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作者:章晓明    更新:2021-11-24 21:11
  涉世不深的学生哪里吃过这个苦,叫苦
  连连。可事后他们感到这样的体验真是难得。
  而在北京,他带着本科生满北京城采访更是屡见不鲜。有人对大教授如此“不
  顾身份”表示惊讶。而李希光则说:大家都应该这样,新闻学是职业教育,没什么
  高深理论,师傅带徒弟天经地义,这是哈佛的培养模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科书
  开章就说:新闻这门学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产生激情;要让学生产生激情,就要老
  师带徒弟。我要在他们身上克隆我自己。
  李希光教学的又一古怪之处就是要求他的学生24小时手机开机。他认为这是培
  养一个优秀记者的基本要求。“你睡觉,新闻不可能睡觉。”为了检查同学是否开
  机,他有的时候会半夜突击检查,如果发现哪个同学没有开机,他会严肃地让他写
  检查。
  为了让他的学生更多地了解新闻的本质,接触各种思想,近几年来,他张罗了
  有国际大牌新闻明星参加的十几个圆桌会议,与他的学生面对面交流。这些“大腕”
  包括美国CNN 亚洲著名主持人韩玉花、默多克新闻集团前副总裁张镇中、《华尔街
  日报》首任驻华记者秦家骢、《亚洲周刊》总编邱立本、《阳光卫视》掌门人杨澜
  以及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香港大学的传媒专家。
  2001年,李希光通过网络结识到一个在阿富汗采访的日本战地记者岛津洋一。
  他们经常通过电子邮件相互交流信息。据说阿富汗边境上驻着4400多名记者,而岛
  津是为数不多的能深入塔利班战区采访的记者。有一天,岛津把一张塔利班高层密
  会的照片传回日本,没想照片被美军截获,第二天,那个小山坡就被炸弹夷为平地。
  这个故事让李希光很激动,他对岛津说:“你从前线飞到清华来吧,把这些故
  事讲给我的学生。”岛津真的从巴基斯坦买到了一张机票直奔北京,饥肠辘辘的岛
  津在清华与李希光的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辩论。学生们说,这样的教学
  案例在中国的课堂太少见,只有李教授才敢想。
  200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实现自己评课。李希光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国
  际传播”被评为第3 名和第6 名。
  清华校领导颁奖那天晚上,他捧着两块奖牌回家,不由流露出欣喜之情:“这
  是我的最高荣誉,这就是我的诺贝尔奖!”
  李希光(3)
  中国形象被美国“妖魔化”有其根本政治原因
  1996年11月,一本继《中国可以说不》后在中美两国知识界引起震荡的时评专
  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在北京悄然问世,该书以鲜明的立场、客观冷静的姿态,
  分析了美国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现实社会进行“妖魔化”歪曲的来龙去脉,其尖锐
  的思想交锋所引起的中美冲击波一直蔓延至今,势头不减。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
  报纸《世界日报》在该书出版不久便提醒人们:“《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赶在今年
  底问世,呼应‘说不’系列……这本书可能成为今年最后一本与美国遏制中国的政
  策对峙的可圈可点的力作。”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由8 位留美或有旅美背景的学者共同完成。李希光便是
  其中的主要作者和策划人。为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美国传媒恶意挞伐的焦点人
  物,还被一些人不怀好意地戴上“民族主义者”的帽子。这显然与作者李希光的初
  衷大相径庭。
  李希光曾这样表述他写作这部书的初衷:“于私是为消解胸中 对美国媒体不
  公正报道积压数年的宿怨,于公是指出妖魔化中国的趋向,借以引起双方重视,以
  稳固中美关系。”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凝聚了李希光在美生活和工作时的思考。
  1995年,李希光来到美国《华盛顿邮报》做访问记者。虽然来美国时间不长,
  但他看到了美国及西方主流媒体极不正常的现象。
  这年的夏天,李希光来华盛顿工作刚1 个月,《华盛顿邮报》系统的亚洲事务
  负责人阿丽丝女士邀他到希尔顿饭店吃午饭。
  阿丽丝如此热情款待李希光的原因是想听听他1 个月来对美国媒体和美国新闻
  制度的看法。
  “你敢接受采访吗?”阿丽丝女士问。
  “我很高兴通过各种机会同美国新闻界同行交流。但问题不是我敢不敢接受美
  国同行的采访,而是你们敢不敢刊登我的专访和我的谈话。”李希光说。
  “我们倡导的就是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没有什么我们不敢刊登的东西。”阿
  丽丝女士态度很坚决。
  采访开始了。李希光对着录音机侃侃而谈。他首先肯定了他的美国同行在新闻
  采访和报道中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阿丽丝似乎有些不满足,她说她想听听一个中国记者对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看
  法。
  “妖魔化。”李希光几乎脱口而出。
  阿丽丝脸上露上惊奇和兴奋的神情。她认真听完了李希光的讲演式的谈话,表
  示马上就把这篇专访整理出来发表,并让李希光第二天在办公室等待摄影记者来为
  他拍照。
  然而李希光第二天在办公室等了一天,也没有见到摄影记者来找他,阿丽丝的
  那篇采访自然也没了下文。直到李希光回国前夕,在他的欢送宴会上阿丽丝女士才
  告诉他,美国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你在采访中讲的多半是批评美
  国新闻界的话,而且你讲的那些事实又是那样容易打动读者,如果他们发表了你的
  采访,不等于让他们自己下不来台吗?如果他们能够用事实轻而易举地把你的妖魔
  化理论驳倒,他们也许会发表你的专访,然后紧接着发表驳斥你的文章,把你当成
  活靶子批判。”
  这让李希光非常气愤。更让他气愤的是,1995年10月的一天,他和另外9 位获
  “阿尔福莱德新闻奖”的外国记者被邀请听一堂有关维护新闻自由和保护记者权益
  的课。在会议室里,委员会主任威廉姆·奥姆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印有世界地图的
  该委员会的手册。李希光捧着这个手册,在地图上找中国,却发现地图上中国版图
  的西藏部分被绘图者野蛮地挖去,剩下的是一幅残缺不全、无法辨认的中国地图。
  mpanel(1);
  几天后,李希光去看望在宾州大学任教的老同学刘康,谈到这件事时仍难以释
  怀。刘康对美国媒体的妖魔化做法深有同感。交谈中,两人都表达了对处于低谷期
  的中美关系的忧虑,同时也切身体会到美国新闻媒体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于
  是他们决定把美国主流传媒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作为一个选题好好研究。
  刘康在美国任教10多年了,当时他正在做有关大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从
  文化的层面观察、分析中美关系近期的紧张。李希光的到来增强了他对中美关系研
  究的信心。
  李希光在宾州大学除了与刘康进行交谈,还马不停蹄地先后作了两次演讲。第
  一次讲他考察丝绸之路和尼雅古国的经历,第二次讲他在《华盛顿邮报》亲身所见
  所闻的美国媒体颠倒黑白、无事生非、大肆妖魔化中国的事实。李希光的讲演生动
  活泼,又直率真诚,受到了宾州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从这两次讲演中,刘康和李
  希光都看到,美国大学师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感到民众对
  美国媒体对中国妖魔化宣传的不满。
  这种主流民意与主流媒体的反差刺激了李希光和刘康的陈说欲望。于是他们多
  次在一起进行深入长谈。刘康就他在美国大学留学和任教多年的亲身体会,谈了他
  对美国学术界和舆论界的看法;李希光则以一个资深记者的独特眼光,分析了美国
  舆论与政治的核心,美国政治与媒体的具体运作形式等等。李希光用笔记本电脑记
  录了他们谈话的全部内容。
  1996年,李希光回到国内,很快把他们在宾州的谈话内容整理出来,并以《如
  何看待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一位旅美记者与留美学者的对话》等题目,在
  国内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很快引起学界的关注。后来《中华英才》杂志也刊登了
  相关报道,并被《报刊文摘》转载,在百姓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荡。
  而就在李希光们对美国及西方媒体进行揭露和分析的同时,美国及西方对中国
  的妖魔化行动有增无减——
  1995年底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关于中国的年终稿,配发了一幅中国人
  练太极拳的照片,下面的文字说明是:“新富起来的中国人露出了穷凶极恶的好战
  本性。”
  1996年1 月7 日,美国《波士顿星期日环球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要不
  要怕中国?》的文章。文章断言说:“中国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一个绝不会让大多数
  美国人感到熟悉和友好的超级大国。”文章题头还配了一幅漫画,画面是一双巨大
  的筷子挟着几面美国国旗,好像中国将要瓜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