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1-24 21:04
  明清时代这样的作品不少,这是此时期笑话中的糟粕,是应该加以摒弃的。
  清代末年,我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异常残酷激烈,社会也极其黑暗、腐败。这个时
  期的笑话不多,而吴趼人的《俏皮话》、《新笑林广记》、《新笑史》则是值得一提的作
  品。吴趼人是小说家,有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他的笑话与这个时期的小说
  一样,与社会的政治关系十分紧密,成了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这些特点,在本书所选
  的那些篇目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纵观中国古代笑话的内容,可谓洋洋大观,不一而足。嘲笑讽刺是笑话的主要功能,而
  被讽刺和嘲笑的对象,则是方方面面的。除了封建社会的官府、贪婪腐败或昏庸无道的统治
  者常常在笑话中受到嘲讽和揭露外,诸如塾师、庸医、书生、道学先生、不守教规的僧道、
  吝啬者、惧内者、说大话者、愚昧者等等,也常是嘲讽对象。
  写官场上事的笑话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作者揭露当时官府的凶残、腐败、卑鄙和昏
  庸,其感情往往很强烈,所以十分引人注目。例如:
  一官好酒怠政,贪财酷民,百姓怨恨。临卸篆,公送德政碑,上书“五大天地”。官
  曰:“此四字是何用意?令人不解。”众绅民齐声答曰:“官一到任时,金天银地;官在内
  署时,花天酒地;坐堂听断时,昏天黑地;百姓含冤的,是恨天怨地;如今交卸了,谢天谢
  地。”
  〔清〕小石道人辑《嘻谈录》
  有失去马鞍者,见一人面长而凹,认以为鞍也,执之。其人曰:“此吾面也。”争辩不
  已,将往听断于官。有行人问知其故,谓长面人曰:“劝兄赔他些价罢,若经官定是断给!”
  〔明〕冯梦龙《笑府》
  这后一个例子,是说官员昏庸荒唐,其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巧妙。
  塾师、书生常出现在笑话里,这一方面与封建时代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有关,另一方
  面也反映出当时教书先生的地位低下。在这类笑话中,有许多就是直接与写科举考试的。例
  如:
  一士人赴试,作文艰于构思。其仆往询于试门,见纳卷而出者纷纷矣。日且暮,甲仆问
  乙仆曰:“不知作文章一篇,约有多少字?”乙仆曰:“想来不过五六百字。”仆曰:“五
  六百字,难道胸中没有?到此时尚未出来。”乙仆慰之曰:“你勿心焦,渠五百字虽在肚
  里,只是一时凑不起耳。”
  〔清〕陈皋谟《笑倒》
  道学先生在笑话里几乎总是被嘲弄的角色。例如:
  一人被盗劫,哀求不已,称之“大王”不喜,称之“将军”又不喜。其人曰:“毕竟如
  何称呼方妙?”盗曰:“要叫我‘老先生’。”咄咄夫曰:“此真是道学先生也。”
  〔清〕陈皋谟《笑倒》
  这里把道学先生与强盗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对道学先生的厌恶和憎恨。
  僧、道本来并无罪过,但社会上有些人披着僧道的外衣,于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些人
  自然成了笑话嘲讽的对象。例如:
  一乡官游寺,问和尚吃荤否。曰:“不甚吃,但逢饮酒时略用些。”曰:“然则汝又饮
  酒乎?”曰:“不甚吃。但逢家岳妻舅来,略陪些。”乡官怒曰:“汝又有妻,全不像出家
  人的戒行,明日当对县官说,追你度牒。”僧曰:“不劳费心,三年前贼情事发,早已追去
  了。”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讽刺庸医的笑话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制,
  提倡读圣贤书,医学不仅不受重视,而且行医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读书人读了《四书》、
  《五经》,做了八股文章,弄得好可以中进士做官,弄得不好的,才去行医或者教私塾混饭
  吃,所以社会上庸医多,不通文理的塾师也多,这些都在笑话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在写吝啬者的笑话中,讽刺白吃饭而不请客或者请客时舍不得酒饭的占很大比重,这是
  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中国人对请客吃饭十分重视,十分讲究。嫁娶以至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大
  小事情似乎都离不开酒宴,于是便有酒肉朋友,也出现了一些靠白吃白喝占人便宜的、想方
  设法让人家请自己吃饭的、撞席的、自己请了别人就想要别人回请的、为了面子或礼道请人
  吃饭而又舍不得酒菜的等等,形形色色的嘴脸都被创作笑话的人摄入了自己的作品。
  笑话还经常嘲笑愚昧的人,像元明人作品中的艾子、迂公等人就是。到了清代,这些愚
  昧的人往往没有固定的姓名。这其中“呆女婿”的形象占的比重不少,这些故事很可能来自
  民间。
  隋唐至清初这段时间的笑话作品中,有不少史传上的笑谈。这往往是些文坛或官场上的
  佚事、掌故。例如:
  鲁直戏东坡云:“昔王右军字为换鹅书。韩宗儒性饕餮,每得公一帖于殿帅姚麟许,换
  羊肉十数斤,可名二丈书为换羊书矣。”坡大笑。一日,公在翰苑,以圣节撰著纷冗,宗儒
  日作数简,以图报书。使人应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语曰:“传语本官今日断屠。”
  刘贡父觞客,子瞻有事欲先起,刘调之曰:“幸早里,且从容。”子瞻曰:“奈这事,
  须当归。”各以三果一药为对。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这些故事往往清新文雅,耐人寻味。但也往往以经书古籍为根据做文字游戏,或多用典
  故、对仗等手法,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恐怕不太容易领略其艺术魅力了。
  除此之外,笑话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就不能一一列举了。
  本书材料的来源,上起自先秦诸子,下至清末民初的典籍,涉及的书籍在一百种左右。
  对于选出的材料,我们根据故事的形式、手法和内容,分为嘲讽、诙谐、幽默、滑稽、影
  射、巧言、机敏、夸张、荒诞、世情等部类。因为笑话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往
  往是多元化的,可此可被的情况很多,因此,上述分类也只能是大致上的。
  为了使更广大的读者领略这些作品的妙处,我们对所选的材料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一种处理即是用现代汉语翻译。特别是隋唐以前的作品,有的纯用文言文写成,翻译可
  以大大缩短原文与读者间在语言上的距离。考虑到笑话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意译的手法,
  在完全保持原故事情节的前提下,并不拘泥于原文的字词和句子结构。
  另一种处理是对原文中较为难懂的地方加上必要的解释。这里选的材料都产生于古代,
  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典章制度、古籍掌故等许多方面。有些问题,只靠语言上的翻译是解
  决不了的。例如:
  有中贵者,奉命差出,至驻扎地方,亦谒庙、行香、讲书。当讲时,青衿心厌薄之。乃
  讲《牵牛而过堂下》一节。中贵问曰:“牵牛人姓甚名谁?”青衿答曰:“就是那下面的王
  见之。”中贵叹曰:“好生员,博雅乃尔!”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这则故事讽刺太监愚昧浅薄却又附庸风雅,其中用的“《牵牛而过堂下》一节”,指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孟子》是《四书》之一,当时的读书人都很熟悉,所以对这则笑话也就不存在什么看不懂
  的问题。而对今天的一般读者来说,恐怕不引出《孟子》原文,上面那则笑话就不太好懂
  了。凡遇到这种无法靠意译解决的问题,我们便加上几句话,作适当的说明。
  如果这本书中收集的笑话能给您带来健康的欢笑,使您受到某种教益或启发,我们将感
  到由衷的高兴。对本书存在的缺点,无论是哪个方面的,都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给以批评指
  出。
  唐子恒
  1994年冬于泉城
  返回目录
  中国笑林
  嘲讽类
  说明  嘲讽类笑话,嘲讽的对象,多是贪官污吏、贪得无厌者、吝啬者、假道学、伪善者、撒
  谎者、吹牛者、怕老婆者、庸医、懒汉、无赖,另外还有屡试不第的、好读别字破句的读书
  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