战战兢兢的大臣。
  兵部呈上来的战报使咸丰皇帝从内心里深深地感到恐惧:“西洋列强的坚船利炮着实厉害,远隔万里重洋,不考虑后勤保障问题,居然打得固若金汤的马尾炮台崩溃。要不是我大清将士的视死如归,舍身救国,自沉于闽江口,福州城早已不保矣!现在居然又占我台湾列岛,我泱泱中华上国却是无可奈何,真是悲哀啊!我有何脸面去见列祖列宗?愧对先祖啊!”
  “奕诉皇弟,我们还有可能跟五国谈判吗?”咸丰皇帝不得不又想到了谈判。
  “禀陛下,目前没有可能了,五国公使已离开我大清国,谈判的大门早已关闭。而且就是现在能谈判也是不合适宜的,他们会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奕诉亲王愁愁地回答。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都是这些目光短浅的昏庸之辈祸国殃民啊!”他愤怒地扫视那几个顾命大臣,心里却在咒骂着。奕诉感到更为担忧的还是西南的人民军,那才是他心中的最痛。
  朝会在争论不休中结束,没有任何结果,咸丰皇帝只能无可奈何的下了一道旨意:“命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停止南下,返回京都,守卫京畿重地。”
  获悉西洋列强与清廷开战,马尾海战清廷损失惨重的消息,太平天国上下很高兴,天王洪秀全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扩张势力范围事宜。主管天国事物的东王杨秀清乘清廷内外交困,决定痛打落水狗,提交了一份的军事计划奏折,准备发动亲一轮的攻势。天王准奏后,东王指示北伐方面: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师行间道,疾取燕都”直逼天津卫;另又派遣一支七千多人的后继部队,增援北伐军。指示西征方面: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领的西征军千余艘战船及三万步军,继续溯长江而上,围攻南昌城;并派遣翼王石达开到已被西征军占领的安庆,全面主持太平军的西征工作。
  法军转战台湾基隆港的一个月时间里,太平天国西征军在翼王石达开的主持下,因久攻南昌城不下,弃攻南昌城,转而返回围攻安徽合肥城,占领合肥城后,又溯江而上,乘胜攻占了汉口,汉阳两镇,正加紧围攻武昌城呢!而太平天国北伐军进展也很顺利,占领了天津西南的静海与独流镇。这使清廷朝野一片哗然,深深刺痛了满清统治者的神经。满清咸丰皇帝急宣大臣们商议,任命京津兵部侍郎胜保为京津护卫钦差大臣,又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协同进剿太平天国北伐军。
  就在太平天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的时候,两个关键的历史人物出现了,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李鸿章。
  曾国藩1811年(嘉庆十五年)出生在湖南省湘乡的一个地主家庭。家里没有人读书当官,其祖父和父亲便一心希望其刻苦读书,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利禄,光耀门庭。曾国藩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于1838年(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当了庶吉士。1840年,授“检讨”官职,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仕途。此后,他一直留居京城,师从穆彰阿,由翰林院侍讲、侍读、国史馆协修,升任内阁学士,并先后任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吏部的侍郎成为封建统治机构中的高级官僚。他的官位虽然显赫,但多半为闲散职务,而京城又是人文芸萃的地主,这就给他提供了做学问的好机会。他虽然笃信程朱理学,但主张兼学各家之长,注意研究历代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包括军制)和兵法。总结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
  穆彰阿很赏识曾国藩,曾多次在咸丰皇帝面前举荐他,说其遇事留心。有一次,咸丰皇帝召见曾国藩,却故意不接见他,让其从五更三点进宫,一直候到下午,才命一个老太监传话说:“皇上业已回宫,教他次日仍是五更三点进宫,预备召见。”曾国藩退出,不懂此事,连忙跑到老师穆彰阿相国处,告诉他自己被召见的事,并询问是什么原因如此?
  穆彰阿听毕,侧头默想一会,便与一个心腹管家,咬上几句耳朵,将手一挥道:“快去快来。”
  那个管家去后,穆彰阿方对国藩附耳说道:“俺曾在皇上面前,夸你能够遇事留心。今天皇上召而不见,其中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