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作者:张晓宏 许文龙    更新:2021-12-04 07:19
  1932年8月19日,国民党当局在中外舆论的谴责下,以扰乱治安、触犯“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的罪名,判处牛兰夫妇死刑,援引大赦条例,减判无期徒刑。此后若干年,很少有人知道牛兰一家人的下落。
  1937年8月27日,日本侵略军炮轰南京时,牛兰夫妇逃出监狱,来到上海躲藏起来,此后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没有身份证明,缺少生活来源,而且按特工人员的纪律不能寻求苏联驻华公开机构的帮助。在宋庆龄的资助和帮助下,他们坚持下来,直到1939年,最终将一封救援信辗转万里送到了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手中,牛兰夫妇才得以顺利地返回苏联。
  牛兰夫妇返回祖国后的命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认为牛兰在中国期间与托派有来往,并由此推断牛兰夫妇回苏联后很可能九死一生。事实上,牛兰夫妇后半生的生活是平静的,而且一直没有停止工作。1943年至1948年牛兰曾担任苏联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部长,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高职务。此后他的工作岗位总是与中文有关,曾在两所大学的汉语教研室搞研究工作,一直到1963年病故。牛兰夫人于1964年病故前则一直从事她喜爱和擅长的语言研究和翻译工作。牛兰夫妇的儿子吉米1936年底回到苏联,在两所国际儿童院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44年回到莫斯科与父母团聚。
  二万美金的政治交易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呢?牛兰案件结束了,但这个交易线索却无法割断,结果却导致佐尔格在中国工作的结束。
  因为在这次交易背后,无形中留下了佐尔格情报组织和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藕断丝连的关系,也等于将他们的组织暴露在“中统”的视线之内。种种迹象表明,交易前的种种分析只是一种乐观估计,特务己开始跟踪、寻找他们。
  为安全起见,莫斯科中央总部希望情报组织主要人员撤离中国。当时佐尔格坚持要留下来继续工作,直到别尔津来电,告诉他中央对他有另外的安排,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中国。在被召回莫斯科,结束他在中国的工作时,佐尔格曾无限留恋地说:“如果不是为了崇高的事业,我将在中国一直呆下去,我已深深地迷恋上这个国家了。”
  佐尔格、方文、柳忆遥、肖炳实同时撤往莫斯科。方文小组只剩下一个陆海防,因他未参加营救牛兰夫妇,也对这项工作毫不知情,故无需撤离上海。
  佐尔格情报小组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小组所收集的情报大部分通过哈尔滨取道海参崴,或经广州取道香港再转送莫斯科。有好几份情报得到莫斯科总部的高度评价。在短短的三年中,佐尔格和他们的战友们,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编织了一张庞大的情报网,成员多达数百人,同时向苏联输送了数十名革命青年学习情报技术。
  1933年底,佐尔格和克劳恩经海参崴回到了莫斯科,圆满地完成了在中国的情报使命。在中国的三年,对佐尔格本人来说是个经受锻炼的大好时机。离开上海时,佐尔格已是一位精通中国事务的专家、地地道道的中国通了。另外,他和克劳斯、安娜及尾崎秀实等人共同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这些经验对他们以后在日本的工作起了极大的作用。
  理查德·佐尔格回到莫斯科后,接受了苏军总参情报局局长别尔津将军的指示,于1933年9月抵达东京,组建代号“拉姆扎”的情报小组,开展对德、日法西斯的战略侦察活动。仅在最后三年,佐尔格就向苏共中央发出了65420组密码,即32.71万个字!这些情报包括:日本侵华的绝密计划、诺门坎事件的军事部署、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谈判内容及德军在苏联边境集结情况、日本的汽油贮备量、日本不向苏联西伯利亚进军的情报……等等。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一幅幅骇人照片及数字,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佐尔格在中国现场拍摄和记录下来,寄回当时的德国保存下来的。
  拉姆扎小组的成员来自九个国家:日本、苏联、德国、朝鲜、中国、美国、南斯拉夫和丹麦。报务员是德国人马克斯·克劳森。
  1941年10月18日,佐尔格在日本东京被捕。1944年11月17日遇难。佐尔格牺牲后,他的日本妻子安葬了他的遗骨,并为他竖了一块灰色大理石墓碑,碑上刻着:“安息吧,英雄!为反对战争,为全世界的和平献出了生命。”
  第二章 怪西人和他的战友们
  第1节 在莫斯科总部
  1932年12月,苏联,莫斯科近郊梅季希区。
  共产国际国际联络处处长约瑟夫·阿罗诺维奇·皮亚特尼茨基正与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国外处处长米哈伊尔·特里利瑟尔交谈。
  皮亚特尼茨基认真地说道:“佐尔格在中国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情报网,他的业绩很让我们吃惊。”
  特里利瑟尔点点头:“是啊,理查德不愧是优秀的谍报专家。皮亚特尼茨基同志,他的继任者到了没有?”
  皮亚特尼茨基说:“接替佐尔格工作的约瑟夫·华尔顿已经启程了,估计下个月就会抵达中国。”
  这时,共产国际柏林情报局中国情报员廖雯初推门走了进来。
  廖雯初对二人说道:“领导同志,前往中国工作同志的名单已经拟好。”
  特里利瑟尔点头说道:“很好,为了支持中国红军与白匪作战,我们要派大批懂军事的同志到苏区去。”
  皮亚特尼茨基在一旁说道:“不要落下奥托·布劳恩,他一直希望到苏区去。”
  廖雯初开口道:“特里利瑟尔同志,恕我直言,我认为奥托·布劳恩并不是一个好的军事指挥员,而且此人脾气也不好,难以和同志相处。”
  特里利瑟尔沉思了一会,问皮亚特尼茨基,“你看怎么办?”
  皮亚特尼茨基想了想说:“那就让奥托·布劳恩暂时留在机关,做为尤尔特的副手,先熟悉一下那里的情况再说。”
  第2节 千里大护送
  1933年春,继佐尔格离开中国不到一个月,莫斯科中央总部便派两位同志来到上海。
  一位是被称作“老师”的苏军情报部特派员(此人也是佐尔格的引路人)。另一位是苏军远东情报部门负责人约瑟夫·华尔顿上校,奉命接任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组织负责人。华尔顿仪表堂堂,很有些军人气派。
  约瑟夫·华尔顿,也叫亚科夫·格里高利耶维奇·勃罗宁,原名里赫坚施坦,曾化名博什博士、亚科夫·果列夫、华尔顿、劳伦斯等,犹太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附近一个犹太教牧师家庭,1918年克列缅楚格中学走读生毕业,1920年加入俄共(布),1922年加入工农红军,在土耳其斯坦方面军任部队政工人员和报纸编辑,后任工农红军政治部新闻局局长,1928年10月至1930年10月在红色教授学院党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除俄语、拉脱维亚语外,精通德语。毕业后被调入工农红军总参侦察局,此后多年在德国从事秘密工作。1933年6月在柏林和理查德·佐尔格会面并交接工作,随即赴上海接任红军总参侦察局上海站(亦即中国站)站长,1934年4月在上海和上级派来的报务员埃莉。·伊万诺芙娜结婚。
  老师首先将方文引见给华尔顿,方文立刻向他移交工作,一俟交待清楚,方文就撤离了上海,赴莫斯科受训。他遗留的工作由陆海防接替。
  华尔顿迅速了解了佐尔格情报组织中的成员情况,并开始系统地整理各种遗留的情报资料。不久,在华尔顿的领导下,新的情报组织开始工作,嘀嘀哒哒的电波又飞向了莫斯科。
  这时,中共中央局负责人博古、洛甫同其他同志去中央苏区。行前,要求尤尔特将奥托·布劳恩也派往苏区。尤尔特征求布劳恩的同意后,向共产国际执委会发电请示。不久,得到了答复:同意奥托·布劳恩“作为没有指示权力的顾问去中央苏区,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支配”。由于这份电报来得迟了一些,博古等人已先期离开上海,布劳恩只好继续呆在上海,等候交通站的同志护送他到苏区。
  6月,新委任的共产国际驻中国的总军事顾问到了上海,他叫曼弗雷德·施特恩(简称弗雷德),与奥托·布劳恩相熟,同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弗雷德是上级,他要求奥托·布劳恩执行他的指示,但很快他们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为此,布劳恩去苏区的心情更迫切。9月底,布劳恩去中国苏区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行前,尤尔特交待说:“一切决议最后还是应由中央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瑞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出。”
  10月初的一个深夜,月色朦胧。布劳恩在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组织一位叫林刚的中国同志陪同下启程。布劳恩提着一个小手提箱,为防意外,怀里还掖着几百美金。他口袋中深藏着一本中国国内护照,其中填好要去的地区有意不包括他的目的地——江西。华尔顿派了一辆德国牌照的轿车送他们到黄浦码头,随后他们登上一艘英国货轮,消失在浩淼的大海之中。
  第三天早晨,船到广东汕头,林刚找到了特科交通站的联络员王军,并立即由他带路,乘一辆长途客车北上,向内地潮安进发。潮安是国民党的封锁区,再往北就是中央苏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