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作者:王敬瑞    更新:2021-12-04 03:06
  这些都是听众对演讲者讲长话的抵触反应。
  简短精炼的讲话,能够三言两语就抓住要害,一语中的;而冗长罗嗦的讲话,则语无伦次,不着边际,不得要领。讲长话的领导不管人家爱不爱听,讲的多是些大而无当的废话。这样除浪费自己的时间外,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用鲁迅的话说: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一般情况下,除会议的主报告以外,都不应该讲长话。
  主持会议不讲长话。会议主持词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在会议结束时,主持人应简明扼要,高度概括,起到总结会议内容,强调会议主旨,贯彻会议精神的作用即可。座谈交流不讲长话。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围绕议题,发表见解,阐述观点,发言越精越好。首次亮相不讲长话。初来乍到,情况不熟,言多难免有失,宜含而不露,讲话留有余地为最佳选择。汇报工作不讲长话。下级汇报应首先了解上级领导的意图,即抓住主题,善于归纳,突出重点,力戒面面俱到。经验介绍不讲长话。经验介绍必须提炼一两个区别于他人的新颖观点,谈经验不拔高,谈做法不俗套,谈体会不肤浅,要有独到之处,并能发人深思。表态发言不讲长话。表态发言是就某项工作和任务作出承诺,要求条理分明,措施具体,言之有物,不讲空话。另外,邀请来宾不讲长话,参加集会不讲长话,等等。
  学讲话,不是研究怎样把话讲长,而是研究怎样把话讲短。那么,怎样才能不讲长话讲短话呢?
  一是要有限时规定。2003年,在广州召开的世界大都市年会暨国际研讨会上,规定演讲者只能讲15分钟,由主持人为其掐时间,不断提醒“还有两分钟”、“还有一分钟”,不少人为使自己讲话不超时,事先将讲稿一删再删。会上,发言者的精短讲话,赢得满场掌声。又在同年,成都举办的“中国西部论坛”圆桌会议,对发言的时间要求更甚,不超过100秒。当发言者用最精炼语言阐述见解时,会场高潮迭起,妙语纷呈,被媒体誉为“精炼100秒”、“智慧风景”。限时演讲,不但讲不长话,而且往往还会讲出“精品”来。
  二是准备必须充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讲长话讲短话,更要精心准备,功夫都在讲话之前。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被称为二十世纪八大演讲家之一,有位演讲爱好者向他请教写篇5分钟的演讲要用多少时间准备,他说“大约需要一个星期”;接着又向他请教演讲半小时要多少时间准备,他说“两天左右”;请教者又问到一个小时的演讲应如何准备,他的回答是:“我现在就可以讲”。可见,讲短话比讲长话准备时间要长,难度要大。
  三是多用口头语言。口头语言,听众容易听,也能记住,这是不讲长话讲短话的最佳语言方式选择。辽宁省的一位领导在西部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就是靠讲口头语言,发表了仅有1500字的短文。在阐述辽宁省情时这样讲到,辽宁在过去经济上人称“辽老大”,意思是说国家的“大儿子”,一般来说,大儿子都比较孝顺,也较早为父母承担家务。当然,日子长了也容易衰老。过去十多年,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确实也遇到了些新问题。这些口语化的表述,话不多,却把辽宁的省情和实力都讲到了位,但都没有用“省情”、“实力”这些词。
  《墨子·附录》中有这样一则寓言,说是学生向墨子请教:“话多好吗?”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鸣个不停,可仍然没有人听;报晓的公鸡一叫,天下为之振动。”话不在多,关键在合时宜。但愿每一位演讲者都能抓住重点,分清场合,一语千钧,不讲长话。
  从“卫生间现象”看演讲(4)
  演讲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功。在惊心动魄的商海大潮中,你言语简明有力,幸运之神就会青睐你;在热情洋溢的庆典仪式上,你漂亮得体的贺词,会令人倍感鼓舞,送给你阵阵掌声;在庄重严肃的会议上,你精彩动人的发言,透彻鲜明,一语中的,会赢得人们敬佩与赞许的目光。
  有一句俄罗斯谚语说:“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这指的就是语言。要使演讲能“粘”住听众,感染上司,凝聚下属,就要从“卫生间现象”中受到启示,有意识地加强磨练,勤学善读,精讲多思,这样,你的演讲与口才才会日臻成熟起来,为你的事业成功插上翅膀。
  附录 难忘经历(1)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酸甜苦辣都是营养,喜怒哀乐都是财富。
  ○西藏工作的岁月○参加党的十四大○群众自发选我为“十佳公仆”○人民大会堂演讲○向胡锦涛汇报工作○全国人大代表落选○一张小字报○总书记、总理两次接见○参加国庆五十周年观礼西藏工作的岁月1979年春天,26岁的我作为一名刚入党不久的年轻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分配,离开家乡阳泉郊区,不远万里来到海拔4700米的藏北高原那曲工作。由于这里缺氧48%,加之生活极不习惯,饮食起居和日常生活都要经受严峻考验。就吃饭而言,我从小不吃肉,特别是看见那种带血的肉就恶心、呕吐,这样,只好用高压锅在烧牛粪的火上做一锅面条吃三顿,在不仅缺氧而且又缺营养的情况下,身体虚弱,不到两年体重就减掉22斤。住的土坯砌成的房子,冬天夜里有时温度很低,早晨起来被子上都会有冰冻的霜珠。语言不通,成为沟通的一大障碍。下班后,有时就到一望无际的高原上独自坐在那里远眺东方,数一数那从东面过来的汽车、人和牦牛,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感油然而生。结婚刚四个月就分别的妻子、没有见过面的女儿、年迈的双亲,他们都安好吗?思乡之情,难以言表。西藏工作两年,确实是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艰难困苦使我心灵震动,性格坚韧,给我刚起步的人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从那时起,我懂得了什么叫意志坚强,学会了如何做生活强者。后来,我每当遇到困难时,想想西藏工作的岁月,就增添了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力量。
  参加党的十四大1992年10月,我作为山西省乡镇党委书记的代表,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小人物见了大世面。第一次参加我党最高层次的会议,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抑制。我第一次坐在人民大会堂,在正中8排、离主席台很近的位置上亲眼目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使我由衷地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我想不到在人民大会堂能亲耳聆听江泽民总书记的政治报告;想不到自己还能填写选举中央领导人的选票,走向投票箱投下那神圣的一票;想不到能与中央、省、市领导一同讨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想不到还有机会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每当回忆起参加党的十四大这件事,我的心中就充满神圣感,那神圣的殿堂,神圣的权利,神圣的使命,使我终生难忘。
  群众自发选我为“十佳公仆”1997年7月9日至11日,我在市里参加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会。散会当天晚上,区委组织部长给我家里打来电话说,今天推荐全市“十佳公仆”候选人,咱们郊区推荐了4个人,按照组织的意见,没有将你列入候选人名单,但结果你比其他候选人的票数都多,达到8200多张。我问他发出多少选票,他说1万张;我问是什么范围推荐的,他说是全区的党员、干部。当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激动地流下眼泪,我想这是评价,这是信任。全区的干部群众自发地为我投票,而且是这么多的票数,我感到,这样的荣誉比什么都珍贵。我在郊区工作20多年,难免有些恩恩怨怨,但基层干部群众给我打的分是很高的。这件事使我深深感到:人民的满意,就是对领导者的最高奖赏。
  人民大会堂演讲1997年10月,我入选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这次评选活动是由国家人事部举办的。全国总共评出10名,我是其中之一。10月21日,是我难忘的一天。上午9点,我和其他九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胸戴鲜艳的红花和金灿灿的奖章,在一片欢迎声中,由湖南厅步入人民大会堂主会场。中宣部、人事部、中直机关工委、国家机关工委、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在这里联合举办“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事迹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刘云山主持,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宣读授奖决定。颁奖仪式开始后,我第一个出场接受那金光闪闪的奖牌。这时,会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置身于神圣殿堂,捧着沉甸甸的奖牌,我的心情异常激动。颁奖仪式结束后,进行事迹报告。继王韶华、陈列雄、蓝秀珍、王行安四位之后,我走上讲坛,作了题为《心里装着山区人民》的汇报。到人民大会堂演讲,盼这一时刻又怕这一时刻。眼看轮到我上台演讲了,我的心跳频率就更快了,台下5000多国家公务员的目光全都注视着台上。人民大会堂真不愧是亿万人民的神圣殿堂,我觉得大会堂与我这个小人物形成的反差太大了。我镇定一下,走上讲坛。由于激动与紧张,开始演讲时,声音有点发颤,似乎脚跟也在发抖,五六分钟过后,就自然了许多。演讲期间,多次博得掌声,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好像镇静剂,使我鼓足了勇气。15分钟的演讲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