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8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或许该归咎于社会贫富畸形发展。不过,真正导致人们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却可能是建筑物本身的问题。
  罗马不动产协会为了挽救圣罗伦斯区日益贫民化的危机,拟定了房屋改建计划,试图将这个古老、落后、贫穷的区域,建造成合乎现代化、卫生与道德标准的新市区。
  不过,旧的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相继产生,孩子的教育问题便是其中最棘手的难题。由于住在这里的家庭父母通常都需外出工作,小孩子留在家里没有人照顾,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野人”了。闲散的孩子到处乱画墙壁、弄坏东西,甚至还搞恶作剧。协会常常为了维护那些受损物,必须支付许多修理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该协会的负责人便希望请人来帮忙处理这个问题。由于他看过蒙台梭利的一篇论文,觉得她应该适合这项工作,便出面邀请蒙台梭利,并提供一间大房子作为这些儿童的教育场所,定名为“儿童之家”。
  对蒙台梭利来说,“儿童之家”的设立是具有相当特殊意义的。因为在这之前,她一直苦于无机会将自己的教育理论用到正常的儿童身上。当时意大利政府的规定是,年满6岁的小孩子都必须送往当地的公立学校就读,“儿童之家”的成立,才使她有机会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实践。
  她自己也说过:“7年来,我一直有一种预感,那些成功运用在智障儿身上的教育方法,其原理必然也能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效果一定更好。”“儿童之家”的成立,便可以验证她的这个预感。
  由于她的薪水及教育经费,主要是编列在建筑维护项目中,所以经费有限,无法像一般学校那样拥有齐全的设备,她遂以有限的经费订制了一些适合小孩子用的椅子。此外,蒙台梭利还亲自为这些正常儿童设计了一套与智障儿童不同的教材。等一切硬件设备大致就绪,1907年4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圣罗伦斯区正式成立。
  “儿童之家”的成立,不仅是蒙台梭利从事正常儿童教育的开始,同时也具有其他社会方面的意义。
  毕竟“儿童之家”是住在这儿的家庭共同出资所维系的,资金的来源出自他们部分的房租。因此,无形中学校便成为了家庭的一部分,家庭与学校也有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和理想,这一点,是和其他学校不同之处。当然也因为有共识,家庭与学校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也会采取合作的态度,与学校密切配合。这也是“儿童之家”兴办成功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儿童之家”的成立,解决了家庭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在经济发达、妇女外出工作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孩子无人看护,通常是家庭里最苦恼的事,而“儿童之家”的成立,正好解决了这个烦恼。
  关于“儿童之家”实施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做了以下说明:为了让孩子在身心方面都能获得均衡发展,除了注意孩子在生理上的发育外,另外也要从教育学的立场研究其个别差异,让他们接受语言练习,使其从事有助于感官训练与生活礼仪培养的一些基础工作。并且只有在家庭组织中,才能永远保证在教导的过程中,编制许多适合他们的教具,供其学习。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展现了相当惊人的成效,再加上欧洲各报章杂志对“儿童之家”的精彩报道,因而引起了旋风般的参观热潮,来自世界各国前来“儿童之家”参观的访客络绎不绝。
  在众多的访问者中,玛露葛莉达女王也在列,她一直推崇蒙台梭利的教育发现比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还要伟大。
  1918年,英国伦敦州立教育委员会在获得此项消息后,也派出代表前往考察。当时,受命前往的这位代表正是哈奇逊夫人LLC学校的校长,她为了深入了解蒙台梭利学说,以便回国后提出报告,还曾就读于蒙台梭利门下,向她学习这套教学法。
  虽然,她回国后所提出的报告并没有受到该会的重视,但是,由于她本人在“儿童之家”有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接触,所以能够深刻了解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奥妙。后来,她在自己的学校中,自费设立了一个蒙台梭利教学班,其成效也是相当卓著的。
  据说,还有一个叫做巴特拉姆佛加的英国人,在前往澳大利亚的途中经过罗马,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观了“儿童之家”,他深受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吸引,一度想要放弃航海的志趣,投入到这个学习天地。后来,他在第二次造访时终于决定留下来。学成之后,他回到英国,在英国设立了“蒙台梭利会”,协助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据说英国民间的第一家蒙台梭利教学班,就是在他家中设立的。
  不仅在英国,在世界各地,所有实施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地方,也都得到了良好的成绩呼应。一对澳大利亚的姐妹,在阅读了蒙台梭利的新方法之后,甚至典卖了所有家当,凑足旅费,远渡重洋到罗马学习。澳洲新南威尔斯区也受到时代趋势的影响,将该区所有的幼稚园都改名为“蒙台梭利教学班”。甚至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女儿也慕名前来研习。
  第四部分 蒙台梭利:特殊教育法
  0~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机
  大脑生理学家们说:人类的脑细胞数目大约有160亿个,这个数目在一出生时就已经固定,终其一生并不会再增加。
  这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聪愚就已经命定;或者如达尔文主义者所相信:人类胎儿的发展和其他生物相同,是遵循着某种进化的模式发展的,所以智力的高低也是“天生遗传”得来,后天的努力均难以影响。
  实际上,人自出生后,脑细胞的数目虽然不再增加,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内,脑的重量、体积却会与支持它活动的血管及血液量一起以极快的速度不断地加多;细胞与细胞之间也会因外界刺激的日渐增多而不断地生成、发展,分化出许多神经纤维通路,用以应付日后更复杂的吸收。
  达尔文主义者认为后天的影响毫无作用可言的看法,对于人类而言,其实并不适用。我们知道,愈低等的动物,他们的生活能力,在出生后的短时间内,就能发展完全,其过程短浅,所接收的刺激也就缺乏,因而就比较“头脑简单”。而身为高等动物的人,就不是这样子了!人类的初生儿是以未成熟的情况来到世间的,他的基本功能随着时间慢慢地才能成熟(例如先有大肌肉的发展才有小肌肉的进一步成熟),经过的时间越长,接受的刺激也越多,头脑的各种“网络”就更为复杂而精密,祖先遗传的潜在能力,也随着成长的时间较长,而得以更多的发挥。
  然而,脑的细胞功能并不会自己发酵。婴儿一生出来,脑部恰似一张白纸,要有外界足够的听、视、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各种功能才会渐渐发达,刺激得越多,发展得也越快。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会持续一生,它只存在于出生后短短的几年内,其中又以0~3岁之间为黄金时机。
  据大脑生理学家们的研究报告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性格,从出生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每年成长约20%),而且这3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6岁,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每年约成长10%),在这一时期若能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教导音乐、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活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从6岁到8岁,这两年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每年为全部成长的5%)。也就是说儿童要进小学一年级时,聪明与否,大致上就已经决定了。只要看看前面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一个结论:0~3岁之间,实为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时期,假如不能把握这个时期,年龄愈长,启发、培养的功夫就会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蒙台梭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3岁前教育,甚至她也强调两岁以前更重要。因为,两岁是迈向3岁的前站,假如前站没有播下良好的种子,又怎能期待下一步开出灿烂的花朵呢?而且约50%的智力既是定于两岁,也可见从出生到两岁这短短的两年间,是何等的珍贵了!
  鉴于这个发现,蒙台梭利更追本溯源地往上寻根,她认为:“孩子从生命之初就不仅开始有了肉体,也同时有了精神,孩子是同时拥有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因而,她提出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开始既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胎教)。
  既然人类的脑细胞数目一样,蕴含的潜能也就大致相同,那智愚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据Jencks的研究指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大约占45%,环境(后天经验)占35%,遗传与环境交互联合作用占20%,所以除了遗传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外,后天环境的影响占着更为主要的地位,遗传的特质决定了人类的天赋资质(约占45%),而后天环境和后天的经验更有助于增进智慧潜能的推展,因为脑的极微细胞,不同于一般物质,它是越用越灵活的。不经磨练的大脑,只有反射运动及本能活动而已!
  所以,一个生下来就资质优异的儿童,假如缺乏后天良好的教养,他的成就也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发展非常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