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作者:[美]史蒂芬·柯维    更新:2021-11-25 13:49
  可以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
  比方说“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的思维便由此衍生而来。固然每个社会对何谓公平以及如何维持公平,看法可能分歧很大,但基本上都承认公平原则的本身。
  其次是“诚实”与“正直”,这是人类互信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人类才能互助合作,追求个人与群体的持续成长。
  “人性尊严”的原则,就如同美国独立宣言所揭示的:“人类生而平等,享有天赋不可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之权。”
  此外,还包括“服务”的原则——对社会有所贡献,以及“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潜力”原则是指人人均可成长进步,不断发挥潜能,展现才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成长”原则,也就是潜能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现;这个过程需要“耐心”、“教育”与“鼓励”的配合。
  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往往适用于某一种情况,一旦情况改变便失效了。就好比父母不能完全以教养第一个孩子的方式,去养育另一个孩子。
  实践是个别的、局部的,原则却是普遍的、整体的。原则适用于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团体,假使我们能把原则化为习惯,那么要解决个别问题就易如反掌。
  原则不是价值观(value)。一群盗匪可能有相同的价值观,但他们违反了我们所说的良善原则。价值观是地图,原则才是地点本身。惟有借重正确的原则,才能认清事情的真相。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历经考验而永垂不朽。试问人们可以凭借欺骗、不公、卑鄙、庸碌、一无所长或堕落,而获得持久的奇$ ^书*~网!&*$收*集.整@理幸福与成功吗?尽管对于行为规范的涵义与实践,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不过这类原则确实存在于我们的良知中。一个人的思维愈能符合上述原则,便愈正确有益。
  遵循成长和变化的原则
  目前盛行的个人魅力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号称圆满的人生——包括个人成就、财富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捷径可循,不必脚踏实地去追求。
  这种华而不实、“暴发户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纵使得以成功,也是胜之不武。
  强调个人魅力既不切实际,又会误导人心。一步登天就如同身在芝加哥,手上拿的却是底特律的地图,欲速则不达。
  对这种主张颇有研究的美国哲学家弗罗姆(Erich Fromm)曾说:
  现在我们常见到一类浑浑噩噩的人,没有自知之明,却也毫不在乎。惟一认识的人,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们已失去沟通的能力,终日言不及义;一脸伪善,见不到真情流露;除了无聊至极的感觉,早已无法感受真正的痛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这种人:一是他们丧失了天性与个人特质,而且无可救药;再就是基本上他们并不比芸芸众生更高明。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六)
  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小孩子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地,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学钢琴,或是与同事相处;大至个人、家庭、婚姻与社会上的种种,莫不如此。
  然而,在有形的事物上,我们较能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
  系,甚至个人品性上,一般人却不见得能了解这一原则。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能够认同或加以实践。于是有人难免想抄近路,企图投机取巧。
  但是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假设你的网球技术普通,却想与高手较量,只为了给人深刻的印象,结局不问可知。难道只靠高昂的意志就能帮助你击败职业高手?又假设你琴艺平平,却向亲朋吹嘘有开演奏会的实力,牛皮终有吹破的一天。
  想要不劳而获、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假若拿一个10分的标尺来衡量,若我在任何方面的水平都只有2分,而我想达到5分,那我首先必须向3分迈进。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便是这个道理。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曾说:
  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
  记得有一次,一位朋友的两个女儿向我哭诉,抱怨她们的父亲太严厉、不知体谅。她们不敢向父母吐露,却迫切需要父母的爱、关怀与教导。
  我跟朋友详谈,他承认脾气不好,却不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不愿承认修养不够。他的自尊心使他无法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与配偶、子女、朋友或同事相处,最要紧的就是学习倾听,这需要相当成熟的修养。倾听代表耐心、开放与想要了解对方的诚意,这些都属于成熟的人格。反之,自说自话、不尊重别人却轻而易举得多。
  打网球或弹钢琴时,个人的实力往往高下立判,可是品格与情绪的成熟与否就不易分辨。因此,在陌生人甚至同事面前,我们可以伪装得万无一失,一时间不致被拆穿,甚至骗得了自己。但我相信,一般人对自己的人格多半心里有数,旁人也不是傻子。
  我看过太多投机取巧却徒劳无功的例子,企业界尤其这样。不少企业主管试图通过强有力的演说、微笑训练、施加压力,或是善意、敌意的购并,来达到提升生产力、士气与改善品质、服务水准等目标。他们虽“购买”了新的企业文化,却忽略了如此玩弄权术,难以建立互信的气氛。而一旦这些手段效果不明显,他们又求助于其他技巧。其实,惟有在自然而循序渐进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高度信赖的企业文化。
  多年以前我也犯过同样的过错。在女儿3岁生日的那一天,我一进门就发现气氛不太对劲。她站在客厅角落,手上紧紧抓着礼物,不让其他小朋友玩。面对在场的家长,我觉得分外尴尬,因为当时我正在大学教授人际关系。心想,应该趁此机会教导女儿礼让的观念,这是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于是我先用命令的方式:“宝贝,请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分给大家一起玩,好不好?”
  “不!”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接着,我试图跟她讲道理:“你现在肯跟小朋友玩玩具,下一次你到他们家,他们也会把玩具让给你玩。”
  结果她依然不肯。我觉得很窘,连3岁小孩都管教不好。迫不得已只好贿赂,我轻声对她说:“如果你肯让别的小朋友玩玩具,爸爸就给你一个特殊的奖品——一片口香糖。”
  她大叫:“我不要口香糖。”(奇书网 www.Qisuu.Com)
  这时我也发火了,威胁道:“如果不让出玩具,你看我怎么处罚你!”
  女儿哭道:“我不管,这些是我的玩具,我不要跟别人一起玩!”
  最后我只好采取强迫手段,硬从她手上抢过一些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
  或许我的女儿需要先经历拥有的感觉,然后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事实上,如果不曾拥有,又如何付出?)身为父亲的我,情绪应该相当沉稳,知道她需要经历这个阶段。
  可是我当时担心其他家长的反应,其程度超过对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的重视。我只是直觉认定自己是对的,她不肯礼让就是错的。
  或许因为我不够成熟,才对女儿做了过高的要求。我缺乏耐心,又未能体谅幼小的心灵,一味期待她懂得礼让。最后只有借重父亲的权威,强迫她照吩咐做。
  如此一来反而凸显弱点,因为你必须倚重外力来达到目的。不但阻碍被迫顺从一方的成长,也妨碍其独立判断与自律能力的发展,对彼此的关系弊多于利。结果是畏惧心理取代合作态度,最后双方都流于专断而急于自保。更何况,你所借重的优势——不论是体型、力气、职位、权威、学历、社会地位、外表或是过去的成就——若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又该怎么办呢?
  当年如果我更为成熟,就不会诉诸父亲的权威,而会以对礼让观念与儿童成长的了解,并基于爱护与教养子女的立场,让女儿自行决定要不要让出玩具。或许在讲理不成后,我可以带孩子们做个有趣的游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解除女儿心理上的压力。现在我已明白,一旦儿童体会了真正拥有的感觉,自然会乐于与他人分享。
  经验告诉我,教导孩子也要因时制宜。在关系紧张、气氛僵硬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是价值判断与否定。但私下相处融洽时,循循善诱,效果极佳。可惜当年我还无法体会这一点。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第一章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七)
  或许在真正懂得分享之前,需要经历拥有的感觉。许多人对家庭或婚姻只知机械式地付出,不然就是完全不懂得付出;这可能正由于他们从不了解拥有自我的意义,缺乏对自我的认同,而且自我评价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