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2-03 04:19
  筷子的外形十分独特,也有一定的使用方法。但在今日的社会,真正懂得如何拿筷子的人已逐渐减少。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已转用较为方便的刀和叉。进餐时,只可以在桌子上把筷子弄齐。夹菜给客人时,在礼仪和卫生上,都得用较粗的一端来夹菜。筷子若掉在地上,是一件没礼貌的事,而且不能用来指人,或者放在口里含着。
  饭碗委婉曲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餐具:饭碗。你或许会对它很熟悉,但拿饭碗的正确方式,熟悉吗?拿饭碗时,用左手的四个手指支撑着碗的底部,拇指则放在碗端。吃饭时,饭碗则要保持和下巴一样的高度。
  总结
  以上的细节虽然琐碎,但却是值得我们发扬的。曾几何时,我们似乎失落了这些礼仪。或许,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新加坡的华人至少也该保留并发扬这方面的饮食艺术。
  中餐礼仪与艺术
  各个种族都有自己吃的特色。比如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的小岛,就有用手进餐的巫族与印度同胞,用刀叉的洋人及用筷子的华族。而华族在吃的方面,就可追溯到千百年前,这的确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无论是简单的小吃或丰富的名菜,都同样讲究,这一切就是所谓的“礼仪”。其实,假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称为是一种吃的文化艺术。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台湾、甚至中国大陆的许多华人,都已不甚注重饮食礼仪。更令人惋惜的是有些华族家庭比较注重西方的礼仪,却把自己传统的礼仪给淡忘了。
  或许,有些华人认为只要吃得饱就可以了,何苦要讲究饮食礼仪来自找麻烦呢?理由其实很简单。
  首先,身为华人,我们最基本的责任就是必须对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了如指掌,并保留、发扬它。我们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意义深邃,而饮食礼仪体现了其精粹与实质。假如不注意它,总有一天会失传的,这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一部份。那岂止是令人惋惜啊!再说,想到一个华人不会用筷子,真是令我们感到惭愧!
  华族饮食礼仪与其他种族的礼仪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的礼仪,有许多是其他种族的礼仪所没有的,比如:晚辈吃饭前先向长辈打个招呼。这正是敬老尊贤美德的体现。因此,华族饮食礼仪不仅注重吃的方法,也很注重华人的价值观。这特点是值得我们华人骄傲的。
  由此可见,华族饮食礼仪是值得发扬光大。如果能注重华族饮食礼仪,不单能使自己对华族有归属感,而且也会使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思想。俗语说“饮水思源”,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的根从哪里来的,就应该追溯到那里去。民族的文化,是象征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民族的文化,是维系千秋万代后嗣的关键所在。为什么我们要发扬我们华族饮食礼仪,原因在此。
  劝人饮酒的方式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壮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主人这时还会唱起敬酒歌:“锡壶装酒白连连,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时,都是敬双杯。主人不论客人多少,只拿出两只酒杯,在场的主人轮番给客人敬双杯。
  中餐宴席上礼仪
  中餐宴席进餐伊始,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水孟,其中飘着拧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
  用餐时要注意文明礼貌。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你要是一再客气,没准人家会反感:“说过不吃了,你非逼我干什么?”依此类推,参加外宾举行的宴会,也不要指望主人会反复给你让菜。你要是等别人给自己布菜,那就只好俄肚子。
  客人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莱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把汤泼翻。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人聊天。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直向别人。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
  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如何安排客人就座
  当晚餐准备就绪,在没有助手的时候,第一道菜(如果不是热菜)应当提前摆在桌上,这样女主人就可以和客人一起入座。如果人不多,女主人可以高声宣布开始用餐,人比较多的时候,可以让来宾相互通告入座。
  安排客人入座是很有学问的,男主人应引着最尊贵的女士走进餐厅,并让她坐在他的右侧。特别尊贵的客人,也可以是最年长的女士,或久未造访的朋友。次重要的女客人应该被安排在男主人的左侧。女主人通常坐在桌尾,重要的男客人应该坐在她的左侧。必须注意的是男女客人要均匀地安排,并且尽量让夫妇分开坐。
  当人太多的时候,女主人很难说得清客人们的座位,这时候可以使用座位卡。(图中箭头说明了男士为女士服务的搭配。)如果没有座位卡,女主人应当上前去告诉客人他们的座位。女士们找到座位后会马上坐下来,但女主人应最后入座。男士应当为他右侧的女士拉椅子,然后等到女主人入座后再坐下来。最尊贵的男客人在进客厅的时候会挽着女主人,但入座时应当为他右边的女士拉椅子,而女主人则由她左边的男士来为之效劳。
  左撇子的客人,应安排在角落上,这样,当他和旁边的人一起举筷的时候,不会碰到对方的手臂。
  现代中餐礼仪之“排座次”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