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作者:侯继勇    更新:2021-12-04 06:41
  与政府成立合资公司,缓和与政府的关系,这是微软在全球其他地方没有的特殊政策,原因就是由唐骏领导的上海微创的成功。
  微软在世界上的一贯政策是自己独自发展,仅在中国频频建立合资公司,这使得微软与中国政府的关系迅速改善。通过上海微创,微软2002年在上海赢得数千万元的政府采购大单,而高群耀则在北京丢掉了政府采购的大单。
  这也是高群耀离职,唐骏出任微软中国总裁的原因。
  唐骏在上海这样的成绩还与盖茨上次来到中国之后与上海系列合作计划有关,其中包括成立微创中心以及相应的人才培训计划。微创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将大部分业务外包给中国的企业,以此为筹码,换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这个计划对于上海市政府也有一定的诱惑,因为印度就是一个例子,通过为国外软件企业做代工培养自己的人才,通过一定时期的人才积累和资金积累之后就可以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
  微软与北京市政府的合作备忘录宣称:微软将进一步在北京扩大投资,双方将在电子政务、软件外包、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北京软件产业的发展。
  盖茨在OEM合作伙伴高峰会演讲时最后承诺:我再一次表明自己的承诺、对市场的承诺,因为我们的产品不仅在中国市场还要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我保证我们今后可以使更多的消费者受益。这番讲话赢得了场内一片掌声。
  (四)连横PC厂商,打造赢利微软
  Linux在全球都是微软的麻烦,在中国也不例外。比尔•盖茨访华前,业内就有传言,说盖茨将对Linux出狠招,比尔•盖茨真的出招了,那就是开放源代码。(奇.书.网-整.理.提.供)Linux与微软的产品相比,一个优势是价格低,另一个优势是开放源代码。微软开放源代码,有力地阻击了Linux的开源优势。
  Linux也有弱点,他们的产品不如微软产品成熟,基于Linux平台的应用还不够丰富。
  比尔•盖茨取得了成功:通过开放源代码,Windows获得了政府采购认同,这对于Linux在中国的发展将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击,那就是让OEM厂商更紧密地团结在微软周围,让他们更高比率的预装微软正版。他认为这是微软在舆论和Linux长期压力下,向前走出的第一步。
  只要微软能够成功地在OEM和政府采购两大市场严防密守,微软就有能力保城门不失,就能基本掌握绝对的市场份额。
  盖茨此次来为推广“net”煞费苦心,李开复先行来到北京,约见国内媒体作者,为“net”布道。更吸引眼球的是盖茨还亲自为“net”作秀。27日在新一代软件技术大会上盖茨先向在场的8000名听众展示未来10年地球人美好的数字生活 ;稍后的OEM高峰论坛上,盖茨再次展示“Media Center”和“即时开关机技术”,随后还以一个情景剧:“数字时代的数字生存”来做注解。
  盖茨这一切都是做给台下的PC厂商们看的。在盖茨的下面,坐着柳传志、杨元庆、李东生、杨伟强、王之等几乎所有大的PC厂商中的高层。OEM高峰会的宣传横幅传达了微软对PC厂商们的期望:“Together,we make a difference.”(让我们在一起创造一个不同的未来。)
  唐骏曾经说过:即使微软在中国亏了1亿美元,放在微软全球也是很小的一块。这表明微软并不看重在中国是否赢利。但事实上,微软来到中国看中的就是中国市场的赢利前景。打击Linux,获得政府订单,团结OEM厂商,微软在中国的赢利前景已经无限光明。
  当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PC市场(美国是第一大PC市场)。按照微软“全球统一价”算,中国就是微软第二大的潜在市场,有着上百亿美元的“未提款”。在全球IT低迷、尤其是PC市场疲软之际,中国逐渐成为微软最重要的新增长点之一。
  以联想为例:2002年联想PC出货量按300万台计,每年微软光从联想就能拿走上亿美元的OEM订单。OEM是微软在中国最为赚钱的一块业务,微软与PC厂商们搞好关系理所当然。业界一直传言,为降低成本,联想、TCL等国内PC巨头可能在PC机上预装Linux。
  如果他们选Windows弃Linux,这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重大胜利。
  同时,微软在中国一直面临盗版的威胁,连横PC厂家,将有助于微软打击盗版的事业。微软中国自唐骏上台以后,改变了死揪盗版不放的策略,借此改变微软在中国的形象。连横PC厂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打击Linux,唐骏逐步改善了微软在中国的生存图景。
  唐骏当时还表示:微软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OEM厂商的协作,利用中国当地的工程师、软硬件制造商、开发商,“作出了不起的硬件和软件,建立更好的伙伴关系”。一句话,利用微软的研发能力,进行本地化开发,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本地企业的关系。
  开放源代码
  2003年2月,一项消息引起了中国业界的注意。微软与国家计委达成谅解备忘录,在该备忘录中,微软首次承诺向中国政府开放源代码。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内务部是唯一被微软正式提供Windows源代码的美国以外的政府机构。中国成为首批获取微软源代码的国家之一。
  根据微软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共享源代码协议(GSP协议),政府及政府认可的相关机构均可以享有查看微软产品源代码的权利,其中包括即将发布的新版服务器操作系统,即Windows Server 2003。开放源代码相当于亮出了微软的底牌,这项工作正是在唐骏的努力下完成的。
  微软对共享源代码的合作伙伴有相当严格的挑选条件。早在2003年初,微软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一项“共享源代码计划”,旨在增进与合作伙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是加强与Linux竞争力度的重要举措。当时曾宣布向包括康柏和Avanade在内的约150家公司的系统集成专家开放Windows操作系统和“net”服务器软件的源代码。
  在当时的这项微软“共享源代码计划”中,并没有包括中国的企业在内。而微软向某个国家的政府承诺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开放源代码,这在全球范围内,除中国正在洽商之中以外,此前只有澳大利亚已正式达成协议。中国之后,微软又与俄罗斯达成了类似协议。
  微软之所以开放源代码,缘于微软产品的安全性受到质疑。特别是政府机构认为,微软对Windows留有后门,通过互联网,微软可以通过后门访问用户的电脑,这样用户的信息就在微软面前一览无余。
  这对微软的用户(企业、政府机构)来说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一个坊间的传言是这样的:在两伊战争中,美国军方能够花极少代价获得胜利,正是因为其利用微软Windows后门获取伊拉克军方的消息。
  微软一直坚称,微软的产品没有留后门。微软的解释是这样的:微软是一个以回报股东为目的的商业公司,从不涉及政治上的是非,这样做不符合微软的利益。因为后门传言一旦被证实,微软便丧失了生存的空间。
  这种“莫须有”的传言最终越传越神,学界、政府、企业界无不担心:将自己的信息放在一家国外公司的系统里,是不是真的安全?以倪光南、袁萌为首的学者也借此一直呼吁: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这样才能重建中国的信息安全的“长城”。
  随后中国成立了一批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其中包括中科红旗、中科红旗中文2000、共创开源等。继金山之后,这些公司继续扛起“挑战微软”的民族软件大旗。当年的挑战者金山软件则开始在网游的道路上探索。其中,中科红旗就是从事操作系统的研发、销售,其余厂商主要是从事办公套件的研发、销售。
  挑战的方式是这样的,在政府采购中与微软竞争。顶着“国产软件”的光环,加之政府、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上述公司的产品往往能获得政府订单。在盗版得不到根治的情况下,微软在中国的主要营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OEM厂商合作,一是获得政府用户的订单。在政府采购中,国内的厂商与微软相比有两个优势:一是价格便宜,二是向政府开放源代码,政府不需担心其安全性。
  与中国政府及其授权企业共享源代码,消除了这些客户对使用微软产品的安全性上的担忧,微软中国向政府采购又迈进了一步。
  鲍尔默访华
  2003年11月19日晚10时左右,距比尔•盖茨访华不到10个月,微软第二号人物,CEO鲍尔默出现在首都机场出口。比尔•盖茨、鲍尔默先后访华,体现了微软对中国的重视,这种重视,与唐骏游说微软美国总部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