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4 16:12
  6.3 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之后,马娅给她的朋友发短信说:“咖啡厅见?我的天!你看见杰夫了吗?”下课后,她点进自己和朋友的脸书页面,然后在Instagram上传了一些照片。晚饭后,她边做作业边看YouTube上的新视频和推文。在那之后,她查看了智能手机里的新应用程序,并发了一些有趣的照片给最好的朋友。


  在脸书、Instagram、推特和短信之间,数字通信的选择似乎应有尽有。表达和交往的新途径将青少年的人生舞台变得更为复杂,而这个阶段的事情可能原本已经够复杂的了。现在,青少年不得不应对经由短信通知被朋友抛弃的耻辱,或者费心分析社交网络上潜在的浪漫信息的意义。


  尽管青少年期被认为是迷茫和混乱的阶段,但大多数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并没有经历太多的混乱。虽然他们可能“尝试”不同的角色,轻率地做一些父母反对的事,但是大多数青少年都发现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发展出友谊和亲密关系,并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这并不是说青少年所经历的这种转变没有挑战性。伴随着我们本节将要讨论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青少年在应对世界的方式上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我们将从青少年是如何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开始讨论,接着探讨其自我概念、自尊和同一性的发展,然后考察两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抑郁和自杀。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关系,如青少年在家庭中的重新自我定位,家庭成员在某些领域的影响力是如何下降的,同伴为何变得更重要,青少年与朋友互动的方式以及其受欢迎程度是如何形成的。


  最后,我们还会讨论青少年的约会和性行为。我们将考察约会和亲密关系的作用、性行为和约束青少年性行为的标准,以及青少年怀孕问题和对意外怀孕的预防计划。


  同一性:“我是谁”


  “你无法想象一个13岁的孩子会面临怎样的压力。你必须在外形和行为上都很酷,穿合适的衣服,做一个特别的发型,而且朋友们对这些事的看法又和你的父母完全不同。知道我在说什么吗?要么拥有朋友,要么你什么都不是。而且如果你不喝酒或不抽烟,朋友就会觉得你一点不酷,但如果你真的不想这么做呢?”


  ——安东·默塞德

  13岁的默塞德的想法表明他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新位置有了鲜明的自我意识。个体处于青少年期时,诸如“我是谁”和“我属于这个世界的哪个地方”这样的思考开始成为最重要的问题。


  自我概念和自尊


  学习目标6.10 描述青少年如何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


  同一性问题在青少年期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青少年的智力变得更加成人化了。他们可以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其他人的个体,与他人不同。青春期显著的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并意识到他人正在以新的方式对自己做出反应。无论是什么原因,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有了重大变化。总的来说,是他们对自身同一性的看法产生了变化。


  自我概念:我是什么样的人 瓦莱丽如此描述自己:“别人都认为我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担心。但其实我常常会紧张不安,又很情绪化。”


  瓦莱丽对别人观点和自己观点的区分代表了青少年时期的一种发展进步。在儿童时期,瓦莱丽会用一系列分不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观点所认为的特质来塑造自己的特征。然而,当青少年试图描述自己是谁时,他们已经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综合起来考虑(Updegraff et al., 2004; Chen et al., 2012; Preckel et al., 2013; McLean & Syed, 2015)。


  这种对自己更全面的认识是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同一性的一个方面。他们可以同时看到自己的不同方面,而且这种对自己的看法变得更有组织性和一致性。他们能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待自己,不仅将特质看作具体的实体,还看作抽象概念(Adams, Montemayor, & Gullotta, 1996)。比如,相比年幼的儿童,青少年更可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比如“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而不是生理方面的特性(比如“我是我们班里跑得最快的人”)来描述自己。


  然而,尤其是在青少年早期,这种更广阔、更多面的自我概念让人喜忧参半。那个时候,青少年可能会被自己个性的复杂性困扰。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可能想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看待自己,比如“我是一个好交际的人,喜欢和他人待在一起”。当行为与实际想法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可能变得忧虑——“尽管我想变得好交际,但有的时候,我真的不能忍受待在朋友的周围,我只想一个人待着”。不过到青少年晚期,他们就更容易接受行为和感受随情况而变这一事实了(Trzesniewski, Donnellan, & Robins, 2003; Hitlin, Brown, & Elder, 2006)。


  自尊:我有多喜欢自己 尽管青少年在理解他们是谁(自我概念)方面越来越准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喜欢自己(自尊)。青少年越来越准确的自我概念使他们可以更全面地看待自己,包括所有的缺点。他们根据这种自我概念行事,也正是这种自我概念引导他们发展出了自尊。


  同样,这种认知复杂性不但能使青少年区分自我的各个方面,也会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评价这些方面(Chan, 1997; Cohen, 1999)。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在学业表现方面有高自尊,但在与他人的关系上有低自尊。情况也可能相反,正如这位青少年所说:

  我有多喜欢自己这样的人呢?好吧,我喜欢自己的一些方面,也讨厌其他的一些方面。我很高兴自己受欢迎,因为朋友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学校里,我的表现不如那些非常聪明的孩子。不过没关系,因为如果太聪明,你就会失去朋友。所以,除了对父母而言,聪明并不那么重要。当我做得不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好时,我觉得自己让他们失望了(Harter, 1990, p. 364)。


  青少年在描述自己是谁时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综合起来考虑。


  自尊的性别差异 性别是决定青少年自尊高低的多个因素之一。尤其是在青少年早期,女孩的自尊往往比男孩更低、更脆弱(Mäkinen et al., 2012; Ayres & Leaper, 2013; Jenkins & Demaray, 2015)。


  与男孩相比,女孩往往更在意外表、社交情况和在校成就。虽然男孩也很在意这些,但他们的态度更为随意。聪明并不等于受别人欢迎这一社会陈规对女孩来说是个难题:学业的优异在某些社会文化环境中可能会阻碍她们在社交上的成功。这就难怪青少年时期女孩的自尊会比男孩更加脆弱(Ricciardelli & McCabe, 2003; Ata, Ludden, & Lally, 2007; van den Berg et al., 2010)。


  虽然青少年期男孩的自尊高于女孩,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弱点。例如,性别的刻板印象可能使男孩感觉到,他们应该始终表现得自信、坚强和无所畏惧。男孩面临困难,如他们没能加入一支球队或被女孩拒绝邀约时,可能不仅会因失败而感到痛苦,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无能(Pollack, 1999; Pollack, Shuster, & Trelease, 2001)。


  自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差异 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因素也会影响自尊的高低。高社会经济地位比低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自尊,在青少年中后期尤其如此。能够提高个人地位和自尊的社会地位因素,例如有更昂贵的衣服或汽车,在青少年后期群体中可能变得更加引人注目(Dai et al., 2012; Cuperman, Robinson, & Ickes, 2014)。


  种族和族裔也会对自尊造成影响,但近年来社会对少数族裔偏见的降低减轻了这种影响,早期研究认为,少数族裔的身份可能导致个体更低的自尊,这一点最初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研究者解释说,非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自尊之所以比白人低,是因为社会中的偏见使他们在社交中遭遇了更多的不友好和拒绝,这种感受还被整合到了自我概念中。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非裔美国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几乎与白人无异(Harter, 1990)。对此的一种解释是,非裔美国人在社会运动中的优异表现提升了种族自豪感。实际上,研究发现,非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的种族认同感与自尊水平呈正相关(Verkuyten, 2003; Phinney, 2008; Kogan et al., 2014)。


  不同种族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也存在相似性,原因在于青少年一般会把他们的喜好和优先关注点放在自己擅长的那些方面。因此,非裔美国青少年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他们认为最让自己满意的方面,并通过这些方面的成功来获得自尊(Gray-Little & Hafdahl, 2000; Yang & Blodgett, 2000; Phinney, 2005)。


  最后,自尊可能不只受种族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一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有些发展心理学家同时研究了种族和性别因素,创造出“种族性别”(ethgender)一词来指种族和性别共同造成的影响。一项同时考察种族和性别的研究发现,非裔和西班牙裔美国男性的自尊水平最高,而亚裔美国女性和美国土著女性的自尊水平最低(Biro et al., 2006; Adams, 2010; Park et al., 2012)。


  同一性形成的观点

  学习目标6.11分析理解同一性形成的不同理论观点。


  发展心理学家一致认为,青少年对同一性的追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在其进一步发展之前得以解决。研究者普遍的共识是,宗教和信仰往往在一个人确定同一性方面发挥作用,个人的种族和族裔背景也对此有重大影响。我们将在下面的小节中讨论这些问题。


  埃里克森:解决同一性危机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出,对同一性的寻求不可避免地使一些青少年陷入包括大量心理混乱在内的同一性危机(Erikson, 1963)(见表6-2)。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试图弄清楚自己的独特性,其认知发展使他们可以越来越老练地完成这一任务。


  表6-2 埃里克森阶段论的总结

  资料来源:Erikson, 1963.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会努力发现自己独特的优点、缺点以及在未来生活中能扮演的最好角色。这种发现过程常常包括“尝试”不同的角色或选择,以验证这些角色和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和自我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通过在个性、职业和性等方面缩窄他们的选择来试图理解自己是谁。埃里克森将此称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identity-versus-identity-confusion stage)。


  埃里克森认为,没有找到合适同一性的青少年可能会在几个方面走弯路。他们可能会扮演不被社会接受的角色来表达自己不想成为某种人。他们可能无法形成和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一般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分散”,无法组织起一个集中而统一的核心认同。


  相反,那些形成了适当同一性的人,为自己未来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了解自己的独特能力并信任它,继而发展出准确的自我意识。他们已经准备好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优点(Allison & Schultz, 2001)。


  社会压力和对朋友及同伴的依赖 在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青少年的社会压力也很高。青少年感到了来自父母和朋友的压力,这迫使他们要决定高中毕业后是工作还是上大学,如果是工作,又该选择什么职业。到目前为止,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由社会安排的,社会为他们铺设了一条统一的成长路线。然而,这条路线在高中毕业后就结束了,青少年要面临对未来道路的艰难选择。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会越来越依赖朋友和同伴,因为他们是重要的信息来源,而此时青少年对成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正如我们随后要讨论的,这种对同伴日益增长的依赖性能使青少年建立起亲密关系。将自己与他人做比较,有助于青少年认清自己。


  对同伴的依赖有助于青少年明确自我的同一性并学会建立关系,这正是埃里克森所提出的本阶段与下一阶段“亲密对疏离”之间的桥梁。这种依赖同样存在性别差异。埃里克森认为,男性和女性经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的情形不太相同。男性更有可能如表6-2所述的顺序经历社会性发展阶段,即在承诺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之前发展出稳定的同一性。相反,他认为女性的经历顺序正好倒过来,她们会先寻求发展亲密关系,然后由此形成同一性。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埃里克森提出理论时的社会条件。那时,女性很少能上大学或创立自己的事业,而是很早就步入了婚姻。而如今,男孩和女孩在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的体验就比较相似了。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由于面临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的压力,埃里克森建议青少年追求一种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即青少年推迟承担即将面临的成人责任,而去探索各种角色和可能性的时期。例如,很多大学生用一个学期或一年时间旅游、工作或寻找其他的方式来审视他们的优先选择。


  由于现实原因,很多青少年无法体验这种心理的延缓偿付期来对各种身份进行探索。有些青少年出于经济原因而必须在课后去打工,并且在高中毕业后立即参加工作,这就导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探索各种同一性。不过这些青少年并不会因此受到心理上的损害,因为在上学期间成功地做一份兼职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回报,这比缺少机会尝试不同角色的情况更有价值。


  埃里克森理论的局限 埃里克森因将男性的同一性发展模式作为比较女性同一性的标准而受到批评。他将男性的只有在实现稳定同一性之后才发展亲密关系的发展顺序看作是正常的模式。批评者指出,埃里克森的理论是基于以男性为导向的个性和竞争观念的。与之相对的是,心理学家吉利根认为女性是在关系的建立中发展出同一性的。在这种观点中,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怀网是女性获得同一性的关键(Gilligan, Brown & Rogers, 1990; Gilligan, 2004; Kroger, 2006)。


  马西娅关于同一性发展的理论:埃里克森观点的更新

  以埃里克森的理论为出发点,心理学家詹姆斯·马西娅(James Marcia)认为可以根据危机或承诺的存在或缺失来看待同一性发展。危机是青少年有意识地在多种选择中做出抉择的时期。承诺是对一种行动或者思想意识过程的心理投资。一名青少年可能在不同的活动之间来回转换,没有哪个活动持续几个星期以上;而另一名青少年则能完全投入于流浪收容所的志愿者工作中(Marcia, 1980; Peterson, Marcia, & Carpendale, 2004)。


  在对青少年开展深度访谈后,马西娅提出了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类型(见表6-3)。


  表6-3 马西娅提出的青少年发展的四种类型

  资料来源:Marcia, 1980.

  马西娅的观点指出,在选择致力于某个行动过程或意识形态的青少年身上,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的同一性发展。


  1.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 这类青少年已经成功地探索及思考过他们是谁和想做什么的问题。在经历了一段思考各种选择的危机时期后,这些青少年已经确定了某一特定同一性。已经达到这种同一性阶段的青少年往往是心理最健康的,相比处于其他任何同一性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成就动机和道德推理能力都更强。


  2.同一性闭合(identity foreclosure) 有些青少年还没有经历过探索各种选择的危机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同一性。他们接受的是别人为他们做出的最好决定。这一类型的人的典型情况是,一个儿子因为家庭需要而进入家族企业,或女儿因为母亲就是医生而成为一名医生。尽管过早自我认同者未必就不开心,但他们往往具有所谓的“刚性力量”:快乐而自我满足,高度需要社会赞许,并倾向于成为独立的个体。


  3.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 这类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探索了各种选择,但他们没有做出最终确认。因此,马西娅认为,尽管他们往往是活跃而有魅力的,也寻求发展亲密关系,但是他们还是会有较高程度的焦虑和心理冲突。这一类青少年通常会经过一番挣扎之后才能解决同一性问题。


  4.同一性弥散(identity diffusion) 这一类青少年既不探索也不会去思考各种选择。他们倾向于顺其自然地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上。根据马西娅的说法,虽然他们看起来无忧无虑,但鲜少做出承诺使他们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而且他们通常也不爱交际。


  有些青少年会在这四种类型之间来回转换。例如,有些青少年就处于“延缓-同一性获得-延缓-同一性获得”(moratorium-identity achievement-moratorium-identity achievement, MAMA)循环之中,即在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两个状态之间摆来摆去。哪怕一个同一性闭合者在青少年早期未经慎重考虑就确定了职业道路,他仍可能在后来重新评估,并做出更主动的选择。因此,某些个体的同一性可能在青少年期之后才得以形成。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同一性形成于20岁左右(Al-Owidha, Green, & Kroger, 2009; Duriez et al., 2012; Mrazek, Harada, & Chiao, 2015)。


  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你相信马西娅所说的四种同一性状态都可以在青少年期之后重新进行评估和选择吗?在马西娅的发展理论中,有没有哪些状态是对贫困青少年来说更难以达到的,为什么?

  宗教与信仰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请考虑以下问题: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上帝为什么创造了蚊子?如果上帝知道反抗会出乱子,他为什么又给了亚当和夏娃反抗的能力?人们可以先被拯救,之后又失去拯救他们的东西吗?宠物会上天堂吗?

  就像上面这个博客里的内容一样,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询问关于宗教和信仰的问题。宗教对很多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正式的方式来满足精神需求。信仰(spirituality)是对更高级的力量,如上帝、自然或者神圣的事物的附属感。尽管信仰通常需要与宗教相联系,但是它们之间也可能是独立的。很多自认为有信仰的人,并没有参与正式的宗教活动或者信仰任何特定宗教。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逐渐增长,所以他们能更加抽象地思考宗教问题。此外,由于他们正陷于同一性的普遍问题之中,因此也会开始质疑自己之前的宗教认同。在童年阶段毫不质疑地接受了自己的宗教认同之后,个体到了青少年期可能会更加批判地看待宗教问题,并试图让自己远离正式的宗教。而在其他情形中,青少年的宗教附属感却可能进一步加强,因为它能够帮助他们回答“我为什么来到这个地球上”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类抽象的问题。宗教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宇宙的方式,即万物是由某人或某物有意创造出来(Azar, 2010; Yonker, Schnabelrauch, & DeHaan, 2012; Levenson, Aldwin, & Igarashi, 2013)。


  詹姆斯·弗劳尔(James Fowler)认为,我们对信仰的理解和实践要经过一系列阶段,并持续一生。在儿童时期,个体对上帝和《圣经》人物的看法只停留在书面上。例如,儿童可能认为上帝生活在天上,并能看到每一个人正在做什么(Fowler & Dell, 2006; Boyatzis, 2013)。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对信仰的看法会变得更加抽象。随着同一性的形成,青少年会形成一套核心的信念与价值观。但青少年在很多情形中的思考却既不深刻也不系统,直到后期他们才会变得更加深思熟虑。


  随着青少年阶段结束,人们逐渐进入了信仰的个性化-反省阶段(individuative-reflective stage)并开始思考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他们终于理解自己的想法只是繁星一点,而且关于上帝的很多观点都是可能的。最终,信仰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连接阶段(conjunctive stage),此时,个体发展出了一种关于宗教和人类广泛且包容的观点。他们将人类视为一个整体,并努力提升全体的福祉。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超越正式的宗教,形成对全人类统一的看法。


  种族和族裔在同一性形成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形成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事,对面临种族歧视的种族和族裔成员来说更具挑战性。社会矛盾的价值观告诉青少年,社会应该是不分肤色的,种族和族裔背景也不应影响其成员获得的机会和成就,如果他们成功了,社会同样会接受他们。在传统文化同化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模型(melting-pot model)认为个体文化同一性应该被同化到统一的文化中。


  相反,多元社会模型认为社会是由多元、平等的文化群体组成的,应该保存它们各自的特征。该模型认为文化融合模型贬低了少数族裔的传统,并降低了他们的自尊。


  这一观点表明,种族和族裔因素构成了同一性的核心成分,且并未被同化的洪流淹没。从这一角度而言,同一性发展包括种族和族裔同一性发展,即一种属于某一种族或民族成员的共同感受,并且他们能感受到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结。这中间包含了一种承诺以及与特定种族或族裔群体间的联结(Phinney & Alipuria, 2006; Phinney, 2008; Umaña-Taylor et al., 2014)。


  中间派认为少数族裔成员能够形成双文化认同,即获得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能融入主流文化中。这种观点表明,个体可以获得两种文化的同一性,而不需要在选择一种的同时放弃另一种(LaFromboise, Coleman, & Gerton, 1993; Shi & Lu, 2007)。个体选择双文化认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美国2000年的数据显示,很多人认为他们属于多个种族(Schmitt, 2001)。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属于一个以上的种族,且这一比例在2000年至2010年增长了134%(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1)。


  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对少数族裔成员来说可能更甚。种族和族裔同一性的形成需要时间,对一些人来说时间更长,但他们会形成多方面且丰富的同一性(Quintana, 2007; Jensen, 2008; Klimstra et al., 2012)。


  抑郁和自杀: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学习目标6.12 解释为什么抑郁和自杀是青少年期的重要问题。


  一天,初三的利安娜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无望的可怕世界里。“空气仿佛带着巨大的力量从四面八方向我挤压而来。这种感受我无法摆脱也无法忽略。我什么也做不了”。


  一个朋友听了后非常同情她,并邀请她去一个地下室。“我们开始吸毒,吸食一切能找到的药品,”这个朋友回忆道,“一开始似乎像是找到了某种解脱,但最后我们还是都不得不回家,因为我们身无分文。”


  对利安娜来说,这种解脱也很短暂,太短暂了。在她15岁的时候,一天,她用爸爸的剃须刀,在注满水的浴缸中割腕自杀。她已经忍受够了。


  就像在其他阶段面临的挑战一样,大多数青少年能经受住寻求同一性的挑战,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有些人青少年期的压力特别大,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两种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和自杀。


  25%~40%的女孩和20%~35%的男孩在青少年时期会有短暂的抑郁体验,不过重度抑郁的发生率非常低。


  青少年抑郁 任何人都有伤心和心情低落的时期,青少年也不例外。一段关系的结束、在重要任务上的失败以及所爱之人的死亡,这些事情都会让人产生伤心、失落和悲伤的深刻体验。在这些情况下,抑郁是一种很典型的反应。


  超过1/4的青少年称他们曾连续两个星期或更长时间感到悲伤或绝望,以至于因此停止正常的活动。几乎2/3的青少年说,他们在某个时候体验过这种情绪。相比之下,只有约3%的青少年罹患重度抑郁,这是一种全面的心理障碍,很严重并且持续时间很长(Grunbaum, Lowry, & Kahn, 2001; Galambos, Leadbeater, & Barker, 2004)。


  性别和种族差异也是影响抑郁发生率的因素。和成年人一样,青少年时期的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感到抑郁。研究发现,非裔美国青少年比白人青少年有更高的抑郁比例,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这个结论。美国印第安人也有更高的抑郁概率(Verhoeven, Sawyer, & Spence, 2013; English, Lambert & Ialongo, 2014; Blom et al., 2016)。


  长期严重的抑郁通常有生物因素的影响。遗传、和青少年生活中显著变化相关的环境,以及社会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罹患抑郁症概率的重要因素。例如,经历过所爱之人离世的青少年,或者由酗酒或身患抑郁症的父母抚养长大的青少年,都是抑郁症的高危人群。此外,不受欢迎、缺少亲密朋友和总是体验到拒绝等因素也和青少年的抑郁有关(Eley, Liang, & Plomin, 2004; Zalsman et al., 2006; Herberman Mash et al., 2014)。


  关于抑郁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是为什么女孩比男孩有更高的抑郁发生率。几乎没有什么证据表明这和激素差异或特定基因有关。一些心理学家推测,可能是由于社会对传统女性性别角色有很多要求,甚至有时这些要求互相矛盾,所以青少年期女孩比男孩有更大的压力。就像我们在讨论自尊时提到的那个女孩,她担心学习上的成就会危及自己的受欢迎程度,这种冲突让她很无助。除此之外,传统性别角色中男性的地位仍然高于女性也是不争的事实(Glibert, 2004; Hyde, Mezulis, & Abramson, 2008; Chaplin, Gillham, & Seligman, 2009)。


  青少年期女孩普遍更高的抑郁水平可能反映的是个体应对压力方式上的性别差异,而非情绪上的性别差异。和男孩相比,女孩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转向内部来对压力做出反应,并由此感到无助和绝望。相反,男孩会更多地把压力外化,变得更冲动或更具攻击性,甚至使用毒品和酒精(Wisdom Agnor, 2007; Wu et al., 2007; Brown et al., 2012)。


  青少年自杀 在过去30年中,美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已经增长了2倍。每90分钟就有1名青少年自杀,自杀率数据则表明每10万名青少年中就有12.2人自杀。而且,报告的数据可能低于实际数字,因为父母和医护人员往往不愿意将死亡报告为自杀,而更愿意将其当成一次事故。即使如此,自杀也是导致15~24岁个体死亡的第三大普遍原因,仅次于事故和他杀。不过,虽然青少年自杀行为数据的增长率比其他年龄段个体都要高,但自杀行为的高峰群体仍然是成年晚期个体(Grunbaum et al., 2002; Joe & Marcus, 2003; Conner & Goldston, 2007)。


  尽管青少年时期女孩尝试自杀的事件比男孩多,但男孩的自杀行为最终致命的情况更多。其原因在于男性倾向于使用更为暴力的方式进行自杀,如开枪自杀,而女孩更倾向于选择较为平和的方式,如服用过量药物。一些估计数据表明,男孩和女孩每200次的自杀行为中,约有一名自杀者最终失去生命(Dervic et al., 2006; Pompili et al., 2009; Payá-González et al., 2015)。


  青少年自杀率增长的原因尚不清楚。最常见的解释是,青少年所经受的压力增加了(Elkind, 1994)。但为什么只有青少年的压力在增长呢?在同一时期,其他年龄段人群的自杀率都相对保持稳定。虽然无法确定青少年自杀率为何升高,但特定的因素的确增加了自杀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抑郁。虽然大多数抑郁个体都没有将自杀付诸行动,但体验到强烈绝望感的抑郁青少年面临着更高的自杀风险。此外,社交抑制、完美主义、高压力和焦虑水平都与更高的自杀风险有关。美国的枪支使用比其他工业化国家更为普遍,这相当程度地提高了青少年的自杀率(Wright, Wintemute, & Claire, 2008; Arnautovska & Grad, 2010; Hetrick et al., 2012)。


  某些自杀案例与家庭冲突、关系或学业困难有关,某些自杀则源自长期的被虐待和忽视。毒品和酒精滥用者的自杀率也相对较高。(Bergen, Martin, & Richardson, 2003; Wilcox, Conner, & Caine, 2004; Xing et al., 2010)。


  有些自杀是由于青少年接触到其他人自杀的事件所导致的。在连续自杀中,一次自杀事件会引起其他人的自杀意图。例如,有些高中在一次自杀事件被广为传播后出现了一系列的自杀事件。因此,很多学校设立了危机干预小组,在发生一名学生自杀的事件后立刻安抚其他学生(Insel & Gould, 2008; Daniel & Goldston, 2009; Abrutyn & Mueller, 2014)。以下是一些能够警示自杀可能性的信号:


  · 直接或间接地讨论自杀,例如,“我要是死了就好了”或者“我不会再让你感到担心了”;

  · 出现学业问题,如旷课或留级;

  · 做出安排,像是在准备一次长途旅行,如散发自己的财物或者安排照顾好宠物;


  · 写遗嘱;

  · 没有食欲或过度饮食;

  · 有一般的抑郁表现,包括改变睡眠模式、反应缓慢迟钝、无精打采以及沉默寡言等;

  · 有行为上的显著变化,如害羞的人突然过分活跃;

  · 过分关注音乐、艺术或文学中涉及死亡的主题。


  关于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可参见“成为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运用者”专栏。


  在过去的30年中,青少年的自杀率已经增至原有的3倍。图为一名家庭成员自杀后,众人为之哀悼。


  成为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运用者如何预防青少年自杀

  如果你怀疑一名青少年或者任何其他人正在考虑自杀,不要袖手旁观,行动起来!这里有一些建议:

  · 和当事人交谈,理解并不加评判地倾听。


  · 有意谈论一些自杀的想法,询问以下问题:你是否有计划?你是否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哪?你是否准备了药片?这些药在哪?公众健康服务机构指出,“与人们通常以为的相反,这种直白的交谈不会让当事人产生某些危险的想法或者鼓励当事人的自杀行为”。


  · 努力区分一般的心烦意乱和更严重的危险,如当事人已经制订出自杀计划。如果危机紧急,千万不要让他一个人待着。


  · 表现出支持的态度,让这个人知道你关心他,努力消除他的隔绝感。


  · 负责寻求帮助,不要担心侵犯到当事人的隐私。不要试图独自解决问题,应立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 保持环境安全,去除而不仅仅是隐藏潜在的武器,如剃须刀、剪刀、药品以及其他有潜在危险的家居用品。


  · 不要让关于自杀的交谈或威胁成为秘密,这些是寻求帮助的信号,应该立即采取行动。


  · 不要使用有挑战性、威胁性或打击性的言辞来纠正当事人的思维。


  · 与当事人达成一个协议,得到他的一个承诺,写下来更好,即保证在你们进一步交谈前,他没有任何自杀企图。


  · 不要因为当事人情绪的突然好转而掉以轻心。这种看起来很快的“恢复”有时反映了他最终决定自杀的释然,或者是和某人交谈后的暂时解脱,但最有可能的状况是,潜在的问题仍未解决。


  关系:家庭和朋友

  帕科进入初中后,他和父母的良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觉得父母在任何事上都爱插手,没有给他13岁这个年龄该有的自由,反而对他管教更加严格了。父母的看法则和他不同,他们认为家庭的紧张源自帕科,而不是他们。在父母眼中,曾经与他们建立了稳定而充满爱的亲密关系的帕科突然就变了。帕科经常把他们拒之门外,而且总是在聊天时批评他们的政见、服饰以及他们对电视节目的偏爱。对父母而言,帕科的行为实在令人心烦又困惑。


  家庭纽带:变化着的关系


  学习目标6.13 分析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期是如何变化的。


  青少年的社会世界比儿童的要大得多。随着青少年与家庭外个体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发生了变化,而且有时会表现出互动困难(Collins & Andrew, 2004)。


  对自主的追求 父母有时会对青少年的行为感到生气,而更多的是感到困惑。那些原来接受父母评价、建议和指导的孩子开始对父母的看法产生怀疑,有时甚至会进行反抗。


  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之一是,孩子和父母在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时面临着角色转变的问题。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寻求自主(autonomy)、独立和对其生活的控制感。大多数父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种转变是青少年期的正常现象,代表了个体在该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接纳这种变化并将之作为孩子成长的标志。然而,要接受青少年自主性日益增长的现实,对一些父母来说仍非常困难(Smetana, 1995)。比如,父母明智地理解这种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和同意青少年加入一个没有他们在场的聚会往往是两回事。对青少年来说,父母的拒绝意味着对他们不信任或没有信心。而对父母来说,他们只是出于好意:“我相信你,但我担心的是在那里的其他人。”


  在大多数家庭中,青少年的自主性都在逐渐增长。一项关于“青少年对父母看法的变化”的研究发现,随着自主性的增强,青少年能更多地从父母的角度看待父母,而不是用理想化的标准看待他们。例如,青少年开始将父母对他们学业的关心看作是父母对自身教育缺乏的遗憾以及期望他们能做得更好,而不是将父母看作独裁的教育者,盲目地提醒他们做家庭作业。同时,青少年开始更多地依靠自己并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青少年自主性的增加改变了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在孩子的青少年期开始之际,亲子关系往往是不对称的:父母拥有大多数权力和对关系的影响力。然而,在孩子的青少年晚期,尽管父母一般仍保留更有利的地位,但权力和影响力正变得更为平衡,父母和孩子最终形成了更为平等的关系(Goede, Branje, & Meeus, 2009; Inguglia et al., 2014)。


  文化和自主 青少年最终实现的自主程度因不同的家庭而异。其中,文化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倾向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西方社会里,青少年会较早开始寻求自主性;相反,在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的亚洲社会里,青少年寻求自主性的热情就不那么明显(Raeff, 2004; Supple et al., 2009; Perez-Brena, Updegraff, & Umaña-Taylor, 2012)。


  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你认为独裁型、权威型、放任型和忽视型等不同教养风格的父母对青少年建立自主性的努力会做何反应?这些教养风格对单亲家庭来说有什么不同,是否存在文化差异?


  在对家庭的责任感方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也有不同的表现。相比于个体主义文化下的青少年,集体主义文化下的青少年会有更强的家庭责任感,以实现家人对他们的期望,比如尊敬和帮助家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等。在这样的社会中,青少年自主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更慢(Fuligni & Zhang, 2004; Leung, Pe-Pua, & Karnilowicz, 2006; Chan & Chan, 2013)。


  集体主义文化中获得自主性的时间更长,似乎对青少年没有负面影响,重要的是文化期望和其发展模式的匹配程度,而不是具体的时间表(Rothbaum et al., 2000; Zimmer-Gembeck & Collins, 2003; Updegraff et al., 2006)。


  与来自更加崇尚个体主义的社会的青少年相比,来自集体主义社会的青少年往往会有更强的家庭责任感。


  性别同样影响自主性的发展。与女性相比,男性会被允许更早地探索自主性,这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男性更独立而女性更依赖他人一致。事实上,持传统性别观点的父母更不太可能鼓励他们的女儿追求自主性(Bumpus, Crouter, & McHale, 2001)。


  代沟神话 有关青少年的电影经常描绘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对抗,青少年是代沟(generation gap)的受害者,与父母在态度、价值观、抱负和世界观方面存在很深的分歧。例如,孩子是环保主义者,父母却拥有一家污染性的工厂。这些夸张的说法很有趣,因为它说明了一个现象:父母和青少年往往以不同的方式看问题。


  但事实上,亲子间的代沟即使存在,也非常小。青少年和父母在很多事情上往往观点一致。支持共和党的父母一般有支持共和党的孩子;主张堕胎自由的人,他们的孩子也赞成人工流产合法化。在社会、政治和宗教问题上,父母和孩子往往步调一致,青少年的担忧也反映了其父母的担忧,反之亦然(Knafo & Schwartz, 2003; Smetana, 2005; Grønhøj & Thøgrsen, 2012)。


  大多数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相处得相当不错。青少年尽管要求独立和自主,但大多数人都对父母有着深深的爱和尊重,父母对孩子也同样如此。虽然有些亲子关系面临严重的问题,但大多数是积极的,能帮助青少年减轻来自同伴的压力。我们也将在接下来谈到这一点(Resnick et al., 1997; Black, 2002; Riesch et al., 2010)。


  整体来看,青少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但他们和父亲或母亲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在整个青少年期中都相当稳定(见图6-8)。并没有证据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家庭问题会比其他发展阶段更严重(Larson et al., 1996; Granic, Hollenstein, & Dishion, 2003)。


  图6-8 青少年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百分比


  尽管青少年要求自主和独立,但大多数青少年都对父母有着深深的爱和尊重,他们和父母任一方单独在一起的时间(最低的两个部分)在整个青少年期相当稳定。


  资料来源:Larson et a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opyright © 1996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经授权后使用。


  与父母的冲突 大多数青少年能在大部分时间与父母相处融洽,但仍免不了一些冲突,因为没有哪种关系能始终一帆风顺。父母和青少年可能对社会和政治有类似的观点,但会在个人品位上有所不同,如音乐偏好和着装风格。而且,如果父母觉得还没到孩子寻求自主和独立的时候,孩子就表达了这方面的要求,双方就会发生冲突。因此,尽管不是所有的家庭都面临同等程度的冲突,但亲子冲突的确更有可能在孩子的青春期发生,尤其是在青少年早期(Arnett, 2000; Smetana, Daddis, & Chuang, 2003; García-Ruiz et al., 2013)。


  发展心理学家朱迪思·斯美塔那(Judith Smetana)认为,青少年早期的冲突更大,这是因为父母和孩子对行为是否得当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比如父母可能会出于社会传统观念而对孩子多次打耳洞表示不满,青少年却会将此看作个人的选择(Smetana, 2005, 2006; Rote et al., 2012)。


  此外,前文讨论过的青少年新发展的精细推理能力使他们能用更复杂的方式思考父母的规定。比如“去做这件事,因为我让你做”这样对学龄儿童有说服力的规定,对一名青少年可能就不那么有效了。


  青少年早期的好争辩和过分自信最初可能会增加冲突,但这些特质在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最初可能会以防御性的方式回应孩子的挑战,逐渐变得死板和僵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最终会认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并愿意给予其支持。


  当父母开始意识到孩子的观点常常很有说服力又相对合理,而且可以信任他们并给予更多的自由时,父母就会变得更容易说服,会允许或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当这一过程出现在青少年期中期时,其冲突就不如出现在青少年期早期那样强烈。


  当然,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会经历这种模式。虽然大多数青少年能与父母保持稳定的关系,但仍有20%的家庭经历了一段相当艰难的时光(Dryfoos, 1990; Dmitrieva et al., 2004)。


  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文化差异 每种文化下都存在亲子冲突,但在“传统的”、前工业化的文化下,亲子冲突似乎更少。这些文化下的青少年的情感波动和危险行为也比工业文化下的青少年更少(Kapadia, 2008; Eichelsheim et al., 2010; Jensen & Dost-Gözkan, 2014)。


  这可能与青少年所期望的以及父母所允许的独立程度有关。在更为工业化的社会里,个体主义价值观占主流,青少年非常渴望独立。因此,青少年必须和父母协商他们独立的时间和程度,这个过程往往导致争吵。相反,在更传统的社会中,人们并不怎么注重个体主义,所以青少年不会强烈地寻求独立,也就不会有太多亲子冲突(Dasen, 2000, Dasen & Mishra, 2002)。


  同伴关系:归属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6.14 分析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本质和意义。


  在很多父母眼中,青少年期的核心标志是孩子不停地发短信。对青少年来说,与朋友交流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线,这种强烈的需要表明了同伴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延续儿童中期的趋势,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时间都和同伴待在一起,同伴关系也变得更重要。实际上,可能没有哪个阶段的同伴关系会像青少年期那样重要(Youniss & Haynie, 1992)。


  社会比较 同伴在个体的青少年期变得更为重要有很多原因。他们使青少年能够比较和评价意见、能力,甚至生理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青少年期的生理和认知变化是这个年龄段所特有且显著的变化,尤其在青春期早期,青少年会越来越多地求助于其他有共同经验的个体。由于父母早已远离了青春期所经历的变化,所以他们无法提供这种社会比较。青少年对成人权威的质疑和想要变得更自主的愿望,也使得父母和其他成人所拥有的信息源对青少年来说远远不够(Rankin, Lane, & Gibbons, 2004; Li & Wright, 2013; Schaefer & Salafia, 2014)。


  参照群体 如前所述,青少年期是个体尝试新的同一性、角色和行为的时期。同伴作为参照群体能提供关于最容易被接受的角色和行为的信息。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s)是个体用来与自己进行比较的一群人。青少年会将自己与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正如一名专业棒球队员会将自己与其他棒球队员相比较那样。


  参照群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系列判断其能力和社会成功度的规范或标准,但青少年并不需要归属到参照群体中。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可能发现自己被受欢迎的群体轻视和拒绝,但他仍将该群体作为参照群体。


  小帮派和团体:归属于一个群体 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增长使他们能以更具区别性的方式对他人进行分组。因此,即使青少年不属于某个参照群体,他们一般也会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青少年并不会像学龄儿童那样根据人们的职业这种具体的方面来定义人群,比如“足球运动员”或“音乐家”,而是会使用更抽象的定义如“运动员”“溜冰者”“投石者”等(Brown, 2004)。


  青少年一般会形成两种群体:小帮派和团体。小帮派(cliques)是2~12人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有着频繁的社会互动。相反,团体(crowds)更大,由有共同特定特征的个体组成,但彼此间可能没有互动。例如,“运动员”和“书呆子”是很多高中很有代表性的团体。


  小帮派和团体的成员资格通常由与群体成员的相似程度决定。一个核心的相似性是物质使用,例如某些青少年会选择与自己一样爱喝酒的人做朋友。在在校成就与一般行为模式方面,青少年的朋友也通常和自己比较相似。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例如,在青少年早期,行为举止表现得特别好的青少年对同伴的吸引力会下降,而那些更具攻击性的青少年反而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了(Kupersmidt & Dodge, 2004; Hutchinson & Rapee, 2007; Kiuru et al., 2009)。


  青少年时期明显的小帮派和团体反映了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增强。群体特征总是很抽象,它需要青少年去判断那些他们很少与之互动,也很少直接了解的人(见“从研究到实践”专栏)。直到青少年中期,青少年才能从认知上对不同的小帮派和团体做出敏锐的判断和区分(Burgess & Rubin, 2000; Brown & Klute, 2003; Witvliet et al., 2010)。


  从研究到实践青少年期的共情


  回想十几岁的时候你是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你有时会提无理要求、不体谅你的父母、讲一些伤人的笑话或取笑别人吗?如果是这样,尤其若你是男孩子的话,不要惭愧,因为最近的研究表明,这是你的大脑造成的,而不是你的错。


  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是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在解决问题和避免冲突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是一种理解他人感受的相关能力,使我们能对他人做出适当的回应。理解与考虑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对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与他人融洽相处很重要。这些重要的能力曾被认为在生命早期就得到了充分发展,比如婴儿会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和社交微笑,孩子也会安慰伤心的人(Crone & Dahl, 2012; Ladouceur et al., 2012)。


  但一项为期6年的研究显示,女孩和男孩真正开始发展认知共情分别是在13岁和15岁左右。此外,女孩的情感共情会在整个青少年期保持稳定,男孩的情感共情则会在13~16岁出现短暂的下降。这种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男孩体内睾丸激素分泌的增加,而睾丸激素与支配力有关。研究显示,那些身体比较成熟的男孩更不容易共情。男孩共情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男孩“阳刚之气”的社会化——男孩在那个年龄开始感到社会对其男子汉气概的要求,他们可能认为这需要压抑情感(Van der Graaf et al., 2014)。


  当十几岁的男孩经历一段闷闷不乐和粗鲁无礼的时期时,这种变化往往会让父母和老师感到痛苦。但令人高兴的是,个体的情感共情在青少年后期会反弹,并且可以通过公开讨论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而得到鼓励(Miklikowska, Duriez, & Soenens, 2011)。


  十几岁男孩的父母该如何鼓励儿子更共情呢?

  性别关系 当儿童步入青少年期,他们所处的社会群体几乎都是由同性个体组成的。男孩和男孩在一起,女孩和女孩在一起。这种性别隔离被称为性别分隔(sex cleavage)。


  步入青春期时,这种情况就有所变化了。男孩和女孩的激素激增,导致性器官愈发成熟。与此同时,社会压力暗示着这个时候该发展亲密关系了。这些因素使青少年看待异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名10岁的儿童可能将每一名异性个体看成是“讨厌的”和“烦人的”,而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则开始在个性和性方面都对异性有更大的兴趣。稍后我们在讨论青少年约会时会说到,对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而言,结成恋人还有其他更复杂的问题。


  在青春期早期,先前平行发展、互不交往的男孩和女孩小帮派开始融合在一起。青少年开始参加有男孩和女孩共同参与的舞会或聚会(Richards et al., 1998)。很快,青少年和异性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由男女组成的新的小帮派开始出现。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会在一开始就加入这种小帮派,早期是同性小帮派的领导者以及有着最高地位的个体最先加入。最终,大多数青少年会归属于这种混合性别的小帮派中。在青少年晚期,小帮派和团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很多小帮派最终都会解散。此外,还有很多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的小帮派,我们将在下文的“文化维度”专栏讨论。


  儿童时期的性别分隔会持续至青少年早期。然而,到了青少年中期,这种分隔现象将逐渐减少,男孩和女孩的小帮派开始融合。


  受欢迎与被拒绝 大多数青少年都能敏锐地察觉谁受欢迎、谁不受欢迎。对一些青少年而言,考虑自己是否受欢迎可能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实际上,青少年的社交世界要比受欢迎和不受欢迎复杂得多。与最受人们欢迎的青少年相比,有争议的青少年(controversial adolescents)被一些人喜欢,而被另一些人讨厌。例如,一名有争议的青少年可能在一个诸如管弦乐队的特定群体中受到高度欢迎,却在其他同学中并不受欢迎。此外,被拒绝的青少年(rejected adolescents)是指被所有人所不喜欢的青少年;被忽视的青少年(neglected adolescents)则是指既不为人喜欢,也不为人讨厌的青少年,他们因为地位太低而常常被人忽视(见图6-9)。


  图6-9 青少年的社交世界

  青少年的受欢迎程度可以分为四类,这取决于同伴对他们的看法。受欢迎程度与地位、行为和适应能力的差异有关。


  不受欢迎的青少年可以分为几类:有争议的青少年被有些人喜欢,而被另一些人讨厌;被拒绝的青少年被所有人不喜欢;被忽视的青少年既不被人喜欢,也不被人讨厌。


  在大多数情形中,受欢迎和有争议的青少年地位更高,而被拒绝和被忽视的青少年的地位一般较低。受欢迎和有争议的青少年往往有更多亲密的朋友,会更频繁地加入同伴的活动中,他们更能对他人袒露自己,也会更多地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此外,他们也完全知道自己很受欢迎,而且也比不太受欢迎的同学更少感到孤独(Becker & Luthar, 2007; Closson, 2009; Estévez et al., 2014)。


  相比之下,被拒绝和被忽视的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往往并不那么愉快。他们朋友较少,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与异性的接触也更少。准确地说,他们清楚地感到自己不受欢迎,而且更可能感到孤独(McElhaney, Antonishak, & Allen, 2008; Woodhouse, Dykas, & Cassidy, 2012)。


  男性和女性对决定高中生地位的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见表6-4)。例如,男大学生认为吸引力是决定女生地位的最重要因素,而女大学生则认为她们的分数和智力水平最重要(Suitor, Minyard, & Carter, 2001)。


  表6-4 男女生在中学里的地位

  资料来源:Suitor, Minyard, & Carter, 2001.

  文化维度种族隔离:青少年的重要分水岭

  塔夫茨大学的罗伯特第一次进体育馆时,就被拉进了一场即兴篮球赛。“因为我很高,又是个黑人,所以大家就认为我很会打篮球。但其实我并不喜欢运动,而且也很快改变了他们的想法。我们后来都被这个误会逗笑了。”罗伯特说。


  ***

  当在阿拉巴马大学读护理学的波多黎各学生桑德拉穿着她的护士制服走进咖啡厅时,两位女学生将她错认为咖啡厅的服务生,并让她清理她们的咖啡桌。


  ***

  对白人学生而言,种族关系并不容易处理。特德是南卫理公会大学的白人大四学生,他回忆起有一天请室友帮自己完成西班牙语作业时的情景。“他当着我的面大笑,”特德回忆道,“就因为他叫冈萨雷斯,所以我就误以为他会说西班牙语。但其实他是在密歇根长大的,而且只说英语。这件事被大家笑了很久。”


  这些学生所经历的种族误解在美国学校中非常普遍。即便在废除种族隔离的多样性的学校里,不同种族的人之间也几乎没有互动。而且,即使在学校范围内有不同种族的朋友,大部分人在毕业后也不会与他们联系了(DuBois & Hirsch, 1990)。


  可在小学和青少年早期,情形并不是这样的,这时不同种族学生间的融合还很常见,但在青少年中晚期,学生间就出现了种族隔离(Ennett & Bauman, 1996; Knifsend & Juvonen, 2014)。


  为什么种族隔离仍然盛行,即便是在废除种族隔离的学校也如此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少数族裔学生可能会寻求和他们身份相同的人的支持。通过与相同群体的个体联系,少数族裔成员能够获得他们的同一性。


  在班级中,不同种族群体的成员也可能被隔离。正如前面所说的,经历过歧视的群体成员,其学业往往很难成功。因此,中学的种族隔离可能是源于在校成就而不是基于种族的。


  低在校成就可能使少数族裔学生被分在以少数族裔学生为主的班级中,反之亦然。这种安排可能维持并促进了种族隔离,特别是在那些严格按照学业成绩把学生分为“低等”“中等”“优等”的学校(Lucas & Berends, 2002)。


  学校中的隔离可能也同样反映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偏见,无论是人们的感受还是事实。其他肤色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白人学生始终对他人抱有敌意和歧视,因此他们更愿意和同种族的人在一起;白人学生则可能认为少数族裔学生对他们一直有敌对和不友善的态度。这种双向的破坏性态度使产生对彼此有意义的互动更为艰难(Phinney, Ferguson, & Tate, 1997; Tropp, 2003)。


  那么,种族隔离就不可避免了吗?当然可以避免。儿童时期就与不同种族的人有过密切而广泛互动的青少年更可能与不同种族的人成为朋友。如果学校积极地倡导种族融合,就能促进跨种族友谊的发展(Hewstone, 2003)。


  但是,很多社会压力阻碍了种族融合。同伴压力也阻碍了小帮派成员形成跨种族的新友谊。


  遵从:青少年期的同伴压力 无论阿尔多斯什么时候说他想买某一品牌的运动鞋或某种特定款式的衬衫,父母都抱怨说他仅仅是屈服于同伴压力,并告诉他要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


  在与阿尔多斯的争论中,父母所持的是美国社会的普遍观点:青少年很容易屈服于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即青少年的行为和态度会基于同伴的影响而趋向于与同伴保持一致。阿尔多斯父母的这种说法对吗?


  在考虑穿什么衣服、与谁约会以及看什么电影时,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穿合适的甚至特定品牌的衣服,有时可以成为加入某一受欢迎群体的门票,这至少表明你知道那个群体的特点。但在很多非社交事件中,如选择职业道路或者尝试解决某个问题时,青少年则更可能向成人咨询(Phelan, Yu, & Davidson, 1994)。


  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后期,青少年会向他们认为是专家的人士寻求帮助。他们如果有社交方面的担忧,则会寻求同伴的帮助——这方面同伴才是专家。如果是成人最有可能提供专业知识的问题,青少年往往会寻求并接受成人的建议(Perrine & Aloise-Young, 2004; Choo & Shek, 2013)。


  总的来说,人们对同伴压力的易感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期突然增长的。相反,青少年期改变了青少年遵从的对象。正如儿童在童年期相当一致地遵从父母那样,由于个体在青少年期建立了独立于父母的同一性,所以他们的遵从便转移到了同伴群体上。


  最终,随着自主性的增强,青少年对同龄人和成年人的遵从都有所下降。随着他们的自信和自己做决定能力的不断增强,青少年开始倾向于保持独立,并能够拒绝来自别人的压力。尽管如此,青少年在学会抵制同伴的压力前,可能也常常会和朋友发生冲突(Cook, Buehler, & Henson, 2009; Monahan, Steinberg, & Cauffman, 2009; Meldrum, Miller, & Flexon, 2013)。


  青少年行为不良: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和刚刚成人的群体比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更可能出现犯罪行为。不过这是一个有误导性的统计数据,因为某种特定行为(比如喝酒)对青少年来说是违法的,所以他们很容易触犯法律。但是,即便不把这些违法行为考虑在内,青少年也不成比例地参与了暴力犯罪,如谋杀、攻击、强奸以及涉及财产的偷窃、抢劫、纵火等犯罪。


  为什么青少年会卷入犯罪活动?有些违法的青少年常被称作社会化不足的行为不良个体(undersocialized delinquents),这些个体在缺乏管教的环境中长大,或由严厉、冷漠的父母抚养长大。虽然他们是受了同伴的影响,但其父母也并没有教会这些青少年适当的社会行为,没有人教他们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化不足的行为不良个体一般在青春期开始前就开始了犯罪活动(Hoeve et al., 2008; Thomas, 2010)。


  社会化不足的行为不良个体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相对来说,他们在生命早期往往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这些特征往往会使他们遭受同伴的疏离和学业上的失败。他们更可能在儿童时期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智力水平也往往低于平均水平(Silverthorn & Frick, 1999; Rutter, 2003)。


  社会化不足的行为不良个体常常遭受心理问题的折磨,以至于很容易在成年时形成所谓的反社会人格障碍。他们不太可能康复,其中的很多人终生都会生活在社会的边缘(Frick et al., 2003; Peach & Gaultney, 2013)。


  社会化不足的行为不良个体在缺乏管教的环境中长大,或者由严厉、冷漠的父母抚养成人,他们在小小年纪就开始了反社会活动。相比之下,社会化了的行为不良个体通常知道并遵循社会规范,只是他们较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


  更大的青少年违法群体是社会化了的行为不良个体(socialized delinquents),这种青少年能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心理也相当正常,其青少年期的违法行为并不会导致他们一生都犯罪。大多数社会化了的行为不良个体只是在青少年期有些小偷小摸类的违法行为,例如商店行窃,但并不会持续到成年阶段。


  社会化了的行为不良个体通常是受到了同伴的高度影响,其不良行为也常常发生在群体之中。一些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这些个体的父母往往对其疏于管教。这些未成年个体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由于他们屈服于同伴的压力或寻求自己作为成人的同一性所导致的(Fletcher et al., 1995; Thornberry & Krohn, 1997)。


  约会、性行为和青少年怀孕


  西尔维斯特几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鼓起勇气去请杰姬看电影。然而,这对杰姬来说已经不意外了。西尔维斯特最先把他要与杰姬约会的决心告诉了他的朋友埃里克,埃里克又把西尔维斯特的计划告诉了杰姬的朋友辛西娅,辛西娅接着告诉了杰姬。于是,当西尔维斯特最终打电话邀请杰姬的时候,杰姬已经决定说“好”了。


  让我们来看看青少年约会的复杂世界,它是青少年建立关系的重要仪式。


  约会:21世纪的亲密关系


  学习目标6.15 描述青少年时期约会的作用和特点。


  不断变化的文化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开始约会的时间和方式。直到今天,单独约会仍然是一种文化理想,它代表了浪漫的情境。实际上,社会经常鼓励青少年通过约会来探索可能走向婚姻的亲密关系。不过现在很多青少年都觉得约会(dating)已经太老套且片面。在一些地方,要描述这种关系,“交往”(hooking up)这个涵盖了从亲吻到发生性关系等所有事情的模糊词被认为是更合适的。尽管文化规范在发生变化,但约会仍然是形成青少年亲密关系这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Denizet-Lewis, 2004; Manning, Giordano & longmore, 2006; Bogle, 2008)。


  约会的作用 约会是一种学习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它可以提供愉悦感,可以通过约会对象的较高身份提高声望,甚至有助于发展青少年的同一性(Zimmer-Gembeck & Gallaty, 2006; Friedlander et al., 2007; Paludi, 2012)。


  然而,青少年早期和中期的约会并不能促进亲密关系的发展。相反,约会常常是一种表面的行为,参与者很少放松警惕,也鲜少向对方表露情感。即使关系中包含了性行为,约会双方在心理上仍可能缺乏亲密感(Collins, 2003; Furman & Shaffer, 2003; Tuggle, Kerpelman, & Pittman, 2014)。


  真正的亲密关系在青少年后期会变得更为普遍。此时,约会双方将更认真地把约会当成选择婚配对象的方式。


  对同性恋青少年来说,约会尤其具有挑战性。在某些情形下,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可能导致同性恋者为了努力适应这种局面而与异性约会。而如果他们确实在寻求与同性的亲密关系,却又可能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公开表达其性取向的伴侣。同时,公开约会的同性恋伴侣可能会面临骚扰,这也使其发展恋情更为困难(Savin-Williams, 2003, 2006)。


  约会、种族和族裔 文化影响着不同种族青少年的约会模式,尤其是移民者的后代。这类青少年的父母可能会控制他们的约会行为,以维护其传统的价值观,或者确保孩子与同种族或同族裔的个体约会。


  性关系


  学习目标6.16 解释性在青少年时期是如何发展的。


  青春期的激素变化不仅促进了性器官的成熟,还使青少年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感受。性行为和有关性的想法是青少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花很多时间去遐想(Kelly, 2001; Ponton, 2001)。


  手淫 青少年的第一次性行为往往是独自的性自我刺激,即手淫(masturbation)。到15岁时,大约80%的男孩和20%的女孩称有过手淫。男性手淫的频率在青少年早期较高,然后开始下降;而女性手淫的频率开始时较低,随后在整个青少年期不断增长。此外,手淫频率存在种族差异。例如,非裔美国男性和女性比白人手淫频率低(Schwartz, 1999; Hyde & DeLamater, 2004)。


  手淫的现象普遍存在,但仍会给当事人带来羞耻感和罪恶感,这也是人们长期对手淫错误认识的结果。例如,19世纪的人们被警告过手淫的可怕后果,包括消化不良、脊髓病、头痛、癫痫、痉挛、视力受损、心悸、身体侧痛、肺出血、心脏痉挛甚至猝死等(Gregory, 1856)。对男孩手淫的建议治疗措施包括:用绷带绑住或用笼子罩住外生殖器、捆住双手、进行无麻醉割礼以使其记得更牢;对女孩的措施则是在阴蒂上涂碳酸。医生J. W.凯洛格(J. W. Kellogg)认为,某些谷物可能更不容易激发性兴奋,这促使他发明了玉米片(Hunt, 1974; Michael et al., 1994)。


  现在,性行为专家将手淫看作是一种正常、健康且无害的行为。实际上,有些人认为手淫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性行为(Hyde & Delamater, 2003; Levin, 2007)。


  性交 尽管人们在性交之前可能已经有了很多性亲密行为,包括深吻、爱抚等,但是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性交仍然具有里程碑意义。性行为的研究焦点是异性之间的性行为。


  过去的50年中,美国青少年第一次性交的平均年龄在稳步提前,大约1/5的青少年在15岁前就有了性经历。总的来说,青少年第一次性交的平均年龄是17岁,而至少3/4的青少年在20岁前就有了性行为(见图6-10)。可与此同时,很多青少年却推迟了性行为的发生时间,且在1991—2007年,报告从未有过性经历的青少年人数增加了13%(MMWR, 2008; Guttmacher Institute, 2012)。


  图6-10 美国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情况

  美国青少年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正在提前,约3/4的青少年在20岁之前发生过性行为。


  资料来源:Finer LB and Philbin JM, Sexual initiation, contraceptive use, and pregnancy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13, 131(5): 886-891.

  同样,第一次性行为的发生时间也存在着种族和族裔差异:非裔美国人的第一次性交时间要早于波多黎各人,而后者又早于白人。这些差异反映了其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价值和家庭结构的差异(Singh & Darroch, 2000; Hyde & Delamater, 2008)。


  严格的社会规范影响着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几十年以前盛行的性社会规范是双重标准:男性被允许发生婚前性行为,却要求确保娶到处女,而女性则被禁止婚前性行为。今天,新的标准——爱的许可(permissiveness with affection)取代了双重标准。在这一标准下,如果男女处于长期的、忠诚的或爱情关系中,那么双方都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Hyde & Delamater, 2004; Earle et al., 2007)。


  从医护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一位家长向你询问,如何让14岁的儿子远离性行为直到他长大,你会和她说些什么?

  双重标准远未消失。社会对男性在性行为方面的态度仍然比对女性更宽容,即使在相对自由的文化中也是如此。在某些文化中,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行为标准差异很大。例如,在北非、中东以及大多数亚洲国家中,女性被期望遵守结婚后才能发生性行为的社会规范。在墨西哥,男性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可能性也大大高于女性。相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女性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现象更为普遍(Johnson et al., 1992; Peltzer & Pengpid, 2006; Welling et al., 2006; Ghule, Balaiah, & Joshi, 2007)。


  性取向 青少年性发展最普遍的模式是异性恋,即指向异性的性吸引和性行为。而有一些青少年则属于同性恋,他们的性吸引和性行为指向同性个体。很多男同性恋者喜欢称自己为“gay”,而女同性恋者则更多称自己为“lesbian”,因为这包含了更为广义的态度和生活方式,而不同于仅仅关注性行为的“同性恋”这个词。(21)有些人是双性恋,被两性个体所吸引。


  很多青少年都尝试过同性性行为。美国青少年中20%~25%的男性和约10%的女性至少有过一次同性性经历。实际上,同性恋和异性恋并非截然分明的性取向。性研究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金赛(Alfred Kinsey)认为,应该将性取向看作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的同性恋”,另一端是“完全的异性恋”,中间则是双性恋。尽管很难得到精确的数据,但大多数专家认为,有4%~10%的人在一生中是完全的同性恋(Kinsey, Pomeroy, & Martin, 1948; Diamond, 2003a, 2003b; Russell & Consolacion, 2003)。


  性取向和性别同一性之间的区别使性取向的研究变得更为复杂。性取向是指个体性兴趣的对象指向男性还是女性,而性别同一性则是个体在心理上所认同的自己所属的性别。性取向和性别同一性没有必然联系,即一名有着很强男性性别同一性的男性可能被另外一名男性所吸引,且传统的“男性的”和“女性的”行为与一个人的性取向及性别同一性并没有必然的关联(Hunter & Mallon, 2000)。


  有些人会认为自己生来生理性别就是错的,例如,一个男性会感觉自己是装在男人身体中的女人。这些变换性别(transgendered)的个体可能会寻求变性手术的帮助。这种手术能通过改变激素和重塑性器官来使个体获得另一种性别的生理特征。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包括咨询、激素注射,以及在手术前作为理想性别的一员生活几年,这些都会让他们比别人承受更大的压力。不过,最终他们往往都会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这些变换性别的人不同于被称为阴阳人或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的个体。造成阴阳人的原因是个体出生时性器官、染色体或基因模式的非典型组合。例如,他们可能生来就同时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器官,或者是拥有模棱两可的器官。每4 5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是阴阳人(Diamond, 2013)。


  什么决定了性取向 导致个体发展出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取向的因素目前尚不清楚。有证据表明,基因和生物因素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同卵双生子比一对兄弟姐妹更有可能具有相同的性取向。其他的研究发现,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大脑结构有所不同,激素的产生似乎也和性取向有关(Ellis et al., 2008; Fitzgerald, 2008)。


  在过去,一些研究者认为家庭或同辈环境因素对性取向有一定影响。例如,弗洛伊德认为,同性恋是对异性父母不恰当认同和模仿的结果(Freud, 1922, 1959)。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其他类似观点的问题在于,并没有证据支持任何特定的家庭动力或抚养行为跟性取向相关。类似地,基于学习理论观点的解释认为,同性恋是奖励作用的结果,即愉快的同性恋经验和不愉快的异性恋经验促使其趋向于同性恋,不过这些理论同样没有得到证实(Bell & Weinberg, 1978; Isay, 1990; Golombok & Tasker, 1996)。


  简而言之,对于为什么某些青少年会发展出同性恋的性取向,而其他人发展出异性恋的性取向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大多数专家认为,性取向是基于基因、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作用而形成的(LeVay & Valente, 2003; Mustanski, Kuper, & Greene, 2014)。


  男、女同性恋者面对的挑战 那些发现自己被同性吸引的青少年可能比其他青少年面临着更艰难的时光。社会仍对同性恋抱有强烈的无知和偏见,虽说人们在性取向上有选择的权力,但其实同性恋者并没有选择权。男、女同性恋可能会被家人和同伴拒绝,甚至被骚扰和殴打。因此,同性恋青少年比异性恋青少年有着更高的抑郁风险和自杀率。同性恋者会因为不符合社会刻板印象而更容易被伤害,而且他们的适应性也更差(Toomey et al., 2010; Madsen & Green, 2012; Mitchell, Ybarra, & Korchmaros, 2014)。


  然而,大多数人最终都能接受并适应自己的性取向。尽管同性恋者可能会因为社会压力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没有任何一家官方的心理或医学机构将同性恋看作心理障碍,这些机构均支持消除同性恋歧视。此外,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也在改变,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例如,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同性婚姻,美国更是在2015年将同性婚姻合法化(Baker & Sussman, 2012; Patterson, 2013; Hu, Xu, & Tornello, 2016)。


  青少年怀孕 在凌晨3点给孩子喂食、换尿片以及去儿科医院,并非大多数人眼中青少年的生活。然而,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生下了孩子。让人欣慰的是,过去20年中青少年的怀孕率有了显著下降(见图6-11)。2012年美国青少年的生育率在过去70年间达到了新低。现阶段,所有族裔的青少年生育率都下降到了历史新低,不过西班牙裔黑人和西班牙人的该项数据仍然高于白人。每1 000个青少年中就有34.3人怀孕(Colen, Geronimus, & Phipps, 2006; Hamilton et al., 2009; Hamilton & Ventura, 2012)。


  图6-11 美国青少年怀孕率

  尽管近几年来出现了小幅度回升,但是美国所有族裔青少年的怀孕率从1991年开始就出现了显著下降。


  资料来源:Hamilton & Venture, 2012.

  这位16岁母亲和她的孩子说明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怀孕。为什么青少年怀孕的问题在美国比在其他国家更严重呢?

  青少年怀孕率降低的原因如下:

  · 政府的新举措提高了青少年对未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的风险意识。例如,约有2/3的美国高中制订了全面的性教育计划(Villarosa, 2003; Corcoran & Pillai, 2007)。


  · 青少年的性行为比值已经下降。有过性经历的女性青少年百分比从1988年的51%下降至2006—2010年的43%(Martinez, Copen, & Abma, 2011)。


  · 安全套和其他避孕方式使用的增加。例如,几乎所有15~19岁的发生性行为的女孩都采用了某种避孕措施(Martinez et al., 2011)。


  · 性交的替代形式更普遍了。例如,1995年针对全美男性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大约50%的15~19岁的男孩称自己进行过口交,这比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增加了44%。很多青少年甚至不认为口交是“性行为”,不过它很可能逐渐被当成性交的替代形式(Bernstein, 2004)。


  要求青少年做童贞保证并没有降低青少年的怀孕率。这种公开保证是某种性教育形式的核心部分,但很显然是无效的。一项对12 000位做过童贞保证的青少年的调查发现,88%的青少年称自己最终发生了性行为。然而,童贞保证也确实将性行为的平均发生时间推迟了18个月(Bearman & Bruckner, 2004)。


  意外怀孕的结果对青少年母亲和孩子来说可能都是毁灭性的。与早些年相比,现在的青少年母亲结婚的可能性更小。在大部分案例中,母亲都是在没有父亲帮助的情况下照顾小孩的。在没有经济或情感支持的情况下,青少年母亲可能会放弃学业,以致余生都要去做那些不需要技能、收入微薄的工作。也有很多青少年母亲可能需要长期依赖于社会福利的救济。此外,由于兼顾工作和照顾小孩消耗了她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青少年母亲会因为面临残酷的压力而导致生理和心理健康受损(Manlove et al., 2004; Gillmore et al., 2006; Oxford et al., 2006)。


  回顾、检测和应用回顾

  学习目标6.10 描述青少年如何发展自我概念和自尊。


  随着其自身的观点变得更有组织、更广泛、更抽象,并同时参考他人的观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变得更加明晰。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会发展出他们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均会影响青少年对自尊的评估。


  学习目标6.11 分析理解同一性形成的不同理论观点。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和马西娅的“四种同一性状态”都聚焦于青少年在社会中确定同一性和角色时的斗争。信仰、种族和族裔因素在许多青少年确立同一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习目标6.12 解释为什么抑郁和自杀是青少年期的重要问题。


  一些青少年对自我同一性和价值的质疑可能会导致困惑和抑郁的发生。抑郁对女孩的影响大于男孩。虽然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抑郁已被证实是其中一个危险因素。


  学习目标6.13 分析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期是如何变化的。


  对自主的追求可能会改变青少年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短暂的冲突,但代沟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窄。


  学习目标6.14 分析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本质和意义。


  同龄人通过提供社会比较和参照群体,能使青少年衡量什么是适当的行为和态度。在这方面,小帮派和团体是特别重要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被分为受欢迎、受争议、被拒绝和被忽视这四种情况。在青少年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学术经历和态度的不同,种族隔离现象有所增加。随着大多数青少年加入男女混合的小团体,性别分隔最终会消失。同辈群体会给青少年造成压力,迫使他们遵从他人的观点和行为,有些青少年可能因此从事犯罪活动。


  学习目标6.15 描述青少年时期约会的作用和特点。


  青少年期的约会有很多作用,包括获得亲密感、娱乐和提升威望。同性恋青少年的约会充满了挑战,因为这与社会对关系的刻板印象相冲突。


  学习目标6.16 解释性在青少年时期是如何发展的。


  青少年首次性交的年龄反映了文化差异,并且在过去的50年里一直在提前。准确地说,性取向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绝对的,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我检测


  1.安德鲁打算成为一名律师,现在正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这样他就能最终进入法学院。他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都是杰出的律师,他们一直希望他能追随父母的脚步。根据马西娅的理论,安德鲁是____的一个例子。


  a.同一性获得


  b.同一性闭合


  c.同一性延缓


  d.同一性弥散


  2.青少年把自己与之相比的人称为____。


  a.小帮


  b.内群体

  c.团体


  d.参照群体


  3.以下哪项不是青少年早期约会的典型作用?

  a.选择婚姻伴侣

  b.提高声望


  c.提供愉悦感

  d.获得同一性


  4.认为自己被困在异性身体里的人被称为____。


  a.同性恋

  b.双性恋

  c.变性人

  d.阴阳人

  应用于毕生发展


  青少年社交世界的哪些方面阻碍了他们在约会中获得真正的亲密?总结

  本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年轻女孩朱莉,在从13岁到18岁的这段时间里,由一个担忧自身社会地位的少女最终成为一个能对“酷”拥有自己的定义的成熟青少年。在青少年中期,她虽然酗酒并任由成绩一落千丈,但是最终在升学的失败中惊醒了。她知道自己很聪明,所以开始做出明智的选择。朱莉转校进了一所艺术专业学校,并加入了她所擅长的科幻写作方面的学生俱乐部。她参与了一个面向青少年的暑期工作坊,在那里得到了成年人的帮助。她写完了一部小说,并能在被拒稿后继续写作第二本书。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而那时她的第二本书也终于成功出版了。这就是她跌宕起伏的青少年期。


  6.1 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


  · 青少年需要应对很多生理问题。


  · 朱莉对自己外表的担心在青少年当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对女孩而言,青春期发生的身体变化以及正常的体重增加都可能引发焦虑。


  · 青少年的大脑发展,包括前额叶皮层的发展,使朱莉能将她想要获得的新身份与其老朋友的行为进行对比,并进行思考与评价。这些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复杂思考,有时会引发混乱。


  · 想要变得受欢迎而对自身产生的压力,使朱莉开始酗酒,这也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6.2 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 青少年的个人神话让他们觉得无所畏惧,就像朱莉开始为了变酷而饮酒时那样。


  · 朱莉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以及反思什么才是使她最快乐的事物的能力,都证明了青少年逐渐提升的心理能力。


  6.3 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朱莉为了与其他人形成联结所做出的牺牲,证明了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 尽管朱莉知道父母很爱她,但是当他们到朱莉房间里翻查是否有酒,以及因为成绩下降而训斥她时,朱莉仍然感到很生气。这样的冲突经常发生在青春期早期,也就是青少年争取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阶段。


  · 对朱莉来说,聪明独立地做出选择,成了自我意识中积极且关键的方面,并且它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


  · 虽然朱莉认为,为了拥有更高的自尊水平,她必须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但她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影响她自我感觉的唯一因素。


  · 朱莉参加科幻写作工作坊以及随后做出的发表小说的决定,都是同一性获得的例子。


  教育工作者将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朱莉的写作指导老师,你会如何帮助她为自己的科幻写作事业做准备?你会建议她在选择一条事业道路前发展或尝试其他兴趣方向吗?


  医疗保健工作者会怎么做?

  朱莉对受欢迎程度的担忧使她做出了最坏的决定——饮酒。医疗服务人员要如何帮助朱莉意识到她需要承担的风险?


  父母会怎么做?

  朱莉父母对女儿晚归和饮酒的愤怒,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反应?他们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向朱莉表达他们的爱?他们应该如何给予朱莉更多的支持?

  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朱莉的朋友,你会如何对她所做的独立决定给予鼓励和支持呢?你认为你的友谊能将她从深渊里拯救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