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20
  从总的趋势看来,在国家经济建设尚未大规模展开以前,要彻底解决上海的失业问题,不是容易的事情。
  对于上海失业问题的处理,在研究了你们的报告以后,我们对情况还不能说完全了解,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第一,我们已经通知有关各方面,根据他们计划中对人员的需要,定出一个可能的切实的数字,向上海招纳一些年富力强的青年职工,进行训练。你们所建议的训练建筑工人的数字(从四万扩大到十万),是太大了,建筑工业部门需要不了这么多。分批吸收或特约公私企业分散安置养成工(注「养成工——指旧中国纱厂或某些丝厂招收的主要是女性的童工。入厂时须有铺保和人保。入厂后一般有三至六个月的养成期,在此期间没有工资;期满后须在厂工作三四年,所得工资一般只有正式工的半数。养成工劳动繁重,食宿粗劣,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第189页。」)或兴工代赈,经过筹划,可以配合进行。
  第二,对于游民、流氓、兵痞、把头、还乡团(注「还乡团——是地主反动武装。解放战争时期,有些解放区的地主、恶霸逃到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把他们组织成为“还乡队”、“还乡团”等反动武装,随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他们抢掠烧杀,无恶不作。——第189页。」)及反革命分子,应根据中央公安部的计划办理。在未有妥善办法以前,以不集中为宜。至于这些人到垦殖区进行劳动改造,亦应视地方能力来决定,不可贸然举办。
  第三,为了减少新的失业人口,我们同意尽可能维持目前上海的工业生产,但生产数量又必须兼顾全国,否则就会形成此处就业彼处失业的现象。店员方面,在调整了商业以后,情况当可缓和。你们提议,国营贸易机关适当采取特约代销办法,将有利无害而难于维持的小商店加以组织,这是不妥当的。这样做会背上大包袱。工业方面,原则上同意你们的意见。在中央各部的计划范围内,加工订货,尽量予以照顾;上海所需要的原料,适当予以维持。总之,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失业问题与经济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但在目前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即不能用经济建设去迁就解决失业问题。当然,你们所提“请各业务部门在掌握国营经济发展计划时,能同时考虑可能发生的失业问题,并预作布置”,是必须注意的。
  第四,因为上海是各地人口涌进的大城市,根据过去的经验,这边送走了一批,那边又流进了一批,问题是不会那样容易解决的。你们要研究出一个妥善办法,以控制人口之大量流入。目前,至少可建议地方党委,批评某些地方同志盲目鼓励和介绍农民进城求职,并应适当劝阻农民入城。
  第五,为了刺激上海职工以及失业人口之内移,政府今后对于某些地区必需发展的企业,拟适当提高工资;而在上海方面,今后在工资问题上,则不应同样地随便提高。
  第六,作为治标的救济工作,是应该进行的,但对开办训练班则应慎重考虑,既开之则准备留用,否则不要开。在现行救济标准之上,规定一个临时救济办法是可以的,请你们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解决。现在上海尚有救济金约五百亿元(注「这里指当时流通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自一九五五年三月一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代替原来流通的人民币。新币一元等于旧市一万元。——第1、29、32、38、51、54、84、94、113、147、158、166、168、190、193、200、212、228、238、260、269页。」),大体可以解决问题。不足之数,可以把劳动就业金调用一部分。明年的失业救济金可以继续征收。劳动就业工作队四千人是太多了,应大大紧缩。为了工作需要,可设一小的机构,编制人员,应包括在市级编制内。
  以上意见妥否,请研究。有何意见,望随时见告。
  *注「这是陈云同志起草的,以他和薄一波同志的名义复中共上海市委负责同志的信。」
  粮食要统筹统支(一九五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粮食要统筹统支*
  (一九五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关于粮食的管理和供应,我主张维持原办法,但要克服工作中的缺点,略增地方机动性。如果把由中央统筹统支改为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则各大区(注「大区——指当时在全国划分的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各大区设有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中央局。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除华北外,其他五个大区都设有大区一级行政机构,东北称人民政府,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称军政委员会。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各大区行政机构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再是一级地方政府。华北也成立行政委员会。一九五四年四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党政机构。——第6、16、25、30、32、39、43、48、58、63、133、152、158、191、201、206、221页。」)、各省为了各自保证自己方面的需要,余粮者必然希望更少调出,缺粮者必然要求更多调入,其结果很可能发生下述两种情况:
  (一)上缴粮不能达到中央要求的数量,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
  (二)地区之间的调剂,因一方要得多,另一方供得少,而不能达成协议,仍然要求中央作决定,甚至形成地域之间互相封锁(此种情况一九四八年在北满注「北满——指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北安等地区。北满的人到沈阳接收,指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由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云率领四千名干部,从北满根据地首府哈尔滨出发,进行接收沈阳等城市的工作。——第26、191页。」,一九四九年在赣浙之间都发生过),市场发生混乱,后果可能更坏些。
  如果本次财经会议(注「指一九五三年六月至八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财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贯彻执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191、205页。」)或中央主张采取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办法,我提议,为慎重起见,必须先对下述两点作出决定:(一)各大区、各省上缴中央粮食数量(连同品种)的具体方案(我现在还说不出中央究竟掌握多少为好);(二)各大区之间调剂的数量、品种的协议草案。在此两点未确定前,以暂缓实行新办法为稳妥。
  *注「这是陈云同志复周恩来同志的电报。」
  对财经工作的几点意见(一九五三年八月六日)
  对财经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九五三年八月六日)
  关于物价政策。现在若干种东西的价格偏高,这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有些是主动提高的,如纱布(注「纱布——指棉纱和棉布。——第2、12、30、33、54、85、95、105、111、117、125、136、145、168、193、207、227、284、340页。」)一九五○年提了一点价,一九五一年因为收统销税(注「一九五一年四月,为配合对棉纱实行统购统销,开征棉纱统销税。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的《关于税制若干修正及实行日期的通告》规定,取消棉纱统销税,并入商品流通税。——第117—193页」)又提了一点价。有些是因为供不应求,如食糖,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一年我们掌握的很少,压不住市场,价格就上涨了。有些是因为国营企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造成的。这类东西只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后,价格就可以降下来。我同意一些同志的意见,对降低物价要采取谨慎态度。降下来容易,提上去麻烦。降了再提,就会有人提意见。要分别对待,该降而可降者就降,暂时难降者不要降。纱布对农民关系最大,据东北调查,纱布占农民购买力百分之三十。降低纱布价格,得益的人多,可以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今年春曾提出,如有可能,纱布价可以降一点。但要考虑两个问题,即今年的库存和对税收的影响。早先估计到年底可存五十五万件纱,现在计算只有三十八九万件,布也少了,只能有二千五百万匹。如库存不够,降价只能明年再议。纱布统销税,现为一万八千亿元(注「这里指当时流通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自一九五五年三月一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代替原来流通的人民币。新币一元等于旧市一万元。——第1、29、32、38、51、54、84、94、113、147、158、166、168、190、193、200、212、228、238、260、269页。」),如果减少一半,即九千亿元,布价才可降百分之二三。
  在物价问题上,决不能草率从事。在我国有私商存在的条件下,简单的降低物价,并不能达到有利人民的目的。有时物价下降,消费者并不能受益,因为中间商可以乘机囤积,等我们卖完了,他们再提价,赚大钱。在几种经济同时并存的情况下,降低物价的步骤必须稳妥。
  去年九月以来,我对降低物价是犹豫的,主要是担心利润会下降,因为我们屁股后面拖着军事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