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刘畅    更新:2021-12-03 11:07
  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是有限的。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便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坚信这一论断。”
  卡尔?威特在会上发表的这番言论,使他成了众矢之的,招致与会者的围攻。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说:“你们有十三四个人,而我只是一个人,我是寡不敌众的,无法辩过你们。与其跟你们辩论,不如拿事实来说话。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只要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一个非凡之人。这是我由来已久的决心。”这些会员得势不饶人,回答说:“行,我们等着瞧!”
  会议结束后,希拉德牧师仍言犹未尽,还邀请老威特到他家继续讨论会上争论的问题,然而仍然是毫无结果。他们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各自在会上已经说过的话。在希拉德牧师家的辩论中,在会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格拉彼茨牧师终于旗帜鲜明地表示了对威特观点的支持。他说:“我确信,威特的誓言一定会实现,按他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一定能取得成功。”可是希拉德牧师根本不相信这一点,仍然坚信那是不可能的。
  不久威特夫妇有了一个孩子,但没有几天就夭折了。之后,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也叫卡尔?威特,但小威特却是一个很不称心的婴儿。
  父亲悲伤地说:“这是遭的什么样的罪孽呀!上天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邻居们尽管常常在口头上劝他不要为此而忧愁,但心底里的确认为威特是个白痴,而且在背地里还为这孩子的未来和威特父母的境遇犯愁。
  可怜天下父母心,好在父亲并没有失望,而是踏踏实实地实行着自己的计划。起初,连妻子都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
  尽管生下的儿子不尽如人意,但老威特有了儿子的消息却不胫而走。格拉彼茨牧师立刻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希拉德牧师,希拉德牧师又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其他会员,并让他们来验明正身,确信小威特刚出生时,确实不是一个天赋非凡的孩子。
  自从小威特出世后,周围的人们从此就多了一桩事,那就是议论小威特的成长。当然,他们这种关心与老威特的目的完全不一样,前者好像在等着一个“注定要失败”的实验结果一样,并带着一种看把戏的心态:好,这回看你的本事了!因此,这些“好心”人每次见到他和格拉彼茨牧师时就试探性地问:“怎么样,有希望吗?”对此,老威特和格拉彼茨牧师总是坚定地回答:“是的,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惊喜的。”尽管如此,他们却依然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注视着威特的成长过程。
  第一部分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神奇的天才 (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下,这个“傻”孩子就轰动了邻里和方圆左右。当小威特长到四五岁时,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同年龄的孩子,成为“本地教育史上的惊人事件”。
  正是由于老威特对儿子实施了全面化教育,使威特的成长非常健康,学业也进步神速,他7岁半时就已远近驰名。在他出名以后,来自德国各行各业的精英都从四面八方赶来考他,没有一个人不是吐着舌头回去的,这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1808年5月,梅泽堡某学校的一个叫做台尔琼斯?兰特福克的教师,为了激励自己学校的学生,要求允许他在学生面前考考威特。威特父亲起初怕由此引起威特的骄傲自满,颇为踌躇,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不过和往常一样,威特父亲也提出了一个条件,即由于威特还是个孩子,关于考试一事事先不要让他知道,同时还要提前跟学生们打招呼,千万不要对他说一些表扬和赞美的话。兰特福克应允后,就正式去邀请威特的父亲参观自己的学校和学生,并希望提出批评和建议。到了学校,兰特福克把他们带进教室,让他们坐到后面。那堂课正好是希腊语课,教科书是《波鲁塔克》,学生都感到挠头。兰特福克就请威特作答,以让同学们见识见识,威特很轻松地就把学生们不明白的地方全解答了。不仅如此,对其他问题也是对答如流。
  尔后,兰特福克又把以拉丁语写成的《凯撒大帝》一书交给他,并提出问题。威特又全部毫不迟疑地做了回答。接着兰特福克又拿出了一本用意大利文写的书让他读,他也读得很流利。他父亲还用意大利语插话提了几个问题,威特也都一一做了回答。兰特福克还想考考他的法语,由于教室里没有合适的书,只得用法语和他对话。威特就像用本国语讲话一样,也非常流畅地回答了各种问题。后来兰特福克又向他问了有关希腊的历史和地理等问题,尽管提的问题很多,又是各个方面的,但威特全部一一给予了回答。最后又考了数学,圆满的答案使学生和老师都为之惊讶。这时威特才7岁零10个月。
  几天后,《汉堡通讯》上有一篇文章详细报道了事情的全过程。报道的开头是:“几天前,在本地教育史上发生了一起惊人事件。”各地的报纸马上转载了这一报道。于是威特的名字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德国。来拜访威特的人更多了,他被各方面的学者和教育家们测试,都说耳闻不如一见,没有不佩服的。他们中许多都是当代一流的学者。
  德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尊重学者。德国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威特名扬天下之后,莱比锡大学的某个教授和本市的某个有势力人物打算让威特进莱比锡大学学习。他们说服威特的父亲让本市托马斯中学校长劳斯特博士对威特进行一次考核。开始时,威特父亲怕他们乱出考题予以了拒绝。在他们的再三相劝下,最后他只得同意了。当然劳斯特博士并不是威特父亲所想像的那种人,他是一个深明事理的和蔼可亲的学者。他没有让威特察觉到是在考试,而是在交谈中完成了考核。考试过后,劳斯特博士就给他写下了入学证明书。内容是:
  今天根据我的要求,对9岁的少年卡尔?威特进行了测验。考希腊语时从《伊利亚特》中选了几段;考拉丁语时从《艾丽缔斯》中选了几段;考意大利语时从伽利略的著作中选了几段;考法语时在某一本书中选了几面。都是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但是威特却答得很好。他不仅语言学知识丰富,而且理解力很强,具有各方面的渊博学识。这个令人赞佩的少年,听说是其父威特博士教育的结果。我认为这一教育方法值得学者们重视。总之,这个少年完全具备上大学的条件。为了学术的进步,让他上大学深造是非常必要的。
  劳斯特博士的证明书送到莱比锡大学后,校方同意他于次年1月18内容如下:
  洛赫村的牧师威特博士的儿子卡尔?威特,刚刚9岁就具备了十八九岁的青年们所不及的智力和学识。这是他父亲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由此可知,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的能力发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能熟练地翻译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语的诗词和文章。他最近被很多学者考过,没有一个不为他的学识而惊叹,他还在国王面前接受过考试。他具备十分丰富的人类有史以来在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所积累的知识。这些都是他父亲教育的结果,所以说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也是不亚于其儿子的学识,令人惊叹。
  威特父亲为了得到国王的辞职许可,带着威特去了卡塞尔。当时的国王不是普鲁士国王,而是维斯特法利亚国王杰罗姆拿破仑一世的弟弟。威特父子到达卡塞尔后,碰巧国王外出旅行。他们第二天早上去拜访拉日斯特大臣,拉日斯特大臣也考了考威特,同样感到吃惊。
  他共考了威特3个小时,确认威特是个名不虚传的杰出人才。他觉得把威特送到国外去太可惜了,因为莱比锡当时是属于萨克森的。他问了许多有关威特父亲的教育方法,最后决定不让他们父子去莱比锡而留在国内。
  第一部分 卡尔?威特:全能教育法
  神奇的天才 (二)
  第二天,拉日斯特设晚宴招待威特父子和政府的大臣们。宴会上也考了威特,大臣们都感到非常满意。经过协商,他们决定请国王承担莱比锡市民们所承担的义务,让他们留在国内上哈雷大学或者格廷根大学而不去莱比锡。
  威特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是轻松愉快的。一般说来,一个10岁左右的少年和一些20岁左右的青年一起学习,一定是相当紧张的,但实际上威特的学习并不紧张。他可以尽情地游玩和参加运动,并常常去采集动植物标本。他会画画、能弹琴、也会跳舞。除了上课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古典语和近代语的研究。
  第二年夏天,即第二学期期末,国王杰罗姆驾临格廷根大学视察。国王参观了校内的各个地方,最后到了植物园。由于威特这个学期听植物学讲义,所以同其他学生们一道都在植物园。国王的随从中有前面提到的拉日斯特大臣,他一眼就认出了威特并向国王做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