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2-03 04:20
  日后可能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我的名字,可是一定记得我的婚姻状况。
  那么,难道名妻没有带给我任何的方便吗?其实不然,让我再举两个例子供您参考。
  名妻的读者,大多是正在大专就读,或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担任某基层工作的青年们。记得有一次计划全家出游,名妻打电话到某饭店订房。订房小姐说那一天正值假期,房间都已订出去了。但是仍可以留下姓名,列入候补。当名妻一报上姓名,对方说:‘您随时来吧,一定有房间留给您。’真是痛快极了。”
  ③要活用自己的籍贯。
  北洋政府时期前后有七个总统及执政首脑,他们中有六个是行伍出身,唯有徐世昌是无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凯,投其所好,因缘际会,扶摇直上,最终跻身总统宝座。
  徐世昌,清咸丰五年九月(1856年10月)生于河南开封,城内的双龙巷是他出生地和少年时代活动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个籍贯;据徐氏家谱考证,徐世昌的远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勤县,这是他的第二个籍贯;乾隆年间,徐家又从北京大兴移居天津。徐认为大兴是他的第三个籍贯,天津是他的第四个籍贯。
  别人也许会觉得有这么多籍贯是个麻烦,而徐世昌却利用这多处籍贯大作文章:他跟袁世凯论河南同乡,跟冯国璋、曹辊论直隶同乡、与钱能训、孙宝琦论浙江同乡。涉足社会,处处得到同乡的帮助。
  综上所述,借光的办法很多,光的来头也千奇百怪。我们应当多用心挖掘。有些人、物、事、情,乍看起来与你八杆子打不着,可只要动足脑筋,便会有文章可做。
  第12计 圆场计
  ——如何打破人际关系中的“僵局”
  做人受欢迎其实就是深谙人际交往中的方圆之术。在需要“圆”的时候圆通一些,便能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取得顺畅生活的通行证。这种做人的技术就是善于四场,它的功能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
  从主动的角度说,是别人出乖露丑了主动打打圆场,为人数场;他人陷入窘境,主动解围,去给他找个台阶让他下得了台。
  从被动的方面讲,自己造成失误时,要善于扑救,自圆其说;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权达变,打破冷场坚冰;与人很有可能产生不快时,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让对方少丢些面子,保持体面,从而把事情摆平,甚至变坏事为好事。
  为人处世欲功德圆满,有一个良好的人缘资源,少了圆场术的技术支持,很可能会是个“豆腐渣工程”,是只能说说而不能达到的幻觉,顶多像肥皂泡一样“一圆即灭”。
  1.世上没有经劝的架
  没有矛盾与纠纷,人际交往中就没什么场可图,少了尴尬和僵局,也无需讲什么调解和说和。反之,只要有这些事,就免不了劳驾和事佬们来显显身手。事实上,只要圆场有术,世上没有劝不开的架,没有解不开的死疙瘩。
  不曾在众人面前与找茬儿吵架的人发生过纠纷,就不会了解下面的事实:吵得难分难解的双方(包括挑衅的一方),无不希望趁早收摊。但是,由于那些起哄的围观者在旁边注视,想收都收不了。于是,双方的话越来越尖锐,口气也越来越硬,甚至演变为扭打的场面。当争吵的双方拳打脚踢,而围观者还在做壁上观,无动于衷的话,那就真让人感到有些“悲哀”。
  这不是在车上或是马路上的打架,在场的全是同一个工作场所的同事呀,这时候,打架的双方都会想:“这些人的本性全都显露出来了。
  由此可见,如果你能出面解围,他们在心里对你的感激,肯定像涛涛江水绵绵不绝,而你的“人情水果”落得一地自不必说,当你需要人来为你解围时,也会有人甘心为你费这个口舌,你也能免受些皮肉之苦。
  可劝这种动口又动手的架,得有经验。
  打架经验不够的人,实在无法分辨劝架的好时机,因此,迟迟不敢挺身而去劝架。例如,没看准时机就向前劝架,说:“喂,喂,你们两个早该停手了!”
  其中的一个可能凶巴巴地说:“什么你们两个?找碴儿的是他呀!”
  另一个则可能逮住话尾巴,挑剔地说;“什么早该停手?早该是什么意思?”
  要是只对其中的一个说:“喂,别打了!”
  这又容易被误认为偏袒了另一个,而没被劝停的那一个,也可能认为自已被当成大坏人。
  那么,劝架的好时机是什么呢?
  ①如果双方都原地坐着,当其中的一个突然提高嗓音站起来时;
  ③如果双方都原地站着,其中的一个突然向前迈出一步,预告即将动武之时。
  这种时候,立刻上前,制止预告动武的人,就不算是偏袒了任何一方。问题就在于,没有打架经验的人,很难有这种辨别力。于是,双方就交锋了,在扭打已经开始时,上前劝架,挨揍的可能性相当大。正因为这样,围观的人一般才不敢轻易上前劝架。
  如果无法在动武之前拉开双方,劝架的要领,必须以下列的方式行之。
  劝架的人要有挨揍的觉悟,然后,硬把身子挤进两人之间。同时,尽量盛气凌人的吼叫一声:“停手!”这样就可以把“池鱼之殃”减到最小、最低的程度。
  记住:别为了完全避免“池鱼之殃”而等到打架告一段落时才上前劝架,那样做就未免太残忍了。
  胜利者固然可以另当别论,至少也要替败北者着想,忍一下皮肉之痛,及时做个正在节骨眼上出来和解的人,为败北者扮演救护神的角色,那才功德无量。
  既然同在一块儿谋事,看到别人吵架、打架,即使能管的也不管,坐山观虎斗,好似看西洋镜似的,也就太没有人的良知了。更何况,你去劝架、调解,让吵架、打架的双方心里也能有一丝温暖:并不是人人都不闻不问、冷酷无情。
  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如果去劝拿刀动枪的架,那么你十有八九会“挂花”。做为圆滑之人,如果忍不住要圆这个场,那就去打“川”找人帮忙。
  2.巧舌头解开死疙瘩
  大多的纠纷并非动武那么刺激,一般都是文戏。诸如家庭纠纷,亲戚朋友之间的纠纷,同事之间的纠纷,邻居之间的纠纷,陌生人之间的纠纷。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解决,无疑就会影响相互关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掌握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语言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打圆场很多情况下是凭口齿实施的。
  ①动真情,圆中有方,劝中带威。
  陈某与某电影明星发生矛盾,被拒之门外。陈某恨不得砸门以解心头之愤。一位老警察对陈某说:“好兄弟,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们知道你是她的丈夫,所以这也是你的家。但是如果你在这里闹出什么不愉快,就会让别人有借口了,还有一点,收容所春节放假了,一旦闹出了不愉快,我们还得叫来别的警察,你说哪一个没有家?哪一个不想过一个团圆年呢?你好好想一想。”
  老警察的语言看似朴素,然而却充满了对陈某的理解之情,“这也是你的家”这短短的一句话,既表达了对陈某深深的同情,也包含着对某明星的不得体行为的指责。同时老警察的话也充满了对他的同事的关心,即陈某如果闹出不愉快的事情就有可能使他的战友过不好春节。不难看出,老警察的语言中还饱含着“不要做违法的事情”之意。正是老警察这融情于理的语言引起了陈某的思索,使陈某放弃了冲动行为,从而平息了这场可能触犯法律的纠纷。
  ②消误会,有事好商量。
  有些纠纷是因为误会而造成的,因而只要说明线由,就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广州市同和镇几位管计生工作的干部去~家民营药店检查计划生育工作。药店老板大吵大闹,引来了数百围观的群众。这时,镇党委书记赶到了药店。他对药店老板说:“咱们有事好商量,吵闹解决不了问题。检查计划生育工作,这是市里的规定,你把情况说说清楚,配合我们开展工作。如果你有困难,只要不违反政策,我们可以帮助你解决。”药店老板听了,觉得自己误解了镇里干部的来意,顿时消了气,并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表示配合工作,接受检查。矛盾也就这样解决了。
  ③妙致歉,达成和解。
  有些矛盾或者纠纷的双方都有调解的愿望,但一时找不到台阶。调解者可以巧妙地代一方向另一方致歉,从而引起另一方的感动而又主动地向对方致歉。这样就可有效地促成双方和解。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他的著作中说过一件这样的事,他的母亲与邻居卢婶及卢婶的儿子大小因用地问题发生了纠纷,他了解情况后,首先批评了母亲,指出卢婶及大小在窗前接出一间房子的事情可以理解,因为他家人多,没地方居住。然后梁到卢婶家替母亲说了些致歉和好的语言。卢叔、卢婶听了梁晓声的话,一人拉住他的一只手十分动情地说:“不能责怪你的母亲,不能责怪你的母亲。”大小则向梁母承认自己吵架不对,是不尊重梁母的表现。就这样两家互谅互恕,和好如初。
  ④找平衡,各打三十大板
  有些纠纷由于原因复杂,或者由来已久,因而调解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辩证地阐明事理,使双方产生认同感,达成共识,从而解决纠纷。广州市同和镇某村与驻军发生土地权属纠纷,几年都未解决。他们请来了镇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解决土地纠纷问题,我们要秉着十六字原则,即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互谅互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