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作者:唐世贵    更新:2021-11-24 01:19
  他们就凭借着这毒箭,那些野人也就再不敢再越过边界一步了。
  大地平静了下来,带血的太阳神完成了一天的使命,从那蜀山山凹溜了下去,而月亮神还那温馨的宫中,并没有履行她的职责,因此,天地骤然暗淡了起来,山风挟着松涛的哭泣,撕扯着人们身上的残线败叶。南迁的有熊氏、神农氏兄弟部落,虽然要为生存而战,英勇无比,但终于败在了更强大的西陵国手下了,神农氏、有熊氏部落不得不知难而退,他们不得不告别那无法越过的龙门,向后撤,转向东北方向。因为,当时可以生存的空间到处都是,黑了南方有北方,西方不亮东方亮!只要有人,就可能创造出一切奇迹,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来!最后,他们离开了黄河下游,重新走出那无边无际的原始丛林,有熊氏陈仓部落就留在了黄河中游,而神农氏、有熊氏另一部落一起到达了黄河的支流渭水大草原一带,暂时居住下来,并在姜水的北面和岐(姬)水下游修起了两大部落的村寨。这样便与西陵国中间隔了一道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由战争开始了联系,战争结束了,又中断了接触。
  伏羲的子孙们——西陵国居住的黄河三角洲地带,由于地震、火山爆发,致使地球板块飘移,在那蜀山(岷山山脉)脚下,才出现了座座“飞来峰”,峰峰相连,如同出海的狂龙,“丫”字形的黄可如同它口中喷射出的巨流。那时的蜀山面对着一片望不到边的蓝油油的海水,在它的东方,除了碧波,便是那广袤的,如同海浪一样的原始森林和大草原。它的左“丫”为上游西倾山段,接上后天的白龙江到剑门关;右“丫”为支流汾河沿渭河,穿过还未形成的秦岭山脉汇入嘉陵江(古西陵河支流)到剑门关,由昆仑发源的黄河就这样穿过“龙门”缓缓地流入四川盆地内陆海。由于后世的学者不知道上古黄河流入四川内陆海的事实,竟强行把伏羲、女娲族挪到了山东半岛,误以为他们就在那里的“黄河下游”定居,繁衍子孙后代,还为他们编造了子虚乌有的神话、传说。在这蜀山海水之间的浅丘地带,好似天国的仙境,这里温暖得四季如春,树木茂盛,溪流纵横。地上长满了碧绿绿的嫩草和香气四溢的鲜花,还有婉转歌唱的娇鸟——被人们称之为凤凰的孔雀。在这繁华美丽的世界里,哺乳动物剑齿象、犀牛、豺、狼、野牛、羊、鹿等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仙国里。但是后来地壳忽然起了很大变化。天动地摇,西部蜀山和东部秦岭两大板块最后隆起,原本是低矮浅丘,却慢慢地躬起了身子,于是,有的下凹,有的凸起;气候也突然冷了许多,冰天雪地终于出现了,代替了繁花似绵的春天。直到四千多年前的时候,江、河、海水逐渐涸浅,最后只留下零星地在一些山顶和浅丘上堆集着的海底的卵石了,还有那依然如故的由飞来石生成的龙门山脉。这就是:在地球的历史中这短暂的一瞬——沧海变桑田(这正是汉语成语中“沧海桑田”的最早根源)。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历史文化在五千年以上,但正史所载只有三千六百多年;即殷商甲骨文为最早可信的记录。上古黄河在四川“丫”字形故道的消失,正是块体其作用力继续挤压或地震等原因,使碰撞带处产生出新的山脉。使西部蜀山和东部秦岭两处板块的隆起与对接,“飞来石”最终连成了一体的龙门山脉正式形成,切断了黄河西蜀山段与白龙江,汾河、渭水与嘉陵江两处的通路,促使黄河上游北向东转南折,在孟门受阻而漫流;而原来的渭河也倒流,在三门峡遇阻而暴涨。同时属两板块之间一段裂缝的梓江(古西陵河,亦称若水)河谷因粘合上升而改道,以及黄河龙门、三门峡和长江三峡等处因块体的分裂而泄流,最终给黄河、长江的东进和此后的大禹治水提供了导向(远古时代,长江也没有流入东海,而流入南海的,请参见拙著《财神》)。黄河的改道,西陵河的消失,西陵国也就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唯有那“飞来石”可以作证。
  因此,古西陵国农桑文化不仅源于黄河文化,而且还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五千年前,西羌部落与西蜀部落已经发生了联系,华夏民族由分开始走向了大融和的局面。
  第二章 少典氏狩猎
  女娲娘娘不仅用黄土抟出了人,而且也为这些人创造了生存环境。有熊氏、神农氏兄弟部族不仅在渭水流域的无人区站住了脚,而且还在那优裕的自然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到少典氏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有熊氏、神农氏兄弟部落已经成为蜀山以东海水以北能与西陵国匹敌的强大部落了。于是,少典氏便开始在姜水北岸大兴土木,修筑首领宫殿。
  那时要修宫殿,谈何容易?
  虽然,那时到处都有取之不竭的木材,可即使想要伐倒一棵树,就得用上十几个人,得花上三五个时日。因为那时的伐木工具是磨得锋利的石块,当然也有少见的用天然陨石铁打磨制成的铁锛、铁斧。当时人们用得最多的便是野火未烧烬的树木,雷电劈倒的树干,狂风刮折的树枝,原始人类把这些不用石斧砍伐的材料收集起来,修建宫室,自然要省事的多。但用这种木材修起来的宫室,却最容易着火。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木头上经常都会掉下来一些细小的木炭末,特别是遇到刮风,火星遇到细木炭末,一触即燃。所以,部落首领的宫殿是禁用这种材料的。不过人们却从这些材料中发明了一种伐木的技巧。即一个人带上粗粗的常青藤爬上大树的顶端,系好青藤放下来。这样由一个人轮流砍伐,由数十人来拉青藤,这样一棵树就很容易被拉倒,折断了。同时人们又发现,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把一些树连根拔起。少典氏的宫殿,正是由他的部落成员,用这些伐倒的树木修起来了。
  少典氏的宫殿依山傍水,坐北向南,如此地气派,这也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两层宫殿,它简直是可以与天国上帝的宫殿媲美,飞檐上悬挂的玉石风铃,微风一过,如同天国的仙乐。它就着一棵通天大树,把它修成了两层圆筒楼房,这种宫殿的建修,也正是他们的祖先在树上居住的经历和现实经验的结合。后来,蜀山氏的后裔在《山海经》里对此作了概括的记要,并根据记载,用了一吨多青铜浇铸出了与神仙交流的“通天神树”。但少典氏所谓的宫殿,也不过比普通的圆顶屋高大得多,最不同者是,它的圆筒外涂抹的是红泥,而里面涂抹的又是一种白泥。在宫内又分隔出许多小房间。而大门口的一间最大,那是少典氏处理政务、接待其他部落使者的地方。圆楼上一层便是少典氏与妻儿子女睡觉的地方。
  少典氏与其妃有蟜氏女登带着儿子石年(《国语。晋语》载:“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住进了这新居。少典氏的新居也是神农部落强盛的象征——那屋顶上固定的牛头,正是部落成员顶礼崇拜的神灵。神农部落已经在渭河流域定居了数代,这里地势平坦而肥沃,水网密布,是进行农耕的一块难得的宝地,他们除了继续狩猎、捕鱼外,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开始种植黍、燕麦,使用石块、木具,虽然耕作条件极端的落后,但这些勤劳的先民们,用他们的汗水,为部落积累了兴旺发达的财力和人力。
  少典氏时代,已经是原始社会的末期了,虽然,他一家居住着高大雄伟的宫殿,而他自己却还得时时亲自参加劳动,与其他部落成员一样取得同样的食物。因此,少典氏经常带着部落的维修人员,察看部落成员居住的那些低矮的圆顶屋。这种圆顶屋,是用小树枝插进泥土里,再用青藤一根一根连起来,形成一个大约周长十丈的圆筒,高不过九尺,在南面留有一道宽三尺、高六尺的小门。圆筒里里外外都涂抹着黄泥。顶上面覆盖着茅草。远看这些茅草屋,犹如在那姜水北岸拔地而起的一片黄色的蘑菇,散布在那山南沟北。那时的人是极为宝贵的,虽然已经出现了等级的萌芽,可少典氏仍然与他的部落成员和睦相处,并关心着他们的温饱与疾苦。
  少典氏与他的前辈一样特别重视军队的建设,因为军队是他们能够安居乐业的根本保证。在劳动之余便要对军队进行训练,此时少典氏都要亲临校场进行指导。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每年秋季举行部落摔跤比赛,冬天雪过天晴,便举行部落的赛马比赛,通过竞赛,从中选出勇士来当担军队中的各级指挥官员。即使是狩猎,少典氏也把它当作一次军事演习来完成。在一次狩猎中,少典氏发现了一个大约十岁的小伙子,那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岐伯,少典氏把他调到了自己的身边,作为侍卫。
  少典氏加强他的实力的目的就是要越过那贯通东西的那一道梁的原始森林——还未形成的秦岭,把他的部落势力扩展到四川内陆海的北岸。可要到达那蜀山海水之间,不仅要征服那原始丛林中尚未开化的蛮民部落(即西陵国称之为“野人”),同时还会遭遇到威震天下的西陵国的抵制。少典氏也忘不了祖辈传下来的遗言:那西陵国可不是好惹的!他们不仅有毒箭,而且还有使他们胆颤心惊的大象。这大象谁也没有见过,也不知是什么猛兽如此厉害?
  一个秋末,少典氏指定其长子石年(烈山氏炎帝)代理其部落首领之职,负责处理部落日常事务,然后,带着岐伯和他的一支人马渡过姜水,越过岐水,进入了有熊氏岐(姬)水部落。他是以打猎而来的,并以打猎为掩护,探察那些蛮民部落的虚实,以便打通去西陵国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