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8
  引导方法的策略之一,就是预先有意识地选择提问的内容。不了解这种策略的人很容易被诱导。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引导孩子学习。比如,当发现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说:“你说清楚是学习还是出去玩?”而可以一开始就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呢?”有一句格言说“欲速则不达”。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同样不能采取这种急于求成的方法。大人为了让孩子尽快由厌学变为喜欢学习,对孩子毫不留情地说“你给我学习,你要喜欢学习”,这反倒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使其越来越厌学。在这方面,与其说直接让孩子学习,莫不如改变一下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状态,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担,是一条使孩子喜欢学习的捷径。
  第八部分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消除成绩所造成的压力
  成绩比别人稍微差的孩子,如果也认定“只有自己考试成绩不好”,就会越来越讨厌学习。并且产生不安感。如何引导有这种想法的孩子,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孩子有时会突然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也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的哪怕是轻微的怨言,都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当孩子知道一次或两次考试失败就会失去父母和老师的信任时,不只对学习,甚至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也会变得很糟糕。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时候无论如何批评都无济于事。父母需要做的是信任自己的孩子,暂时帮助他们忘掉学习的烦恼,对孩子所做的一切要大加赞扬:“妈妈相信你,你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
  一些平时学习用功、成绩也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考试都能得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功课,如果运气不佳,正好碰上自己感到棘手的问题,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家长和老师只关心考试成绩而对孩子大加训斥,那么孩子就会变得垂头丧气,转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当孩子把考得不好的成绩拿回家时,家长往往会不由得大发脾气,指责孩子:“怎么才考这么点分?”这样做会刺伤孩子的心,以至于使他们在做别的事情时也显得不知所措。其实,考得不好受打击最大的应该是本人,孩子会对自己能力不够感到内疚。如果家长这时再火上浇油的话,只能使孩子的情绪更加低落,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
  一些发展成为重大社会问题的中学生杀了全家的事件,其原因与这些少年对未来的不安和绝望密切相关。为了不使孩子对未来的希望破灭,为了使孩子感到未来不是梦,父母对孩子进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当父母看到孩子通知书上的成绩不好时应如何对待呢?多湖辉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办的问题,希望通过下述一些考虑,采取一些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办法去加以解决。首先,对孩子成绩不佳不应“且喜且忧”,而应以“有苦就有乐”来对待。父母与孩子一起为成绩的提高而高兴“一喜”是可以的,但对于讨厌学习的孩子无论如何不能反复表现出“一忧”,这样会使孩子彻底失去信心,永远无法改变讨厌学习的心情。
  即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也不要过于刺激孩子,要给其留有余地。比如说“妈妈也有过成绩不好的时候,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即不是以“且喜且忧”,而是以“有苦就有乐”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成绩。如果这样能消除成绩所造成的压力,孩子也就能自己消除心理负担和自卑感了。
  对于讨厌学习的孩子来说,成绩单似乎是苦恼的最大根源。因为讨厌就不学习,不学习成绩就不好,因为成绩不好就惹母亲生气,因为母亲生气孩子的成绩就越来越不好。这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恶性循环”。
  在孩子决定是学还是不学之前,大人对成绩单的评价对孩子是一种压力。为了消除这种压力,即使孩子把成绩单拿回家,如果他自己不主动让看,父母就不要硬去看。如果大人能这样做,孩子一定会主动地把成绩单拿出来给父母看的。
  表扬、斥责往往是在与什么对象相对比之后才进行的。一般地,被认为不能成为“表扬”依据的“坏的分数”是什么呢?当然,这也是与什么进行比较之后才认为是“坏的”。这恐怕是与班里的平均成绩或本人平时的成绩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然而,这种“坏的分数”决不能说就不能再成为“表扬的对象”。第一,上次如果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这次很可能下降了。总而言之,得了满分之后,下一次不可能再取得前一次那样的成绩。所以,不管取得多么“不好的分数”,如果这个孩子的成绩急剧下降,在设法对其进行鼓励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比这个分数更低的分数作为比较对象,鼓励孩子说:“你总是说不好、不好,可是这与去年这个时候相比,就看出不知好了多少。”孩子考得不好,学习受到挫折时,与其进行不高明的宽慰和鼓励,莫如对孩子谈及与其状况相同的“相同者”,这样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即使孩子成绩不好也要说“下次努力”,使其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这是孩子的特权。可是,总是因为成绩不好不断受到责备而厌学的孩子,就只看到眼前的事。每当考试结束后回家的时候,孩子便又提心吊胆,担心这次又将受到训斥。
  为了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大人有必要消除孩子从考场回来时的心理压力,让其把目光转向今后。当选手在比赛中出现错误时,有的教练即使想发火也绝对不发火,极力忍耐着,而是对选手说“下一次努力就行了”。
  如果孩子情绪低落,就对其说“这是下一次飞跃的充电期”。曾经讨厌学习的孩子一心想东山再起,如果硬拼一阵子,成绩也会迅速提高。然而,一旦到了某种程度,就会令人难以置信地突然停止了上升,完全陷入一种停止状态。认识片面的孩子可能容易认为“不论如何努力,自己也就是这种程度”,由于这种停滞,孩子又会再次回到讨厌学习的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心理学上称这种停滞状态为“起跳台”。把这作为下一个飞跃的开端,倒可以对此予以充分肯定,即是进一步前进的一个必然阶段。如果换成孩子容易理解的话说,也可以将此解释为一种“充电期”。所以,当孩子学习成绩停滞不前时,大人就对孩子说“因为这是走向下一次飞跃的充电期,这是必然的过程”这样让其放心。同时,对认定“只有自己不行”的孩子,大人可以说“就是你母亲,也曾有过无论如何学习成绩也上不去的时期”。这时,家长应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他的长处,增强他的自信心。只要有了自信,那么自然而然地学习的兴趣也会很快树立起来。总之,最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家长都要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才能是无穷无尽的,自己也能把握住重新开始的时机。在此之前,家长不要着急,也不要怪罪孩子,只要你能对他好好呵护,那么孩子讨厌学习的情绪一定会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八部分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老师们,正在尽力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某小学的老师给学生讲工厂的传送带,让学生自由提问时,有人就提出在传送带流水作业中途想去厕所怎么办这类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位老师非常重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疑问,为了不马马虎虎地回答,他把班里全体学生提出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归纳起来写了一封信,寄给实际从事这项传送带业务的厂家。厂家也诚心诚意地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
  还有一位老师给学生讲在车站工作的人的情况时,亲自到车站借来各种各样的工具,并且把教室布置成车站的样子,老师装扮成站长进入教室。孩子们非常高兴,决定今后自己要到车站去做各种各样的调查。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感到,平时经常看到的车站和车站的工作人员也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一般的家庭不必考虑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可采取更简单的做法。只要把学习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不论多少都会有效果。通过这些无意识之中提供的学习机会,无论多么讨厌学习的孩子,也一定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
  比如通过让孩子制定家庭旅行计划,引导其对地理感兴趣。在做暑假家庭旅行计划时,可以简单一些,让其根据旅行目的地做一个旅行导游介绍。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定要翻地图、查找教科书,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通过这项工作或许会使孩子逐渐喜欢上地理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同时给他一个策划者的职务,拥有领导权,也会使其产生积极性,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有一位报告文学家说,他还在上小学时,就利用帮助父亲剪报纸的机会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尽管一边剪报一边只能浏览自己会读的字,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学习。通过帮助父亲剪报,知道父亲仍在继续不断地学习,这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刺激,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人们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的”。即使大人不特意说“要好好学习”,当孩子总是看到父母在学习的情景,也自然会受其影响而变得喜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