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8
  母亲们经常说:“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玩电脑,一点也不学习,叫人为难。”的确,目前在孩子中间形成了一股电脑热。为什么孩子那么热衷电脑呢?回答只有一个,即“因为电脑有意思”。把这件事反过来说,孩子不热衷于学习,这与学习无意思有关。只会像背台词一样说“你给我学习”的母亲,大概没有注意到孩子这一点。
  过去的刑罚中有一种最残酷的刑罚,就是把这里的石头搬到那边,运完之后再搬回原来的地方,几十年让其连续进行这种单纯操作。许多对这种工作感到无聊的犯人因过于痛苦而发狂自杀。对于人来说,被迫做“无趣”的事情实际上是非常痛苦的。许多厌学的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痛苦的工作”,或许其中也有的孩子认为,我什么坏事都没有做过,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刑罚来惩罚我呢?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来考虑,医治孩子厌学的妙方就是把学习变成有意思的事。为此,首先着手做的事应该是把学习变成孩子最喜欢的游戏。
  把学习变为“游戏”,是去掉学习原来的形象,使其变得有意思。学习的本来形象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努力。而游戏与学习完全相反,乍一看是无用的工作。但对于头脑的训练却也是有益的。把“摆脱了辛苦学习的、具有有趣形象的”游戏变成学习,在这方面多湖辉做了许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押考题游戏”就消除了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第八部分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把学习变为“游戏” (二)
  多湖辉曾教育过一个孩子,虽然还是幼儿,却几乎已经知道了车的各种型号,令周围的人非常吃惊。当然,这并不是父母强迫其学习的。父母带他驾车去旅行时,孩子在车里感到无聊而哭闹。于是,母亲就与其一起进行“押宝”游戏,让他猜遇到的车的种类和颜色等,使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这件事使多湖辉深切地感到,只要孩子认为有趣,即使是很简单的游戏,他也能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比如,大人向孩子提议说:“你猜一猜明天会从哪里出考试题呢?”孩子为了多猜,就有可能尽量扩大“学习”范围。如果其觉得这种游戏有趣,接着还会继续猜,这就是孩子的心理。如果在孩子之间进行竞猜,不仅猜的内容更具体,也会萌发竞争心理,效果将会更大。并且,孩子们还会在研究是否猜中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复习的任务,这很有可能使孩子从猜谜走向喜欢学习的道路。
  为了进一步说明游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多湖辉对玩耍与学习是如何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普通的机器越使用越受到磨损,性能越变得落后,人的头脑却完全相反,通过对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可知,人的大脑几乎是可以无限制地延长使用的。
  甚至有人说,人的大脑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其中能够使用的仅仅是5%左右,剩下的约95%处于睡眠状态。常常有人担心给孩子的脑子里塞入过多的东西会引起爆炸,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与此相比,更令人担心的是因为不使用大脑,而使大脑的活动减弱。想一想如果我们因为得病半个月卧床不起,腿脚突然变得软弱无力的事实,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脑细胞也与此相同,一不使用,当然就会适应这个环境,产生类似停滞和老化的现象。因此,我们丝毫不应该有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的想法,而应该采取许多愉快而主动地锻炼大脑的方法教育孩子。
  孩子的玩耍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之一。只要母亲在孩子娱乐的时候,稍微动脑想办法,做一些努力,把理论基础知识融于娱乐之中,单纯的玩耍也会马上变成使大脑变聪明的工具,可以说父母的义务就是掌握这种方法。
  平时大家常说“好好学习,好好玩”,多湖辉教授则认为,从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来说,不如改说成“好好玩,好好学习”,因为玩的比重正在扩大。即孩子们实际上是通过玩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的。一说“玩得发疯”,在大人的世界就很可能受到谴责,可是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则与“拼命地学习”是一致的。
  此外,玩耍对于身体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可以说这是使孩子大脑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英国,一放暑假,老师就要这样与孩子们作短暂的告别:“到今天,学习就全部结束了。从明天开始,不要再想学习的事情,尽情地玩吧。9月份咱们再见!希望那时,你们都被阳光晒得黑黑的。”英国的孩子们用不着担心暑假中会被围在补习班、测试、作业的牢笼里。
  对此做法,有些母亲肯定会担心:“这样的话,好不容易学习的东西,不就全忘光了吗?”而欧美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暑假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换换脑子,充分做好吸收新知识的各种准备。”也有许多人觉得:“对孩子来说,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要学。希望孩子能利用漫长的暑假去学习并掌握这些东西。”
  书本知识,只有同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活的知识,才能衍生出生存的智慧。因此,我们说游戏和玩耍是孩子生活体验的一种尝试。
  第八部分 多湖辉:实践教育法
  教导孩子思考
  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因为大脑不运动就会生锈。
  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动脑筋想问题呢?多湖辉认为应该寻找机会迫使孩子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
  人的大脑本来是很好用的,带有节约思考的组织。比如,如果今天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顺利度过,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动脑思考什么,只要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处理今天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大脑之所以开始活跃,是因为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决不了的事情。照这样考虑,不知这个“节约思考组织”平时为我们做了多少好事。如果每人每天从刷牙开始到吃饭,对每件事都从头到尾一一进行思考和处理,那么即便有几个脑袋也装不下。因为对于习惯的事情不需要特殊考虑就可以做,所以可以把精力用于去应付我们身边突然出现的新事态,并保持头脑的清醒。
  由于这样的理由,对于大脑来说,“节约思考组织”本来是很方便的,但是稍不注意也可能成为致命的问题。所谓的墨守成规是比癌症更可怕的疾病。一旦得了这种病,我们的头脑就会生锈、老化,即大脑迅速衰弱。乍一看,这种可怕的墨守成规的病,因为带有与老化现象相似的症状,所以被认为是老年病的一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论多么年轻的人,甚至有的小孩也会患此种疾病。
  尤其是孩子得了这种病更可怕。因为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不经常使用大脑的人精神发育肯定比正常人迟缓,这是众所周知的。
  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对幼儿到成人的智力发育情况所做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0~4岁儿童的智力发育程度完全可以决定18岁以前的智力最高值。即0~4岁期间智力直线上升的孩子,其以后也会保持这个速度,到了18岁高峰期时达到最高水平。相反,智力缓慢上升的孩子,到了18岁高峰期时,也完全处于低水平。并且,决定这个智力上升程度的绝大部分因素在于孩子周围有多大的刺激,而促使孩子智力发育的大部分责任在于母亲。
  开发智力工作做得越好,孩子的头脑越聪明,在这方面也许对母亲的要求过高了,但是所有的母亲都应该成为“教育担当者”。所谓“教育担当者”即是设法给孩子创造有利于智力发育的思考机会,有目的地营造智力环境,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具体操作者。
  为了让孩子养成经常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说“好好想想”、“努力”之前,首先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思考的意义很重要。与父母强迫孩子在学校获得好成绩相比,孩子希望认字,希望能够阅读电视节目表,这对于孩子来说更实际得多。孩子能够自己确定这样更具体的实际目标,才能产生想要认定的热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考的重要性。
  对于简单的问题,人们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几乎都可以得到解决。而当遇到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引进新的思维方式。并且,因为在处理容易的问题时,由于不知道是采用了自己的全部还是一部分想法解决的,所以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实力。在处理疑难问题时,重新检查一下自己思维武器的全部,有利于发现缺点和失误。
  比如,某小学在带学生到百货店去买东西时,要求每位学生只能带50日元,尽量用这些钱多买有用的东西。他们平时用50日元买一块巧克力还常常不够,这次拿50日元到高级物品齐全的老字号商店去用,使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但过了两个小时之后,他们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买许多东西的窍门,最后完成任务回家了。强行要求的作用恰恰可以发现孩子头脑的灵活性。
  因此,多湖辉告诫家长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