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8
  父母们会按照社会或学校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把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企图把一些“有用”的兴趣保留,一些“没用”的则删除掉。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去区别他们的兴趣。应该说,每一种兴趣对孩子的求知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明智的父母总能利用这些兴趣把孩子引向各类知识的殿堂,并培养出孩子好的求知习惯。
  所有的父母都应当知道,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引导孩子培养某种特长;所有的父母和老师也应该知道,世界上没有笨的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父母或老师。
  就利用孩子的兴趣,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斯宾塞给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能简单地因为自己认为“没用”而指责、否定他。
  ——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的快乐专注,从而使他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引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记录是使知识存留下来,并训练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的好办法。
  ——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
  ——尽量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引导孩子的好胜心
  每个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好胜心理,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健康的“好胜”和“竞争”的心理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孩子变得更优秀。
  小斯宾塞一直被铁匠的儿子强尼视为竞争对象,因为小斯宾塞的成绩都在班里遥遥领先。
  小斯宾塞对这件事向来都不在意。直到有一次他在体育课上长跑输给了强尼,并且被强尼和其他孩子奚落,小斯宾塞才愤怒了,冲上去扑打强尼,但是强尼个子比他高,力气也比较大,小斯宾塞反而被推倒在地。
  当斯宾塞了解了整件事后,说:“孩子,你输给强尼是很自然的,”他安慰孩子说,“但是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我没有加强你平时的体育锻炼……现在弥补还来得及,你愿意吗?你还想赢他吗?”
  “想!”小斯宾塞擦干脸上的泪痕,精神马上就足了。
  于是,从第二天,小斯宾塞就开始锻炼——为了超越自己,在跑步上胜过强尼。
  在第二个学期的长跑比赛中,强尼和小斯宾塞并列第一。小斯宾塞对这个结果感到很满足。
  这就是好胜心带给孩子的动力。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地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可以增强孩子前进的动力,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
  但是,孩子的好胜心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获得的。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合理的竞争环境。如早上起床,可以让孩子与父母比一比,看谁能按时起床。平时,可以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并有意识地运用比赛的形式让他们比高低、赛胜负。如比一比谁跑得快、谁跳得高、谁的积木搭得好等。在这些简单、轻松的小竞赛中逐渐激励孩子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
  6岁的小汤姆好胜心很强。平时让他练琴,他一点没兴趣。有一天,妈妈带他去亲戚家玩,无意间看到表妹照着那蝌蚪似的五线谱用电子琴弹出几支他所熟悉的歌曲时,小汤姆羡慕极了。回家后,他赶紧找出电子琴,擦干上面的浮尘,拿出来弹,还让妈妈教他弹。有一段时间,小汤姆一听到别人家的琴声,他就连忙拿出自己的电子琴来弹,连玩都不想出去了,好像在和表妹悄悄比赛似的。
  看到小汤姆这样,妈妈想,这正是利用他好胜心的好机会。于是就给孩子请来了音乐老师,并买了一些正规的音乐教材,让小汤姆好好练。
  小汤姆颇有音乐天赋,简谱掌握得很快,两只手弹起来也非常协调。仅仅半年的时间,小汤姆就熟练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全美少年音乐大赛中还获得了个二等奖。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心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好胜的对象应该超越自我
  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实力,而要提高实力,关键是超越自己。当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别人学习,要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是无论怎样横向比较,最终还要改变自我,才能有成效。连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无法超越别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别人的前提,超越别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很多家长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关系颠倒了,他们总是搞横向比较,忽视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进步。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眼睛盯着别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队心理”,于是很自然就会滑向嫉妒的泥坑。
  ——好胜应该对事不对人
  所谓“胜”,只是说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别人做得好,如此而已,并不是说整个人比别人高一等。语文不如你,但数学可能比你好;学习不如你,但体育可能比你强;绘画不如你,但音乐可能比你好。也就是说,所谓胜负,主要是对事而不对人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这样的“好胜”和“竞争”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就比较健康。如果对孩子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和某次比赛的输赢太在意,老要分出个“好生”和“差生”,这种竞争的结果就会涉及到孩子整个的生活质量,于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事情的比赛转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
  ——敢于面对失败
  在竞争中,孩子难免会遭到失败,受到打击。这时,父母千万不能责备、讥笑孩子,这样会使他气馁,甚至失去信心,丧失竞争意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竞争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长处,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使他懂得竞争既是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是检验自己的不足,其目的是求得进步。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很多孩子对学习是非常敌视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重要时间和吃零食的时间。他们宁愿在沙地上玩闹打滚,也不愿意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学习。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他们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
  小斯宾塞有一段时间只爱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老斯宾塞拿着个沙漏,告诉他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三分钟。小斯宾塞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老斯宾塞说,以沙漏为计时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小斯宾塞很高兴地答应了。小斯宾塞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
  老斯宾塞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小斯宾塞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小斯宾塞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老斯宾塞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小斯宾塞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开始的时候,老斯宾塞在一旁陪伴孩子读书。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小斯宾塞也懂得询问了。
  不久,老斯宾塞教孩子学习查字典。他在以后的短短半年中,所学习的生字超过了很多大孩子。
  当然,故事书也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阅读兴趣了,小斯宾塞开始广泛地阅读有用的书籍,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在人类社会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的人,兴趣往往十分广泛,创造力也特别强。这种人对大家觉得平常的问题,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驱使着他不断学习、积极进取。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个究竟,小的时候更是这样,孩子会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惊奇,常常会向父母问这问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感到麻烦、费劲,其实他们往往忽视重要的一点,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学习、成长的良机。
  好奇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如果学习的内容就像一壶白开水,没有一点悬念,没有人会对此产生兴趣,真正的趣味学习在于制造悬念,由浅入深。
  有一对父母,他们不是把孩子看的书放在书桌上,而是把这些书籍藏起来,可爱的孩子觉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来,肯定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便“偷”来仔细阅读。可见,只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别怕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导孩子的关键所在。
  教育孩子读书也要勾起他们的好奇心,才会被认为有意思,有奔头。眼前的事物才会变得其乐无穷。家长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乖乖地学习,还以此为乐。
  第五部分 斯宾塞:快乐教育法
  培养孩子的快乐性格
  斯宾塞认为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就必须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