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作者:解力夫    更新:2021-12-04 22:39
  阮文绍在尼克松那里碰壁后,仍不死心,11月30日,他指使自己的心腹黄德雅出面“建议南北越直接谈判,继续对美国施加压力。黄德雅控制的《最新消息报》的社论说:“中间人只是在和谈的初期才是重要的。现在中间人插进来只会浪费时间,并且有引起误解的弊病。共产党方面想保留这种中间人;这是因为,如果达成一项含糊不清的协议,他们就可以大加利用。共产党人必须明白,没有西贡越南共和国的同意,他们休想达成任何停火协议。”社论转弯抹角地指的是,阮文绍可以用以下办法牵制住尼克松:南越可以始终不理停火呼吁,继续打下去,使停火不可能实现。
  在越南问题上,基辛格受到了两面夹攻,左翼指责他“欺骗”,右翼攻击他“出卖”,这使基宰格感到筋疲力尽,难以应付。
  12月2日,基辛格对美国著名专栏作家詹姆斯·赖斯顿透露说:“我曾抱有这样的幻想,也许我们能够完成这次和平谈判,而不至于心力交瘁,但这可能只是奢望。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心力交瘁的事啊。”
  12月4日,越美代表继续在巴黎会晤。在一幢有百叶窗的石砌两层搂房里,河内代表一上来就重申他在上次会晤结束时所持的强硬立场。黎德寿要求阮文绍必须下台,河内没有义务撤出任何部队,更谈不上撤出所有的部队。黎德寿还强调必须立即释放南方的政治犯,否则将影响到整个协定。这是再次含蓄地威胁要扣住美国战俘不放。总之双方顶了牛,弄得基辛格一筹莫展。此时此刻,战争在越南仍在激烈地进行。北越部队用火箭对新山一机场进行了4年来最猛烈的一次袭击。美国飞机继续大肆轰炸共产党的供应线和阵地。
  就在那天下午,12月5日,基辛格和黎德寿继续举行秘密会谈。这次会谈稍有进展,气氛也有所缓和。黎德寿放弃了他以前时而提出时而放下的要阮文绍下台的要求。关于全国委员会的“文字问题”也再次得到了澄清,排除了作“联合政府”解释的可能性。再次肯定了北越军队可能象征性地撤出。在若干问题上恢复了黎德寿原先在10月8日协议中所作的保证。当晚基辛格打电报给尼克松说,星期六前也许能达成协议,如果要由罗杰斯国务卿在最后文字上签字——罗杰斯当时正在布鲁塞尔参加北约组织外长会议——就应该通知他在12月8日晚前赶到巴黎。此时,指定双方专家就协议文槁做进一步的核对。
  12月11日,开始了极度紧张的一周。基辛格在塞纳河畔纳伊会晤黎德寿时,立刻提出17处新的“文字改动”问题。黎德寿拒绝了,而是再次提出他以前曾经提过的那个问题,即要求释放在南方的全部政治犯。他再次含蓄地威胁说,释放政治犯的问题与释放美国战俘的问题可能要联系在一起。双方都认识到,这事关系重大,这样联系起来可能会葬送谈判。
  基辛格避开这一爆炸性问题,而端出了星期六仍未解决的非军事区问题。黎德寿根本就不愿谈非军事区问题。为了使谈判不致告吹,基辛格又使出了一招。他抛出了阮文绍最近提出的一个建议——交战4方,包括临时革命政府和西贡,全部在停火协定上签字。黎德寿愤怒地拒绝了这个主张,不承认这位“总统”有任何合法地位。河内以嘲笑的口吻把他斥之为美国的傀儡。这就使谈判又回到了这场战争的实质这一基本问题;争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
  基辛格无法说服黎德寿接受固定的非军事区。他无法劝阮文绍在主权问题上对临时革命政府作丝毫让步,甚至在签字仪式问题上都无法说服越南敌对双方达成妥协,最后,他在“议定书”问题上陷入了“十足的僵局”。
  12月14日上午,基辛格交给尼克松总统一份关于巴黎谈判的第一手报告。在以后的两天中,他们两人几乎商量了8个小时。为了通过外交行动结束战争,基辛格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得到总统的全力支持。那天中午,两人作出了第一项重大决定。尼克松向河内发了一个措词强硬的电报,警告说,72小时内必须恢复“认真谈判”,否则就……尼克松在“盛怒之下”,随时准备恢复轰炸,在对河内进行威胁的同时,决定警告阮文绍,白宫的忍耐不是没有限度的,如他再反对,“总统而不是国会就要断绝援助”。
  在作出上述两项决定后,尼克松又派基辛格去向政府高级官员吹风。在48小时之内,基辛格分别同国务卿罗杰斯、国防部长莱尔德、中央情报局长赫尔姆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勒海军上将、副总统阿格纽以及白宫直接有关人员介绍了他对巴黎谈判的看法,并传达了“总统关于恢复轰炸的考虑”。
  第三天,12月16日,基辛格奉总统指示,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公众说明巴黎会谈出现的波折。他向记者们解释了为什么和平还是著明若暗。他提到“总统”不下14次,暗示今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尼克松。基辛格强调说:“我们没有能达成一项总统认为是公平合理的协议。”既然他与黎德寿相约要保密,为什么又把谈判情况公开出来呢?对此,他解释说:“总统决定,我们不能使美国人民蒙在鼓里。”
  12月17日,下午三四点钟,这时尼克松限河内72小时开始“认真谈判”的最后时限已过。于是尼克松动用B—52,下令对北越恢复大规模密集轰炸,包括在河内和海防地区首次使用这种巨型轰炸机。尼克松不仅想摧毁北越人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而且想把他们炸回到谈判桌上来,按照尼克松的逻辑,他是“以炸求和”。
  轰炸一开始,黑格就带着尼克松总统的最后通碟来到西贡。如果阮文绍坚持阻挠签订协定,美国就单独同北越靖和,同时断绝对南越的一切军援和经援。黑格是12月18日到达西贡的,呆了不到48小时就离开南越。这时,北越很大一部分中心地带遭到破坏。阮文绍虽然对恢复轰炸喜出望外,可是他自己在接到尼克松的勒令后,也觉得事情不好办了。有人说:“阮文绍不想当吴庭艳第二,他想保命啊!”他在给尼克松的一封长信中,对若干关键问题作了让步。他说,他准备同意北越部队留在南方,同意让出一点主权给临时革命政府。他将接受基辛格的保证,即全国委员会不会成为联合政府。
  在以后的12天里,美国飞机在尼克松的命令下对北越的轰炸越来越凶。B—52机群3架一组,同时投弹。每架飞机可携带500磅的炸弹20多枚,750磅的炸弹40多枚。约有100架这种巨型战略轰炸机和500架小一点的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斗轰炸机,不分昼夜对五角大楼称之为“世界上最严密的防空地区”进行了轰炸。到12月30日,美国承认损失了15架B—52以及11架战斗轰炸机。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在整个12天的轰炸期间,有93名美国飞行员失踪。
  美国对北越的狂轰滥炸,引起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震惊和反对。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强烈谴责说:“这是一种酷刑,是暴行,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如出一辙。”勃列日涅夫警告说,美国政府要对这些野蛮行径负严重责任,并推迟对美国的访问。中国总理周恩来警告说,美国的轰炸严重损害美中关系,中国人民坚决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教皇保罗六世说:“局势的逆转增加了世界舆论的不满和焦虑。”曼彻斯特《卫报》发表评论说:“于这种事的人准是在狂怒之下不顾一切,或者根本不懂得自己的行动会产生什么后果。”美国国内也是一片反对声。詹姆斯·赖斯顿评论说:“这是意气用事的战争。”参议员迈克·曼斯菲尔德说:“这是使对方沦为石器时代的战略。”《华盛顿邮报》的标题是“假和平之名,搞恐怖轰炸”。
  在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的12天中,尼克松始终未向美国人民解释过为何要使用B—52轰炸机的战略,事实上,他命令所有政府机构对轰炸保持沉默。据说,基辛格曾不止一次劝总统发表广播讲话,说明轰炸的理由,但尼克松未予接受。基辛格后来在一次电视谈话中解释说:“总统当时决定,如果这次行动得手,导致达成协议,那就无需多说了;要是达不成协议,他才有必要向美国人民说明……导致僵局继续存在的全部行动。”
  为了打破僵局,基辛格和黎德寿分别于1973年1月7日和1月6日回到巴黎。谈判一开始,黎德寿就痛斥了美国的轰炸,不过也没有关上“认真”谈判的大门。第二天,1月9日,这两位外交家着手完成协定草案的工作。本来已经解决后来又重新提出的那些问题再次解决了。临到周未,他们已经完成了基本文件。1月23日,基辛格和黎德寿在最后一次长达4小时的会谈中解决了最后几个具体问题。接着他们在中午12点半,草签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历时最长、引起最严重的国内分裂的这场战争总算非正式地结束了。基辛格和黎德寿面带笑容从美琪饭店走出来。两人一次再一次地热烈握手。
  1973年1月27日,美国国务卿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外交部长在巴黎正式签署了越南和平协定。人们要问:战争多打了3个月,包括1972年12月里对北越的大规模轰炸,究竟有什么效果呢?许多参加巴黎谈判的美国官员认为,河内方面恢复巴黎谈判并不是由于美国的轰炸,而是由于美国后来同意在基本上已于10月份拟定的协定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