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作者:伍律    更新:2021-12-03 03:02
  蛇岛上的蝮蛇在树枝上能长时间静止不动。
  试验的结果表明,蛇岛中介蝮食后的增重率(排粪后增重/摄人食物重),最高可达72.7%,最低的亦有6.4%,平均为33.4%,世界上恐怕没有一种动物对食物的利用率能达到像蝮蛇这样的高度,至少在脊椎动物里是如此。但它的分解代谢却很低,尤其是在冬季,在10℃室温下,完全处于饥饿状态,其体重却很少减轻,饿了132天,体重减少率(减少的体重/原体重)仅为2.3%~12.0%,平均减少5.0%。蝮蛇所以能忍耐长期的饥饿,是和这种代谢方式分不开的。蝮蛇的耐饿能力跟饮水与否有密切关系。在供水条件下,蛇岛中介蝮可耐饿80~392天,平均活148.4天,体重平均减少24.7%;不供水,只能生活34~107天,平均活78.2天,体重平均减少33.6%;刚生出的小蝮蛇,只供水,不给食物,亦能生活很久,最长的活346天,平均活274天,体重平均减少24.3%。
  蝮蛇的繁殖习性
  蛇岛中介蝮的性比为100(○十):98。在岛上,5、8、9、10月都看到过蝮蛇交配,上下午都有。其中一例在10月6日10时30分发现,在海拔约150米处的叶底珠的树枝上。当时多云,气温为16.6℃,开始时,雄蛇伏于雌蛇体背,其尾部绕过树枝与雌蛇尾部缠绕,雌蛇静止不动,不久,即进行交配,雄蛇稍向前移,同时频频点头,当雄蛇头部与雌蛇头部接近时,雌蛇微微抬头,并点头,到10时48分,雄蛇尾部下垂,交接处分开,此时两蛇仍静止不动,经人惊扰后,雄蛇才开始爬开,而雌蛇迟迟不动。
  杭州短尾蝮在饲养条件下,曾见到在4、5及9月交配。怀卵数(肉眼可见的)为5~30枚。一次交配的精子可以贮用3年,第一年产仔7条,第二年4条,第三年为14条。
  蛇岛中介蝮的怀卵数为5~46枚,其数量随着蛇的全长增加,但全长超过800毫米的,怀卵数明显减少。卵巢的平均长度亦随全长增加,全长超过750毫米的,则有所减少。至于睾丸及半阴茎,全长为651毫米的雄蝮中,已经达到完全发育的程度。
  蝮蛇为卵胎生。中介蝮6~9月份都能产仔,每窝2~7条,平均4.3条,死胎占19.1%。初生仔蛇全长为219~341毫米,平均为300毫米,291~330毫米的占总数的75.9%;其体重为6.0~18.0克,平均为13.2克,10~16克的占总数83.3%。
  母蝮产前几天常常不吃不动,性较凶猛。产仔开始时,泄殖肛孔前面逐渐膨大,尾部翘起,蛇体收缩蠕动,泄殖肛孔张开,有的则排出大量粘液,当包在透明膜中的仔蛇产出约40毫米时,仔蛇卷在膜内,清晰可见,到产出60毫米时,膜破,仔蛇突然弹伸而出,头部扬起,慢慢摇动,作向外挣扎状,同时,母蝮继续收缩,仔蛇即迅速产出。有时到产出后膜才破裂。仔蛇没有卵齿,在肛鳞前15~16或16~17腹鳞之间有"脐带",仔蛇爬行时,带被擦落,此时可见有脐缝,但很快就消失,不久即进行第一次蜕皮,蜕皮后,仔蛇的全长可增加10毫米左右。产仔绝大多数在一天内产完,在29条母蝮中,一窝产6仔的,其产程为8小时30分,只有一条母蝮先产2仔,过了3天又产出4仔。绝大多数均在白天产出。母蝮产仔后,体重显著减轻,一是由于仔蛇脱离母体,二是仔蛇从母体带出一些液体,三是产仔时的能量消耗,后两者所失体重占产前体重的5.1%~44.8%,平均为17.9%。
  浙江短尾蝮产仔期为8~9月份,产仔数为2~12条。每窝仔蛇在5条以内的,5~6小时产完,5条以上的需要36小时才产完。初生仔蛇全长为140~170毫米,比中介蝮的仔蛇小得多。
  蝮蛇生长的速度决定于它活动季节的长短与食物的丰富程度。一般来说,仔蛇经过两年左右即可达到性成熟期。
  蝮蛇的定向行为
  蛇岛中介蝮具有定向活动能力。把它抛人海中,能对着岛的方向游过来,屡试不爽。辽宁蛇岛考察队还发现蝮蛇有返回原栖息地的能力。带有标志的蝮蛇头一天下树后,第二天能回到原来栖息的树枝上,等候捕鸟。曾见数例蝮蛇因受惊而他去,不久又返回原处。有趣的是黄榆树上的一条蝮蛇,于1973年9月29日下午4时许下树,第二天6时45分自树基开始上树,爬爬停停,前后上下经过9个树枝,历时53分钟,最后到达原树枝,在原位置原姿态栖息。到10月6日,时隔6天,仍在原处栖息。奇怪的是到1974年6月,隔了8个多月,又在原树枝上发现了这条蛇。可见其定向能力之强。
  蝮蛇的蛇毒及其毒性
  中介蝮毒腺的重量及毒牙的长度是随着全长而增加的,但全长超过800毫米的,则有所减少。其毒腺重为50~310毫克,平均163毫克,雌雄无差别。毒牙长为4.5~10.0毫米,雌的平均为7.3毫米,雄的稍长。
  短尾蝮的毒牙长为3.5~65毫米,平均为5.1毫米,远较中介蝮的为短,这是由于它的体型较小而短的缘故。
  中介蝮(全长600毫米)咬物一次的排毒量为82.4毫克,短尾蝮(全长645毫米)为50.8毫克。排毒量不仅因亚种而不同,亦和蛇体大小有关,例如短尾蝮,全长为300~399毫米的,平均每次排毒干重为6.24毫克,400~499毫米的,为17.45毫克,500毫米以上的为31.98毫克。并且排毒量也因蛇体的生理状态及环境不同而有差异。饱食的毒蛇,排毒量很少。大约有20%的毒蛇咬伤不出现临床症状,与此有关。
  对被咬伤的动物来说,变温动物的抗毒力常较恒温动物为强。对于人来说,个体也有差异,对蛇毒敏感的人,毒性反应也较大。对毒蛇本身来说,毒液的主要作用是捕食和消化食物,其次才是防御天敌。所以Porges(1953)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来看,认为蛇毒的生物学意义主要是它的消化功能。蝮蛇也不例外。这不难理解,因为毒腺是从唾液腺进化而来的。被蝮蛇咬死的动物,尸体容易腐烂,与毒液中的消化酶、特别是和蛋白质水解酶有关。
  蝮蛇虽有抗同种蛇毒的能力,但毒量大时,也会出现中毒症状,互咬或自咬也会中毒,以至于死亡。奇怪的是被咬的蝮蛇有大量喝水的现象。在其他毒蛇中,亦有互咬或自咬中毒致死的例子。
  贵州爬行动物研究史略
  ——(本文原载《贵州科学》,1983年,第2期。)
  贵州之有爬行动物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之《普安州志》,记有蛇数种,归之于鳞类。其次为嘉靖十五年(1536)的《思南府志》,仅有鳖一种,归入介属,与蟹、蚌并列。稍后,在《贵州通志》(1555)中则有龟、蛇、蜥蜴的名称,归于虫属。康熙三十七年(1698),田雯撰《黔书》两卷,指出贵州有脆蛇,不仅有正确描述,并且还说明它的药用价值:脆蛇"长尺许,围如钱,背黑腹白,暗鳞斑斑,可翫也,生黔地,伏草泽间,出入往来有度,捕之者置竹筒于其径,则人其中,急持之方可完,少缓则自碎,故名脆,暴之使干,已风去厉"。此脆蛇即今之脆蛇蜥。乾隆六年(1741),张广泗及靖道漠纂《贵州通志》46卷,在其风土志中已记载有金钱龟(铜仁产,即乌龟)、鳖、山脆(兴义产,"甲白有斑点,不产于水而产于山,食之滋补",疑系长陆龟,迄今虽未获得此种标本,但邻省广西、云南有之,兴义地区靠近云贵,很可能会有)、反鼻蛇(即今之蝮蛇)、脆蛇、王锦蛇、菜花蛇(即今之黑眉锦蛇)、团蛇(1948年任可澄及杨恩元撰《贵州通志》,谓此蛇"出仁怀山谷中,形类牛粪,伤人立死",可能为五步蛇)、乌梢蛇、水蛇(即今之水赤链游蛇)、青竹标(即今之翠青蛇)及蚺蛇(即今之蟒蛇)。道光二十一年(184),郑珍纂《遵义府志》,说是境内有文龟、鼋、鳖、石龟(此龟"产桐梓水银、夜郎诸溪,剖石而出,形与龟绝肖,不知其为何物")、黄连蛇(《桐梓县志》说它"色黄,惟食黄连叶",不知是什么蛇)、蟒蛇、棒蛇(即今之钝尾两头蛇)及铧口尖(即今之尖尾两头蛇),并对两头蛇的形态习性作了生动的描述:"长者二尺,若竹棒,两头如一,不知其首尾,行则一头触地,一头翻起,互翻互触而行,最速一种名铧口尖,长似常蛇,惟两头俱尖,亦不知其首尾"。道光二十五年(1845)唐本洪纂《黎平府志》,谓"黎平南泉山相传有巨蟒"。5年后,肖绾及邹汉勋在其所纂《贵阳府志》中把蜥蜴类区分为蛇医(又名蛇师、蛇舅母,见《本草纲目》)、龙子(即今之石龙子)、蜥蜴及蝘蜒(189年陈瑜所纂《黎平府志》中说:"在草日蜥蜴,在壁曰蝘蜒",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同治十三年(187)周范撰《毕节县志稿》,指出县境内有壁虎。光绪二年(1867),陈昌言纂《水城厅采访册》,除记有鳖、壁虎及蛇外,首次记载了虺。梁陶弘景及东晋郭噗说虺与蝮是两种不同的蛇,而苏恭的《唐本草》则认为虺、蝮为同一物,但据《虫荟》(清方旭撰)所描述:"虺大者长八九尺,扁头大眼,色如土,见人则昂头逐之,性极毒",当是眼镜蛇或眼镜王蛇,和唐以前的所谓虺,显然不是同一种蛇,这两种蛇在兴义、册亨、望漠及罗甸一带现在仍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