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作者:张正忠    更新:2021-12-04 12:24
  辕固生被野猪追得狼狈逃窜。眼见得野猪就要顶到他了。辕固生把心一横,向后狠挥一刀,正好扎中野猪心脏部位,杀死了这只野猪。窦太后见到这个情景也就无话可说了。
  辕固生总算捡回一条老命,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在窦太后面前诋毁黄老学说了。
  窦太后对于儒家很是瞧不上眼,她认为这些人文多质少,只有一些空洞的礼仪架子,但不干实事,她对于儒家的经典也是一律贬斥,认为都是些空洞的理论。她看到景帝朝中儒生势力有抬头的迹象,就想用自己的力量阻挠儒家的发展。
  第一个碰上的倒霉鬼就是丞相卫绾。他作皇太子刘彻的老师时,窦太后就不太满意。但景帝认为卫绾正派持重,窦太后也不好插手这事。
  卫绾当上丞相后,招来一批儒生,又把别的学派的贤良、文学都打发回家去了。尽管卫绾并没怎么为难黄老学派的人,但这已经叫窦太皇太后生气的了。她首先拿这个尊儒术退百家的实际推行者开刀。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六月,窦太皇太后以年纪太大为理由,让卫绾回家养老去了。
  这是窦太皇太后直接罢免的一个丞相,所以就连正史中也没把这事写在《武帝纪》中,而只是在《卫绾传》中有这么一个罪名:“因为景帝生病时,卫绾没有认真检查刑事案件,滥杀了一些官吏,引起许多人的不满。”这样,作为丞相的卫绾就不应该再干下去了。很明显,这是窦太皇太后找的一个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儒家在这次冲突中损失了一员老将,窦太皇太后阻遏了儒家在董仲舒对策之后迅猛发展的势头。
  但儒家控制了小皇帝刘彻,所以儒家的又一批替补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窦婴、田蚡、赵绾和王臧等人都被封为公卿,相权、兵权和监察权仍然控制在儒家手里。
  窦太皇太后的棒喝(2)
  赵绾和王臧发起明堂的议论之后,汉武帝被鼓吹得兴致很高,他请这帮儒生及其支持者在长安城南立明堂以朝诸侯,并让他们起草巡狩、封禅、改历数和易服饰等方面的新政事宜。又用安车驷马将申公接到京城,作为这一揽子计划的总顾问。
  儒生们的这个计划一开始就遭到了黄老一派人的抵制。他们依仗着窦太皇太后健在,对儒生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牵制。
  儒生们劳而无功,心中自然生恼。他们仗着有汉武帝的支持,就想给黄老这派人一记棒喝。儒生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矛头直接指向了仗势欺人的窦家。
  窦婴是窦家的叛逆,他是个信儒术的人,因而不得窦太皇太后的欢心。他和田蚡、赵绾、王臧等人组成儒家集团,对诸窦发动了凌厉的攻势。他们主要实行两项措施,一是检举和贬谪行为不轨的皇亲国戚,二是使留住京城的王侯回封地去。其宗旨还是在于打击黄老势力,尤其是诸窦。
  诸窦仗着窦太皇太后在朝中的地位,恃宠怙势,为非作歹,因而遭到检举和贬谪的人很多。居住在长安的列侯们,有的是娶了皇室的公主才被封侯。他们的夫人是公主,而公主又过惯了京城里的豪华生活,她们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到那偏远的封地里去。两条新政策惹翻了这些权贵们,他们一齐向窦太皇太后告状。
  窦太皇太后看到自家人受了委屈,就把汉武帝召入宫中,对于他和儒生们的所作所为提出了警告。
  斗争到第二年就激化了。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的冬天,御史大夫赵绾对于窦太皇太后的屡次阻挠感到很不耐烦,他向汉武帝上奏一本,建议以后政府决定大政方针,不要再向东宫报告。东宫是窦太皇太后居住的地方,赵绾建议汉武帝这样去做,无疑是想夺窦太皇太后的权。
  窦太皇太后正愁没借口和儒家翻脸,她一听赵绾竟胆敢要夺她的权,气不打一处来。她大发雷霆地说:“这不是想做新垣平第二吗?”她决意借题发挥。
  新垣平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个方士,他靠骗术骗取汉文帝的信任。他叫人在一只玉杯上刻上“人主延寿”四个字,诡称是一个仙人送给汉文帝的。汉文帝想求长生,所以对这些鬼话竟一点也不怀疑。
  新垣平靠骗术爬上了大夫的官位。他还请汉文帝做两件大事,一件是改换年号,一件是进行祭祀天地的封禅大礼。这两件事与汉武帝的这些儒生们的想法有一定相似之处,这样窦太皇太后就硬把赵绾和新垣平两人联系到一块了。
  新垣平在汉文帝面前装神弄鬼,屡屡得逞,得意洋洋的时候,丞相张苍和廷尉张释之暗地里派人去监视新垣平的行动,还真的查出了那个在玉杯上刻字的工匠。
  张苍和张释之让人上书,告发新垣平所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实话,有凭有据的罪状不得不叫汉文帝相信。他仔细地想一想,才从迷梦中醒来,他后悔自己的糊涂,痛恨方士的可恶,他立刻革去新垣平的职位,把他交送廷尉张释之审问。
  新垣平一见张释之的威严,早已吓得魂飞天外,一经审问他没法抵赖,只好把前后欺诈的经过和盘托出。张释之判他个大逆不道的重罪,新垣平被灭门三族。
  窦太皇太后把赵绾等人比成新垣平,也就是说赵绾也是想用一些鬼话来欺骗汉武帝之意。她把汉武帝叫到东宫痛骂一顿。
  窦太皇太后怒容满面对汉武帝说:“看看你用的什么人,赵绾和王臧是什么东西?他们只懂得挑拨离间,自己目无长辈还不够,还要诱惑你藐视孝道。你这个不孝的东西,还要包庇他们吗?”
  汉武帝连忙跪下说:“孙儿不敢。因为窦丞相和田太尉都说他们有才能,所以才用了他们。”
  窦太皇太后打断他的话接着说:“窦婴、田蚡都不是东西。告诉你,你要是我的子孙,就应该把赵绾、王臧下监狱治罪,将窦婴、田蚡马上免职!”
  窦太皇太后怕汉武帝包庇赵绾和王臧,马上又派人去调查和告发赵绾和王臧的贪污受贿等行为。窦太皇太后亲自将这些证据交到汉武帝手里。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一看形势不妙,马上把汉武帝叫到自己宫中,警告他说:“你的皇位是窦太皇太后点头才算坐上的,现在你的皇位并不巩固,窦太皇太后可以随时找个别的人代替你,你可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能和她把矛盾闹大。”
  汉武帝到底还年轻,祖母势力又大,他只好革去赵绾和王臧的官职,把他们下了监狱。他还想等到窦太皇太后火气下去之后,再把这两人放出来。
  可是窦太皇太后抓住把柄不肯罢休,非要汉武帝将这两个宣传邪道的“新垣平”砍了不可。赵绾和王臧一看已无活路,他们还挺懂事,就在狱中自杀了。
  汉武帝把窦婴和田蚡免了职。那个申公挺有造化,趁着机会告老还乡。什么明堂、巡狩等等都成了一团泡影。
  窦太皇太后可有她自己的主张。她讨厌夸夸其谈的儒生,可是她特别看重少说话多做事的实干家。她对汉武帝说:“儒生专注重外表,写的文章读起来好听,写得天花乱坠,可是没有一个赶得上‘万石君’一家子能够为朝廷实实在在做些事。”
  “万石君”是河内人石奋的雅号。石奋从十五岁时就伺候着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后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这几朝一直做着官。石奋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是为人忠厚老实,处事谦虚恭敬,无人可比。他有四个儿子,也像石奋自己一样的朴实。在汉景帝在位时,石奋父子五人都做了朝廷的大官,每人的俸禄都是两千石。全家一共一万石,所以汉景帝给石奋一个雅号叫“万石君”。
  窦太皇太后的棒喝(3)
  石奋一家人是当时忠厚老实的典范。石奋家的子孙担任低级官吏,回到家中时,石奋一定穿上入朝的官服接见,以示互相敬重。他只称呼子孙的官衔,而从不叫他们的名字,子孙们从不敢怠慢。
  要是子孙中有人犯了过失,石奋也不责备,只是坐在一旁对着饮食不肯吃一口。儿孙们自己责备自己,由别的长辈们脱去上衣,露出臂膀向他请罪,并下保证以后改正错误,这时石奋才原谅他们。
  子孙们到了二十岁行了冠礼之后,算是正式成人了。石奋只要看见有这些成年的子孙们在旁边,即使是平常日子,也戴好官帽,不敢有丝毫服饰不整的情况,为子孙们树立了榜样。
  由于石奋严格的自我要求和约束,子孙们又遵守教导,所以他们一家都以孝顺谨慎的行为,闻名于所隶属的封国和郡县。
  窦太皇太后反对儒家舞文弄墨,但对“万石君”石奋一家那样专心做事、不多说话的老实人比较欣赏,所以总在汉武帝面前称赞他们这一家子。
  这时候,石奋已经告老还乡了,他的大儿子石建都已双鬓飞白,就连小儿子石庆都已是进入壮年。汉武帝听了窦太皇太后的话,为了讨她的欢心,就任命石建为郎中令,负责宫廷的警卫事宜,石庆为内史,管理长安市。
  石建曾在汉景帝朝中为官,他总是在没有旁人在场的时候,才对一些军国大事谈谈自己的看法。但等百官早朝聚集一堂时,他却表现得很迟钝,好像不善言辞,其实他只不过是不想哗众取宠而已。景帝刘启对他十分信任和器重,主要因为这个缘故。
  石建担任朝中高官之后仍不忘孝道,他每隔五天回家一次去给他的老父亲请安。他总是偷着将老父亲换下来的衣服拿去洗干净,然后再交给仆人,从来不让他父亲知道是他自己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