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2-03 04:19
  事实上,平常几乎没交谈过的人,对自己抱持某种成见的情形似乎极多。
  所谓"遭人误解",当然系指别人对自己抱持着负面印象。倘若对方抱持正面印象,即使这是错误的印象,也不会称做误解。
  比方说尽管事实上为人诚实,却被误解为"好像会说谎"时,当事人会感到懊恼,但被认为"好像为人诚实"时,没有一位骗子会不悦。
  然而,即使遭人抱以负面印象,也不必因此感到懊恼。倘若是未曾谋面的人误解自己时,在反作用下,一旦双方实际碰面后,印象必定获得扭转。比方说,在会见神情可怕的人之前,"大概是个不好应付的人吧!"虽然内心会产生误解,然而一旦亲自会面后,原来抱持恶劣成见的部分,反而会认为对方是和蔼可亲的。
  在尚未碰面之前,遭受怎样的误解都无所谓。因为从未谋面的人不会加害自己。
  而且,在公司内部经常可以听见流言蜚语,如果不厌其烦逐一更正误解时,自己可能会先得到精神官能症。不如确信误解必将转化为正面印象,抱持着愉快面对误解的心情,反而有助于人际关系扩展。
  虽然你也可能感觉到只见过一面的人似乎对你抱持误解,但这种情形大多数只是自我认定。所以,你必须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便是丢弃这种念头。此外,由于无意的行为或言语措辞,自认对方"大概对我产生误解"时,下回碰面时绝对不可以回避对方。如果回避对方,即等于承认对方的误解。如能大大方方地和对方照面接触,对方也必定会立即明白自己的印象纯属误解。而且,还有可能反过来产生好感。
  你必须认清的是,只见过一两面的对象,总有可能伴随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声称"受人误解"的人们,可能希望自己立即获得别人理解,然而只见过一面交谈过一次而已,即使对方如此说道:"我完全理解你的为人",肯定会认为对方未免言之过早。"这么简单就遭人看穿也令人不安啊!"恐怕谁都会产生这种念头。
  即使就这项观点而言,愉快面对误解仍是较理想的。因为误解的情形愈严重,随着交往的进展,对方的印象也会大幅逆转为正面印象。
  人际关系名言录
  如果被误解,怪你自己,别怪听众。你才是传达信息的人。
  ——罗杰·艾尔斯
  拥有自己的指导者
  在人际关系中,有所谓指导者、协助者、竞争者三个角色。如果这三种人际关系可以区分为自己所属的部门内。部门外、以及公司外三个地方,则属最理想。虽然协助者或竞争者在部门外或公司外容易产生,然而提到指导者,目光未放在公司外的情形甚多。从指导者的字面上,大多数的人通常只联想到自己的直属上司。
  在企业的结构里,上司无法任由自己选择。因此一旦配属到令人无法尊敬的上司时,通常会产生放弃念头。然而,如果你认为直属上司无能,不妨将目光指向外界。令人尊重的指导者,只要环视部门外或公司外一定可以发现。
  由于上班族必定在公司狭小的视界中活动,因此如果在公司内无法发现这种学习对象时,可能会立即产生辞去工作的念头。由于含混地眺望着周遭世界,觉得待在公司里无重大凭据,很容易感觉到"外在世界更有趣"。然而纵使辞去工作转换公司,相同的情形仍将重复出现。
  所谓指导者,换句话说,系指"有一天,我要拥有和他同样成就"的学习对象。如果缺乏这种具体的对象,无论是上班族或一般人的立场,均无法获得成功。如果能观察自己眼前活生生的学习对象,不断吸收对方长处,必定可以逐渐确定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且,如果能将那位学习对象于14岁时实现的成就,激励自己在35岁时实现,并且订立具体的行动计划,很快地,你便可以超越自己的指导者。
  在公司外寻找指导者的情况,指导者即使是不会谋面的人物也没关系。你也无需要求对方承认你为弟子。从你自认"我要将他当作指导者"的时刻起,你即已成为对方弟子。然后,你只需观察那位指导者,努力将指导者说的话一句不漏地听进脑里即可。倘若对方是名人,你可以将他撰写的书全部读过。即使不会见过面,单凭此点即可成立弟子关系。
  不过,和身旁指导者不同的是,你无法向未曾谋面的指导者直接讨教。因此面临新的问题时,可以自行思考说"如果换作指导者,他会采取什么步骤呢?"利用这种方式重复摸索实验,必然可以累聚成自己的经验。
  人际关系名言录
  要朝球盘移动的方向去,不是朝球盘的位置。
  ——曲棍球选手
  人际关系并非愈宽广愈理想
  建立人际关系--乍听这个说法,大多数的人们都会产生"扩展人际关系"的想法。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勿宁说,人际关系狭窄也无所谓。倘若仅是藉由互寄贺年卡或交换名片而成立的人际关系,你应该抱持宁可舍弃的态度,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人际关系。
  没有朋友也无所谓的心境,反过来可以建立牢实的人际关系。反之,"我人面极广",抱持这种想法的人,反而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腐朽。
  从自认人面极广那时起,此人即已踏上人生的下坡道。因为一个人倘若自认已经拥有宽广人际关系时,必然会停止努力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抱持这种误解的人,在大众传播界尤其常见。这是因为在大众传播界工作的人们,通常自认比一般人拥有更多邂逅他人的机会。这其实是严重错误的观念。即使邂逅机会较多,也不过是高出1%左右而已。
  即使在就业考试的面试中,"我人面很广",以此答称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然而,被问及在具体上认识哪些人时,几乎无人可以答复出来。他们所谓的"拥有很多熟人",其实形同"在我所念的的大学里有许多学生"的说法。这是因为他们会在无意中,将自己身旁存在的大批同学称之为"人际关系"。然而这根本称不上人际关系。
  无论认识多少位同年龄的学生,也只不过是相同类型的人们大量聚拢在一起罢了。这种情形就人际关系而言几乎毫无意义。比起相同类型的100人聚集而成的人际关系,即使只有5位成员但全属不同类型人物的人际关系,反而更具人际关系素质深度。
  上班族通常所指的人际关系,几乎也只是同性质人们大量的聚集而已。或许有人认为只要公司或行业不同,类型自然有所差异,然而所谓上班族,无论如何地仔细分类,仍然可以视作单一类型的人们。
  人际关系真正充实,人数会递减
  人际关系的充实度和实际的人数会形成反比。
  通常人们会认为只要交往人数增加,人际关系必定获得充实,然而事实恰巧相反。所谓人际关系,其实是愈充实数量愈少。
  当然,在最初阶段必定会出现愈来愈多的时期。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能否意识性的增加人数。在这段时期增加的人数,会从名片或贺年卡的张数表现出来。
  但是,真正的人际关系无法以名片或贺年卡的张数计算。所以,尽管此一时期人数不断增加,却并非人际关系的充实期。充其量,它只能算作通往充实期的准备阶段而已。
  当名片的张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你就必须将它们划分出仍然活络和已呈断讯的人际关系。换言之,你将进入整体人际关系由量转换为质的时期。如此一来,仍然活络名片的张数将实际减少。因此,只因为名片张数增加即高兴不已,根本无法建立人际关系。不过,名片不断增加的时期有其绝对的必要性。倘若不历经此一时期,必定无法抵达充实期。这就像身体的成长停止后,人类的精神层面才会开始成长。
  因此,在整理名片之际,你不必因为仍然活络的名片张数减少而担忧。相反地,这是人际关系整体获得充实的证据。唯有不断反复经历名片增加期与减少期,人际关系才能持续成长。
  比方说,当你截至目前为止的工作告一段落,另行展开新工作时,名片的张数也必定会随之增加,这种情形在更换职业时尤其常见。
  当那份新工作开始上轨道正常运转时,人际关系又会逐渐减少。途中如因工作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时,名片又将再度增加。
  这种重复动作,在人际关系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
  如果只陶醉于名片张数不断增加的时期,你和每一个人之间的关系性必定会愈变愈薄弱。因为比起和熟人碰面的机会,你更热衷追求结识新人的机会。因此,在这种时期内想让人际关系获得充实是极端困难的。
  但是,如果你未能先获取一定数量的名片,必定无法判断应和哪位对手展开深厚的交往。反过来说,一旦判断产生时,人际关系的数量必定会相形减少。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数量减少,质必增。唯有如此,你和每一个人才能缔结出深厚的交情。
  扩大人面以求关键人物
  上班族在一生中无论如何积极地扩展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认识的所有人进行长期交往。为了和一个人保持密切的交往,务必筛选自己所结识的人们。
  倘若不如此,只会不断增加毫无意义的名片库藏量而已。即使好不容易认识了可以发挥作用的人,如果不加筛选,一定会被埋没在名片堆里。
  比方说,只要参加宴会或研习会,收到的名片可能相当可观。然而,你不妨认为在这堆名片中,可以成为人际关系关键人物的只有一个人而已。出席任何性质的聚会时,你应该抱持着只要能碰见一位这样的对象便是收获的念头。
  即使是电影或小说,也没有人会认为自己看过的每部作品都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