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2-03 04:19
  小姑娘小心翼翼地说:“我一看伯伯就是好人,看你的年龄,与我爸差不多,可我爸就比你苦多了,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时,他热得中暑……”说着说着,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阿拉”的脸涨得通红,短暂的沉默后,低低地说了一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开门走了。面对强壮的“阿拉”,何不让自己显得更弱小,来激发他的同情心呢?聪明的小姑娘正是这样做的。一句“伯伯”,一下子拉开了两人年龄距离,让“阿拉”不由得想起自己那同样处于花季的儿女。同情的种子开始在他心头萌发了。接着小姑娘又不失时机地给他戴上一顶“好人”的帽子,诱导他的心理向“好人”标准看齐。用“我爸”和“阿拉”对比,进一步强化了“阿拉”的同情心理。
  三、善意威胁,以刚制刚
  很多人都知道用威胁的方法可以增强说服力,而且还不时地加以运用。这是用善意的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感,从而达到说服目的的技巧。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当大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时,却被告知当晚因工作失误,原来订好的套房(有单独浴室)中竟没有热水。为了此事,领队约见了旅馆经理。
  领队:对不起,这么晚还把您从家里请来。但大家满身是汗,不洗洗澡怎么行呢?何况我们预定时说好供应热水的呀!这事只有请您来解决了。经理:这事我也没有办法。锅炉工回家去了,他忘了放水,我已叫他们开了集体浴室,你们可以去洗。领队:是的,我们大家可以到集体浴室去洗澡,不过话要讲清,套房一人50元一晚是有单独浴室的。现在到集体浴室洗澡,那就等于降低到统铺水平,我们只能照统铺标准,一人降到15元付费了。
  经理:那不行,那不行的!
  领队:那只有供应套房浴室热水。
  经理:我没有办法。
  领队:您有办法!
  经理:你说有什么办法?
  领队:您有两个办法:一是把失职的锅炉工召回来;二是您可以给每个房间拎两桶热水。当然我会配合您劝大家耐心等待。这次交涉的结果是经理派人找回了锅炉工,40分钟后每间套房的浴室都有了热水。威胁能够增强说服力,但是,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态度要友善。第二,讲清后果,说明道理。第三,威胁程度不能过分,否则反会弄巧成拙。
  四、消除防范,以情感化
  一般来说,在你和要说服的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使说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如何消除防范心理呢?从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给帮助等等。
  有个“的姐”(出租车女司机)把一男青年送到指定地点时,对方掏出尖刀逼她把钱都交出来,她装作害怕样交给歹徒300元钱说:“今天就挣这么点儿,要嫌少就把零钱也给你吧。”说完又拿出20元找零用的钱。见“的姐”如此爽快,歹徒有些发愣。“的姐”趁机说:“你家在哪儿住?我送你回家吧。这么晚了,家人该等着急了。”见“的姐”是个女子又不反抗,歹徒便把刀收了起来,让“的姐”把他送到火车站去。见气氛缓和,“的姐”不失时机地启发歹徒:“我家里原来也非常困难,咱又没啥技术,后来就跟人家学开车,干起这一行来。虽然挣钱不算多,可日子过得也不错。何况自食其力,穷点儿谁还能笑话我呢!”见歹徒沉默不语,“的姐”继续说:“唉,男子汉四肢健全,干点儿啥都差不了,走上这条路一辈子就毁了。”火车站到了,见歹徒要下车,“的姐”又说:“我的钱就算帮助你的,用它干点正事,以后别再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了。”一直不说话的歹徒听罢突然哭了,把300多元钱往“的姐”手里一塞说:“大姐,我以后饿死也不干这事了。”说完,低着头走了。在这个事例中,“的姐”典型地运用了消除防范心理的技巧,最终达到了说服的目的。
  五、投其所好,以心换心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惟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某精密机械工厂生产某项新产品,将其部分部件委托小工厂制造,当该小厂将零件的半成品呈示总厂时,不料全不合该厂要求。由于迫在眉捷,总厂负责人只得令其尽快重新制造,但小厂负责人认为他是完全按总厂的规格制造的,不想再重新制造,双方僵持了许久。总厂厂长见了这种局面,在问明原委后,便对小厂负责人说:“我想这件事完全是由于公司方面设计不周所致,而且还令你吃了亏,实在抱歉。今天幸好是由于你们帮忙,才让我们发现竟然有这样的缺点。只是事到如今,事情总是要完成的,你们不妨将它制造得更完美一点,这样对你我双方都是有好处的。”那位小厂负责人听完,欣然应允。
  六、寻求一致,以短补长
  习惯于顽固拒绝他人说服的人,经常都处于“不”的心理组织状态之中,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僵硬的表情和姿势。对付这种人,如果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绝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寻找与对方一致的地方,先让对方赞同你远离主题的意见,从而使之对你的话感兴趣,而后再想法将你的主意引入话题,而最终求得对方的同意。有一个小伙子固执地爱上了一个商人的女儿,但姑娘始终拒绝正眼看他,因为他是个古怪可笑的驼子。
  这天,小伙子找到姑娘,鼓足勇气问:“你相信姻缘天注定吗?”姑娘眼睛盯着天花板答了一句:“相信。”然后反问他,“你相信吗?”他回答:“我听说,每个男孩出生之前,上帝便会告诉他,将来要娶的是哪一个女孩。我出生的时候,未来的新娘便已经配给我了。上帝还告诉我,我的新娘是个驼子。我当时向上帝恳求:‘上帝啊,一个驼背的妇女将是个悲剧,求你把驼背赐给我,再将美貌留给我的新娘。’”当时姑娘看着小伙子的眼睛,并被内心深处的某些记忆搅乱了。她把手伸向他,之后成了他最挚爱的妻子。
  应付无聊话题的绝招
  △“这种东西你怎么吃得下去?”
  对方问这句话,通常是你嘴里正吃着东西的时候,你可以把东西慢慢嚼完,咽下去了,然后回答他的话。
  a.“很容易,你看,就是这样吃。”(同时你再吃一口示范)
  b.严肃地说:“我想到非洲有那么多人在挨饿,我就有胃口了。”
  c.告诉他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原因:“因为可以治感冒呀!”
  △“我没有打扰你吧?”
  a.“我不知道,你说说看你在干什么,我才好决定。”“抱歉,我没注意。”
  b.你被他烦得受不了,可以说得重些:“以前都不问,怎么今天问起来了?”
  c.“还没有。”你答了之后,继续和另一个人讲话,不论他走开或是质问你,都已经是你获胜了。
  △“听说你离婚了?”
  这种人对别人的私事太过关心了。如果是你好友,应该早已知道你的实际情形。既然他是“听说”,可见,你并不曾告诉过他,当然,也没想让人知道这件事的意思。
  a.跟着他说:“我也听说了。”
  b.反问他:“真的?什么时候?”他一定答不出话来。
  c.当它是件公事,一本正经说:“哦,你要去问我的法律顾问,这些事他最清楚。”
  △“你先生为什么没同你一起来?”
  在社交场合中,听到不相干的人,或是特别爱管闲事的人问起这句话,你都会觉得懒得回答。对方也许不是恶意的,视他的态度、语气,可做如下不同的答复。
  a.懒得理会:“他没有告诉我。”
  b.或调皮一些:“家里堆满了钞票,总得有个人看管哪。”“逢周末、周日,他是不敢出门的。”
  c.带一点锋芒:“他觉得到这种场合来无聊,决定省点力气。”
  △“你的脸色很难看,怎么了?”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并不会太顾虑到你的感受,关怀的成分也就不多了。我们无论有没有心事,总不爱听不相干的人说“脸色难看”之类的话。
  a.当这是个开玩笑解闷的机会,瞎编些你头疼、腰疼、腿疼一类的话给他听。
  b.以沉重的语气说:“×××逝世了。”用一个已逝大人物的名字就可以了。
  c.反问他:“你说,怎-么-了?”
  d.故作好心告诉他实话:“我有个毛病:每年的这一天总是这样的。”
  e.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说:“人太无聊了,脸色自然就不好看了。”
  △“你有没有考虑过后果?”
  不论后果如何,需不需要考虑,这都是你自己的事,偏偏世上就有这种爱为别人操心的人,要不要接受他的“好意”,主动权都在于你。
  a.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的,原来就是后果!真亏你提醒。”
  b.严肃地说:“你脑瓜子转得快,你帮我考虑好了。”
  c.故作正经地说:“真主会替我考虑的。”
  d.有按部就班的必要:“还没有,那是下一个题目。”“没意思。”
  △“你上班比我们俩的事还重要吗?”
  这种话的无理取闹成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