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作者:陈云    更新:2021-12-07 12:19
  但是,许多同志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些地方的同志对于抗战主要是依靠工农呢,还是平均地依靠社会各阶层,这样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弄清楚。有些地区虽然政府颁布了不少进步的法令,但还没有使之彻底实现。
  经验已经证明,哪个地方群众的生活改善了一些,群众就更加积极了,群众团体就更有组织了。如果哪个地方没有注意改善民生,或者虽有改善民生的法令,但实际上没有实现,群众就照旧起不来。凡是群众起来了的地方,汉奸的活动就要少些,也易于制裁些。所以为了对付汉奸,也要依靠群众的力量。
  如果我们定下了改善民生的方针,那未,这个方针的实现也要依靠群众自己起来奋斗。过去上级政府减租减息的法令在许多地方没有彻底实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发动群众自己起来奋斗非常不够,或者并没有去发动。所谓发动群众自己起来奋斗,就是动员乡村一级的各种组织,首先是党的支部,深入各个阶层的群众中去,经过群众的讨论和决定,经过群众的斗争和努力,去实现减租减息的法令,实现那些今天可能实现和必须实现的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地方党部如果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不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置群众的痛痒于不顾,而要开展群众运动,要群众热烈起来与党与政府与军队一道艰苦奋斗,这是不可能的事。
  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
  群众的切身问题,不只是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等事,还有许多日常的生活问题。所以,党的区委、支部、小组的一项经常议事日程,应该是研究本区、本乡、本村群众的切身问题。群众的情绪如何,有些什么困难,有些什么要求,如何解决,都是地方党部,尤其是区委和支部,应该严重注意的。把区委和支部的注意力引向讨论和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引向当地的群众工作,是今天严重的任务。
  根据我与华北不同区域的九个支部同志谈话的结果,知道大多数支部是不讨论群众的切身问题的。他们的经常工作,是依照区委的布置,发展几个党员,动员几个人当兵,要多少粮食和军鞋,而且一概是分派,没有造成热烈的群众运动。他们是只向群众要东西,至于群众要些什么,就不管了,就不讨论了。不但如此,而且还应该说,我们有许多支部会议没有什么明确的内容,同志们并不知道开会做什么,会议只是一种宣传。中央组织部的巡视团曾经参加过华北某乡支部的一个小组会,区委同志和支部书记都来参加了,没有提出任何要讨论的问题,就要求党员发言。到会的党员不知说什么好,因此互相推诿,结果公推了一个平常会说话的党员起来说话。于是这个同志就说:“我不会说话,不知说得对不对。我们是共产党员,每个同志要缴党费,这是为了惦记党。党费是每月三个大子儿,没有大子儿,缴鸡子儿也行,小米也行,完了。”经他这一说,算是打破了沉闷的空气,于是第二个同志也起来讲话了:“我们一定要缴党费……”。会上共有三个党员说了话,都是“缴党费”一套。区委同志和支部书记一言不发,小组会就此散会。这样的会议如果多开几次,恐怕谁也不愿再来了。完全脱离群众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区委、支部和小组,一定会失去群众的支持,是非常危险的。
  基层党组织也有好的典型。晋察冀边区有一个好支部,这个村上已经动员五十一人去当八路军和出外参加救亡工作,占了全村人口的百分之十三。而在旁的地方,还不到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在那个村,村公所代表会是真正群众选举出来的,救国公债和救国公粮都完成了计划,优待抗属组织得很好,合作社开办了,减租已经实行,有了低利借贷所,减息已经实现。群众的各种团体,都组织得很好。妇女也发动了,有了妇女自卫军。所有这些,都是群众自愿进行的。为什么这个支部的工作做得好?基本原因,就是这个支部密切联系着群众,抓紧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在十次会议中有六次讨论群众的切身问题。我想,这一模范例子,已经足够证明我们所有支部都应该怎样做工作。
  支部用极大的注意去关心和讨论群众的切身问题,会不会妨碍上级所分配的动员计划呢?不但不会妨碍,正是“顺水推舟”,为动员计划之“舟”准备好汪洋之“水”。地方党部,尤其是区委和支部,一定要把完成动员计划问题与解决群众切身问题联系起来。只有对群众切身问题有了很好的解决,才能把动员计划造起一种热烈的群众运动,为广大群众所拥护,并且高兴地去完成。
  至于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这不应该而且不可能有固定的方案,必须看当时当地的情况。但是,有一点是确定不移,到处适用的,这就是: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找寻。因为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办法。我们的地方党部,我们的区委和党支部,只有收集了群众的意见,才能作出很好的决定,否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常讲的那句话:共产党员“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注「见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页)。--第169页。」)共产党员要领导群众,就必须首先向群众学习。“三个臭皮匠,凑成个诸葛亮。”离开群众,世上是没有什么诸葛亮的。
  *注「本文原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第二期。」
  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日)
  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日)
  陕甘宁边区是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工作都很有成绩。这次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注「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七日在陕西安塞县举行。会上,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陈云、李维汉等讲了话。这次代表大会,对于进一步建设陕甘宁边区,支援抗日战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170页。」),总结了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检查了这两年工作中不足的地方,以求得改进。既肯定成绩,又检查缺点,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现在我讲讲关于群众工作的问题。
  根据在华北的经验,创建根据地一定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军队。没有军队,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在华北,我们一开始就派部队去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在冀东、山东,日本一进攻,国民党垮台,八路军还没有去,我们的地方党就首先搞起游击队来,结果成绩很好。有了军队,就可以把政权建立起来,把地方党扩大起来,接着把群众团体也组织起来。所以说,有了军队便什么都有了。大革命(注「大革命指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失败。--第170、233、295、362页。」)失败后,地方的党几乎都被破坏了,只有在有军队的地方,党没有被破坏。陕北也是这样,刘志丹(注「刘志丹(一九○三--一九三六),陕西保安(今志丹)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一九二八年四五月间,同谢子长等领导渭华起义。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间,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五年二月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同年九月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十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副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和红军北路军总指挥等职。一九三六年四月,率领红二十八军东征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阻击,在晋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第170、180页。」)等同志很早就在这里组织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根据地。现在的陕甘宁边区,如果没有留守兵团和保安部队(注「留守兵团是一九三七年九月八路军主力先后开往前线抗日后,留下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不包括七六九团)为骨干组成。保安部队是由地方游击队编成。它们共同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第171、264页。」),我们也就不能在这里存在,早就被人家赶跑了。
  第二阶段是大规模地建立党,迅速地大量地发展党员。军队建立了要扩大,还要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这都要依靠党。尤其在农村,人口分散、更需要有较多的党员来领导。在新开辟的地区,党员在数量上一定要多,同时还要发展得快。如果慢了,日本帝国主义就要搞它的一套组织,还有顽固分子也要来与我们磨擦(注「这里所说的顽固分子,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内坚持反共的分子。磨擦是当时流行的一个名词,意指国民党内顽固分子的各种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共产党和进步势力的反动行为。--第171页。」),所以,先下手为强。
  党组织建立以后,就要深入地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