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作者:[德]威廉·恩道尔    更新:2021-12-02 22:00
  纽约汉华实业信托公司,是一家主要的欧洲美元银行,曾经是石油美元再循环的先驱,正是它使得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甚至波兰和南斯拉夫。发展中国家只要保证,在经济上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她们就能获得更有利的贷款条件,但英美银行财团榨取了由纽约汉华实业信托公司首创的不引人注意的优惠。向这些国家发放的所有欧洲美元贷款都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票面价值上,这个票面值超过了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个“浮动”利率,由纽约和伦敦的短期利率决定,可能会上下浮动。1979年夏天之前,为了弥补石油赤字向银行借钱时,这似乎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前提条件。
  但是,1979年6月,撒切尔政府开始实施利率冲击政策,10月份保罗·沃克尔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也实施了同样的政策,第三世界债务的利率负担一夜之间剧增,因为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利率从1978年初的平均7%增长到1980年初的接近20%。
  仅仅这一个因素,第三世界债务国就会陷入无力偿还的境地。因为债权银行强行修改了偿债条件,这使得第三世界债务国在沉重旧债上又添无法偿还的新债,苦不堪言。更加令人不安的是,伦敦和纽约主要的银行家们随后也实行了类似政策,实际上是20世纪20年代凡尔赛战争赔款的完全翻版和荒唐再现。随着纽约证券市场的崩盘,1929年这一政策陷入了混乱。
  1980年之后,第三世界的外债利率负担增长到极限,不堪重负。曾经在偿还债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第三世界债务国商品出口主要市场的工业国家,却由于撒切尔-沃克尔货币冲击政策的影响,陷入到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严重的经济低迷期,使第三世界的偿债能力彻底崩溃。
  第三世界债务国开始陷入商品出口条件日益恶化的深渊,出口收入下降,偿债比率急剧增长。简言之,这就是华盛顿和伦敦所说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但是,这个危机是由伦敦、纽约和华盛顿制造的,而不是由墨西哥、巴西利亚、布宜诺斯艾利斯、拉各斯或华沙制造的。
  1982年夏天,局势发展的趋势渐渐显现。很明显,在新的繁重的债务负担下,拉丁美洲债务国将会很快崩溃,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里根政府里可以左右政策的一些人,特别是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副总统乔治·布什、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开始筹划树立一个“典范”,以打消债务国拒付美国和英国银行债务的念头。
  1982年4月,撒切尔首相在英国国会下议院宣称,“英国不会放弃诉诸武力”夺回有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该岛也称作不列颠福克兰群岛,位于南大西洋阿根廷沿岸荒凉的水域。多年的谈判没有结果,阿根廷加尔铁里政府宣称对那些岛屿拥有主权,并在4月1日收回,但问题不在于此,也不是因为周边地区有大量的未开采的石油储备;撒切尔对阿根廷采取军事行动的真正用意是——采取19世纪“炮舰外交”的新模式强迫收取第三世界的债务。1982年4月,三分之二的英国海军舰队被派往南大西洋与阿根廷进行激战,战争中,由于阿根廷使用了法国飞鱼导弹,英国险遭战败。
  在改变了贷款条件、实行高水平浮动利率的情况下,为了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全部军事力量调动起来充当她们债务偿还政策的保镖,英国的真正意图是引发一场危机。阿根廷是当时第三大债务国,有380亿美元的外债,是最有可能不履行债务偿还义务的国家之一。有人建议撒切尔把阿根廷作为一次尝试。几乎十年之后披露的详细资料显示,上演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仅仅是为了说服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其他成员支持在所谓的“管辖范围之外”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而已。同年春天的5月7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核计划会议上又向这个方向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但是,除了美国支持以外,英国主张在西欧防御范围之外扩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范围的要求基本上无人响应。
  1982年春天,英国对阿根廷发动军事行动的结果就是,华盛顿与拉丁美洲邻国的关系严重恶化。经过反复的内部争论,里根政府被说服支持英国炮舰外交,对付阿根廷。实际上,这有违美国自己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了处理美洲事务的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继续在美洲掠夺殖民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这一原则成为美国反对欧洲干预美洲的工具,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了道路。——译者〕。
  也许里根总统并不知道,副国务卿托马斯·恩德斯曾经在同年的3月份秘密造访布宜诺斯艾利斯,向加尔铁里政府保证,美国不会参与阿根廷和英国之间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争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看来,这一保证是华盛顿继续参与游戏的“绿灯”。这与1990年7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几天前,美国大使给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的承诺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华盛顿的权势集团完全支持伦敦外交部的政策。阿根廷被算计了,变成了英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借口。
  只有一个国家认为,华盛顿不应当支持撒切尔的政策,因为这是19世纪英国殖民主义政策的重演,这个国家就是与美国接壤的墨西哥。自1976年底何塞·洛佩斯·波蒂略总统任职以来,墨西哥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波蒂略政府决定用“石油遗产”使自己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港口、公路、石化工厂、具有现代灌溉技术的农业联合体,甚至核动力计划都在进行中。国家控制的大量石油资源是墨西哥实现现代化的保障。
  沃克尔利率冲击后,到1981年,华盛顿和纽约政策圈内的一些人士认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的墨西哥是“不能容忍的”,美国权势集团的人员带着嘲弄的口吻把墨西哥称作“与我们南部接壤的日本”。有伊朗的前车之鉴,一个独立而现代化的墨西哥是一些英美利益集团所不能容忍的。他们作出决定,强制要求以极高的利率偿还外债,干涉并破坏墨西哥的工业化雄心。
  1981年秋一场精心策划的对墨西哥比索的挤兑上演了,这次挤兑是由《纽约时报》采访前中央情报局头子,当时担任跨国公司“政治风险”咨询顾问的威廉·柯比时发出的信号。柯比声明,他正在劝告他的客户,在墨西哥的投资“将遭遇来年大选之前墨西哥货币贬值”。柯比的观点被美国各家媒体的文章转载,包括《华尔街日报》。
  柯比与一家名为“探索国际”的“私营”国际咨询公司一直有联系,这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卡雷丹勋爵(休·福特),他是英国外交部的中东和美国事务情报专家,也是倡导在发展中国家实施马尔萨斯人口控制政策的先驱之一。这一政策与增加工业和农业生产率正好形成鲜明对比。
  “探索国际”的总裁是美国前国务院高级官员本杰明·维纳,在1982年初的几周内,他在美国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文章,宣称墨西哥经济即将崩溃,聪明的生意人正在竞相转移资金,转换成美元,转往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从事房地产业。墨西哥的主要报纸对这些文章一字不变地进行转载,进一步助长了资本外逃。洛佩斯·波蒂略总统在当年2月5日对全国的广播演讲中,抨击了他所称的“隐藏的外国利益”,他们正在试图通过散步恐慌谣言和资金外流,迫使比索对美元贬值,动摇墨西哥的经济。三年前,同样是“探索国际”在推动资金外流、削弱伊朗国王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霍梅尼铺平了道路。
  1982年2月19日,为了制止从墨西哥向美国的资金转移活动,万般无奈之下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强制实行严格的紧缩计划。为了阻止资本外逃,本应该加强外汇管制,对资本流动重新征税,但强大的金融既得利益者给洛佩斯·波蒂略总统施加了巨大压力,阻止他这样做。资本外逃进一步加剧。
  1982年2月19日,在内外交困之中,洛佩斯·波蒂略政府屈服了。为了阻止资金外逃,稳定局势,墨西哥比索立即贬值30%。国内的后果是,以曾经强大的蒙特雷阿尔法集团为代表的墨西哥私营工业,因为几年前的投资中大量借用了美元,一夜之间破产了。它的收入是以比索计算的,而它的偿债则要以昂贵的美元计算。仅仅为了维持以前的偿债额,公司将不得不使比索增值30%,或者通过减少劳动力来降低成本。货币贬值也迫使墨西哥削减工业项目,降低生活水平,从而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墨西哥,仅仅几个月前还是第三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到1982年春天时已经陷入混乱之中。在这一系列严厉的措施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位负责墨西哥事务的官员宣称,“这正是要做的事情”。赫德森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别国经济(如墨西哥)纳入美元体系的控制过程进行了深刻分析。
  现在,墨西哥已经是“有问题的借款者”和“高风险国家”,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伦敦、纽约、苏黎世和法兰克福的欧洲美元银行,以及东京的银行迅速缩减它们的贷款计划。
  比索贬值,资本外逃,导致资金流失数十亿美元,再加上主要的国际银行决定不对旧债给予延期,在双重压力下,到1982年8月份墨西哥面临着偿还贷款的巨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