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2-03 04:20
  卡耐基很惊讶地发现,名单上竟有他所认识的一个人。于是打电话给他,询问他的看法,然后卡耐基立刻打电报把抵达的日期通知那家营区。
  其他人想向卡耐基强迫推销,但另外一个人却让卡耐基把自己推销出去。自然就获得了成功。
  在二十五个世纪之前,中国的哲人老子说了一段话,本书的读者今天可能还用得上:“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所以,如果你想影响他人接受你的思想方式,请记住这条规则:
  “让他人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
  有一次,查尔斯·史考伯手下的一名工厂经理来向他讨教,因为他的员工一直无法完成他们份内的工作。
  “象你这样能干的人,”史考伯问,“怎么会无法使工厂员工发挥工作效率?”
  “我不知道,”那人回答,“我向那些人说尽好话,我在后面推他们一把,我又发誓又诅咒的,我也曾威胁要把他们开除,但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还是无法达到预定的生产效率。”
  当时日班已经结束,夜班正要开始。
  “给我一根粉笔,”史考伯说。然后,他转身面对最靠近他的一名工人,问道:“你们这一班今天制造了几部暖气机?”
  “六部。”
  史考伯不说一句话,在地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然后走开。
  夜班工人进来时,他们看到了那个“6”字,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大老板今天到这儿来了,”那位日班工人说,“他问人们制造了几部暖气机,我们说六部。他就把它写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史考伯又来到工厂。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写上一个更大的“7”。
  日班工人早上来上班时,当然看到了那个很大的“7”字。
  原来夜班工人认为他们比日班工人强,他们当然要向夜班工人挑战。他们加紧工作,那晚他们下班之后,留下一个颇具威胁性的大“10”字。情况显然逐渐好转。
  不久之后,这家产量一直落后的工厂,终于比其他的工厂生产得更多。
  原因何在?
  让史考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明。“要使工作能圆满完成,”史考伯说,“就必须激起竞争。我指的并非是赚钱的卑鄙手段,而是激起超越他人的欲望。”
  超越他人的欲望!挑战!是振奋人们精神的一项绝对可靠的方法。
  如果没有人向他挑战,提奥多·罗斯福可能就不会成为美国总统。当时,这位义勇骑兵队一分子刚从古巴回来,并被推选出来竞选纽约州州长。结果,反对党发现他不再是该州的合法居民;罗斯福被吓坏了,想退出。但这时,托马斯·科力尔·普列特提出挑战。他突然转身面对罗斯福,大声叫起来:“圣璜山的这位英雄,难道只是一名懦夫?”
  于是罗斯福留下来接受挑战——其余的全是历史了。这项挑战不仅改变了他一生;对于美国历史也有真正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所畏惧,但是勇敢的人把他们的畏惧放在一边而勇往直前,结果有时会通往死亡,但最终总是通向胜利。”
  这是古代希腊帝王的言论。什么东西还比克服困难的机会所能提供的更具挑战性?
  查尔斯·史考伯深知挑战的效力,普列特和艾尔·史密斯也懂得这一点。
  艾尔·史密斯在担任纽约州州长的时候,就应用过这个方法。辛辛监狱,魔鬼岛西方最恶名昭彰的一座监狱,一名管理人空缺了。那座监狱丑闻满天飞——丑闻以及一些恶毒的谣言。史密斯需要一个强人来管理。但是,找谁呢?他派人把新汉普顿的刘易士·路易斯请来。
  当刘易士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愉快地说:“你去主持辛辛监狱,如何?他们那儿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
  刘易士·路易斯非常为难,他深知辛辛的危险。这是一个政治性的职位,是政治奇想中的攻击目标。典狱长来了又走——其中有一个只干了三个星期。他必须考虑他的前途,这是否值得冒险?
  史密斯看到他犹豫不决,于是往椅背一靠,露出笑容。他说,“我不责备你吓成这样子。这不是个容易应付的地方,它需要一个人物到那边坐镇。”
  史密斯提出了挑战,刘易士很喜欢去担任一个需要大人物坐镇的职位。
  于是他去了,并且坚持下去,成了当代最著名的典狱长。
  他曾在电台里广播;他的监狱生活的故事也被改编成十几部电影。而他的罪犯“人性化”,在监狱改革上带来了奇迹式的改变。
  哈维·怀尔史东,伟大的火石轮胎及橡胶公司的创始人。
  他说:“我发现,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员工的。我认为,是工作本身的竞争……”
  伟大的行为科学家之一佛瑞德瑞克·侯兹柏也同意这种说法。他深入研究了好几千名从工厂作业员到高级经理的工作态度。他所发现的激励工作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工作上具有刺激性?钞票?良好的工作环境?福利?都不是。激励人们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工作本身。如果工作令人兴奋和有趣,负责工作的人就会渴望去做,而且努力把工作做好。
  这就是每个成功的人所喜爱的:竞争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证明他自己的价值、超越、获胜的机会。渴望超越别人,渴望有一种重要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想使人们——有精神、有勇气的人——接受你的想法,请向他们:“提出挑战。”
  下面的分析或许对你理解合作与竞争有些帮助。
  为什么人生自立要合群?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道理。首先,从客观方面说,人生的实存状态,就是以群体的方式实现的,绝对孤立的个体不可能实现人生。因为,人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不可能完全由个人的活动来取得和满足,个人的体力、智力有限,而且必须在群体的活动和交往中得到发展。不仅如此,个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危机,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的力量得到解决,必须得到他人或集体的协助、支持才能解决。所以,人必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才能生存。人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这是人生的实存状。
  其次,从主观方面说,人之为人是能够意识到群体的关系和联系的,因此应当在理智和情感上,自觉地、主动地去适应和促成必要的、有益的群体关系。所谓“合群”,正是强调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群体关系的基础上,自觉地、主动地去维护或促进群体的正常关系,使人生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
  客观方面所揭示的是人生的“实存”,主观方面所要求的就是“应该”。这就是说,人生不仅是群体的,而且应该是自觉去过群体生活的,应该能够合群、善于合群。人只有能合群、善于合群,才能积极维护和促进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才能使个体更好的自立。这就是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发展的道理。
  自立与合群,是人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普遍发展的条件下,要使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就必须把自立与合群结合起来,在竞争与协作中,全面发展自立与合群的能力。
  人生的自立与合群,蕴含着积极的竞争与协作。竞争与协作,都是人生进取与事业成功的机制。
  积极的竞争,也可以称作良性的竞争,是人类生长、完善和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不过在专制的、强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这种竞争机制得不到正常地、良性地施展,常常酿成嫉妒、诡计,甚至撕杀;而在比较自由、民主的制度和环境中,竞争能够得到正常的、良性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发生作用。其实,竞争在最早普遍施展的英国,也是与竞赛作同义理解的,而且作这种理解的就是讲出“人对人是狼”的霍布斯。在他看来,竞争者为取得成功,“奋力自强以图与对方相匹敌或超过对方,就谓之竞赛”。但这种竞赛如果加进自私的目的和自私的手段,就会变为互相敌对和损人利己的争斗。由此,他提出保证个人生存权利的契约论和自然法,以约束个人的为所欲为。这就要求有为达到利己目的的履行契约的协作。
  十九世纪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汤普逊,曾经从功利主义观点上对历史上的竞争作过比较分析。他首先肯定谋求利益的动机,对劳动者来说是一时也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要充分发挥这种动力的作用,就要使劳动者有条件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就是要使劳动者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因努力劳动而得到奖励。如果用强迫劳动和专制统治的办法压抑劳动者,那么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道德上,都将是对社会的危害和损失。因此,他肯定个人竞争制度比起强制制度与非自愿制度来,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但是,鉴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的利己主义支配,使竞争成为贪得无厌、损人利己、损公益私的手段,因此他试图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竞争的优越性,又能避免竞争所带来的流弊的制度。按照他的理想,实行这种竞争加合作的制度,就能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他的思想具有永久的魅力。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积极的、良性的竞争是应当肯定的。所谓竞争,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过他人,成为先进者。这种竞争就是自立、自强、改为天下先。在正当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的竞争,能使每个人的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从而大大提高人生的效率,实现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