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治疗抑郁很有效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4 10:28
  这样治疗抑郁很有效


  丹雅来接受治疗时正处在严重的抑郁状态。她的婚姻正在走下坡路,三个孩子完全不听管教。她同意参加抑郁症的研究,接受一种与以前不同的疗法——认知疗法,并服用抗抑郁药物,她允许研究者对她的治疗过程录音。下面引号内的内容就是她对问题的解释方法,我在每一项后面都附加了一个数字,这些数字是她的悲观分数(同第3章的测验分数,从3分到21分,21分代表完全的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的解释)。每一个维度分值为1~7分,所以三个维度加起来是3~21分。3~8分是非常乐观,13分以上是非常悲观。


  · 丹雅对自己深感厌恶,“因为我总是对孩子们大吼大叫,从来没向他们道过歉”。(永久性、相当的普遍性及人格化:17分)

  · 她没有任何爱好,“因为我做什么都不行”。(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21分)

  · 她没服用抗抑郁药物,“我不能吃,因为我身体不够好”。(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15分)

  丹雅的解释风格完全是悲观的,她觉得只要是不好的事就都是自己的错,而且会摧毁她辛苦建立起来的所有东西,这些影响甚至会跟着她一辈子。


  她跟组内其他人一样,接受了12个星期的认知治疗,效果好极了,她的抑郁症在第一个月后就减轻了许多,到第三个月结束时,她已经不再抑郁了。她的生活表面上并没有改善很多,她的婚姻仍然在走下坡路,她的孩子还是不听话,但她现在对事情开始有比较乐观的看法了。


  · “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去教堂,我老公很差劲,不肯陪我去。”(暂时性、特定性及外在化:8分)

  · “我看起来有些邋遢,因为我必须先准备孩子们上学的衣服。”(暂时性、特定性及外在化:8分)

  · “他把我所有的存款都挥霍了!假如我有枪,我会杀了他。”(暂时性、特定性及外在化:9分)

  · 她开车发生了一点意外,“我的墨镜不够黑,所以光线有些晃眼”。(暂时性、特定性及外在化:6分)

  其实每天都有不愉快的事发生,但丹雅不再认为它们是不可改变的、普遍的或是她的错。是什么使丹雅发生了这么惊人的改变?是药物还是认知疗法?这种改变只是一种表象,还是她真的开始变好了?因为丹雅只是不同实验组中的一名成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她和其他实验组成员的差异来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第一,两种治疗法都有很好的效果。只用抗抑郁药物或只用认知疗法都能有效地抑制抑郁症;两者并用的效果比只用一种更好,但好的程度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


  第二,认知疗法的侧重点是将悲观的解释风格转变成乐观的解释风格,认知治疗进行得越多,向乐观风格转变得就越彻底,而越转向乐观,就离抑郁症越远。药物虽然对缓解抑郁症的症状相当有效,但它并不会使患者变得乐观。我想应该这样下结论:虽然药物和认知疗法都能减轻抑郁症,但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药物似乎是个驱动者,它推动患者起来活动,但无法使患者的世界变得更光明;而认知疗法改变了人们看事情的方式,这个新的、乐观的看世界的方式能使患者自己动起来。


  第三,最重要的发现是患者可以长期摆脱抑郁症。丹雅的抑郁症没有复发,当然,这项研究中有许多人的抑郁症都复发了。研究结果显示,会不会复发取决于解释风格是否改变。认知治疗组的复发率比服药组的低得多。变为乐观解释风格的人比维持原有悲观解释风格的人复发率低得多。


  这说明认知疗法有效是因为它使患者变得乐观了,患者学会了应对技巧,不再需要依赖药物或医生。药物只能暂时减轻病痛,而不能改变抑郁症的根源——悲观的思想。改变解释风格对治疗抑郁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前面很关心悲观是不是抑郁症的原因,验证这个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将悲观变为乐观。如果悲观只是一个指示器,就像汽车计速器一样,那么变得乐观并不会影响人们对灾难的反应。但是,如果悲观是抑郁的原因,那么从悲观变成乐观就应该能减轻抑郁症。我们前面看到,事实的确如此。悲观当然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原因,基因、大灾难、激素的改变都会提高人们患抑郁症的概率,但不可否认,悲观是得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