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作者:李之亮    更新:2021-12-04 05:54
  ②西晋置江州,辖今赣、闽及湘、鄂各一小部,至唐而仅辖九江及附近数县,治所先在豫章(今南昌),后迁柴桑(今九江西南),唐治浔阳(今九江)。明改九江府。
  江表——古指长江以南地。
  江南——清初有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为苏、皖二省。
  江夏——汉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
  江乘——秦至南北朝有江乘县,在今江苏句容北。
  江南东道——唐初置江南道,后分东西二道,东道治苏州,辖今苏南及浙、闽之地。
  江南西道——唐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辖今江西全省、湖南大部、皖南、鄂东一部。
  江南东路——宋置江南路,后分东西二路。东路治江宁,辖今苏南西部(常州即属两浙路)、皖南、赣东(北宋包括江州,南宋江州属西路)。
  江南西路——宋江南西路治洪州,辖今江西大部、鄂东一小部。
  江东六十四屯——黑龙江省旧黑龙江城(今爱辉县黑河镇南七十里瑷珲县旧治)对面黑龙江东岸六十四个村屯总称。
  汲郡——晋置汲郡,治汲县(今县西南)。隋唐汲郡即卫州。
  汜水关——在今河南荣阳汜水镇,即原虎牢关。
  池州——唐置池州,治秋浦,即今安徽贵池。明清为池州府。
  汝州——隋改伊州为汝州,治即今河南临池。民国为县。
  汝宁——元升蔡州为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民国废府,改汝阳为汝南。又隋以前另有一汝阳,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
  汝阴——三国魏置汝阴郡,治汝阴(秦置县,今安徽阜阳)。隋唐汝阴郡即颍州。
  汝南——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汗八里——蒙古人称元大都为汗八里。
  兴义——清改南笼府为兴义府,治今贵州安龙。
  兴元——784年,唐升梁州为兴元府,治南郑。元为路。明改汉中府。
  兴化——宋置兴化军,治兴化(今福建莆田北),后移莆田,元有兴化路,明为兴化府。民国废府,兴化即莆田县。
  兴庆——西夏国都名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兴州——①西魏置兴州,即今陕西略阳、1207年,南宋改沔州。②西夏国都原名。⑧金曾在今河北滦平等地设兴州,治兴化(今滦平西)。金又以今山西兴县为兴州,明为县。
  兴安一"1583年,明改金州为兴安州。清为府,治安康。
  兴和——1312年,元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高原(今张北)。明初置守御千户所,后移宣府(今宣化)。清废。
  兴京——清以努尔哈赤前的旧都赫图阿拉为兴京,
  安丰——南朝梁曾以在今寿县南之安丰为治所,建安丰郡。隋度安丰郡。明废安丰县。
  安化——唐置安化县,历代为庆州、庆阳府治所。民国改庆阳。
  安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台湾县为安平县,即今台南。
  安市——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曾为高句丽所有。
  安西——①元曾以京兆府为安西府,旋改路,又改奉元路,治咸宁、长安(今西安)。②清雍正时,在布隆吉镇置安西厅,移至今安西县地。后为府,继又改州。民国为安西县。
  安庆一1195年,宋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怀宁(先在今安徽潜山,后移今安庆)。清与民国为安徽省省会。
  安阳——秦取魏邑宁新中,置安阳,地在今安阳南。580年,杨坚毁邺城,迁相州至安阳(今地)。明清为彰德府治。
  安邑——古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本战国魏都,秦置县。北魏分南北两安邑,隋以南安邑为安邑,在今运城东北。民国安邑曾迁治运城。今在运城县境内。
  安陆一一秦安陆县在今湖北安陆北,东晋末移治今县。本为汉江夏郡治。南朝宋分出安陆郡,遂为郡治。以后多为安州治所。宋宣和间升安州为德安府,安陆为府治。元复于西面改郢州(治今钟祥)为安陆府。于是既有安陆府,又有安陆县,两者既非一地,距离又不太远。明改钟祥之安陆府为承天府,清又改安陆府。民国废府,才只有安陆县。
  安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
  安定——①汉有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②蒙古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1935年改子长县(谢子长烈土),移治原县治东的瓦窑堡。
  安肃军——1004年宋改静戎军为安肃军。金曾名徐州,后仍改为安肃州。明为县。民国改徐水县,今属河北。
  安息——西亚古国,即帕提亚。公元前249一前217年间独立。曾领有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与罗马对峙。公元226年亡于波斯萨珊王朝。
  安谷城——安息在波斯湾的重要港口,约在幼发拉底河口附近。
  安条克——安提阿,塞琉西王国(前312一前64年)都城,在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亚。
  安西四镇——唐安西都护府所属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后碎叶属西突厥,乃以焉耆为四镇之一。
  安东都护府一一668年唐置,治平壤(今朝鲜平壤)。676年迁治辽东故城(今辽东)。次年,再迁新城(今抚顺北)。以后又由平卢节度使兼领都护。761年度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一一669年,唐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治所先在今蒙古国杭爱山东端,其后逐步南移,最后治天安军(改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乌加河东岸)。德宗建中时废。
  安西都护府一一640年唐罩,初治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后移龟兹(今库车),曾移碎叶,692年还治龟兹。贞元年间府治被吐蕃攻陷。
  安南都护府——679年,唐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督护府,治宋平(今越南河内)。都护由交州刺史兼,后期由静海军节度使兼。十世纪三十年代越南吴朝建立,遂废。
  许——西周所封姜姓国,本在今河南许昌东,后迁叶(今叶县西南),后复数迁,最后在容城(今鲁山东南),为楚(或魏)所灭。
  许州——北周置,治长社(今河南许昌),宋曾升为颍昌府,金仍为许州。民国为许昌县。
  许昌——曹操迎献帝居许,曹丕时改许昌,地在今许昌东。宋并入长社。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祁州——唐末分定州置祁州,治无极,宋移蒲阴(今安国)。民国以原州治为安国县。
  寻阳——汉寻阳在今湖北黄梅西南。东晋以今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即以寻阳为治所。咸和中(326—331年)移寻阳县至今九江西,而移郡治至柴桑县(今九江西南)。后将寻阳县并入柴桑。南朝梁末移郡治至柴桑之湓口城(即今九江)。隋改柴桑县为寻阳,治湓口城,即今九江市。唐改为浔阳。唐浔阳郡即江州,曾称九江郡。
  阳山——秦汉指阴山最西一段,即今内蒙古狼山。
  阳关——汉置,在玉门关南,即今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武——秦置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唐移今原阳。1919年与原武县合并,名原阳。
  阳城——秦置,县治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五代后周并入登封。又秦于今河南方城县东亦置阳城,汉名堵阳。
  阳夏——秦太康县,即今河南太康。
  阳羡——今江苏宜兴旧名。
  阳湖——清雍正分武进县,置阳湖县,同治府城,民国并八武进县。
  阳翟——即今河南禹县。明并入钧州。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西白马河与汉水会合处。蜀汉有阳安关,在汉阳平关以南,即今宁强西北。宋改阳安关为阳平关,此后的阳平关均指此关。
  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传为黄帝与炎帝交战处。
  阶州——唐置阶州,治所在今甘肃武都东。明移治今武都。民国为武都县。
  阴平——西汉阴平道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曹操建阴平郡,以阴平为治所,后为蜀汉所有。邓艾由阴平道(道路名)入蜀,即由今文县越岷山山脉,经四川平武、江油,进兵成都。隋唐阴平郡即文州。
  妈港——澳门别名,因妈祖神庙得名。
  好水川——即今甜水河,由六盘山东流至甘肃静宁。
  戏水——在陕西临潼东,由骊山北流入渭。
  戏亭——在临潼东北戏水西岸,传周幽王死此,
  买卖城——《恰克图条约》所说买卖城,即今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