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作者:李亚平    更新:2021-11-25 16:45
  于是,金兵真的在墨迹未干的情况下,撕毁和议,再一次大举南下,一个多月时间,就将上述广大地区全部重新夺走。并准备乘此余威,一举灭掉南宋政权。
  这一次,金兵彻底打错算盘了。此次南侵,他们在顺昌、颍昌、郾城和距离开封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镇,遭遇了一连串重创。其主力部队中的精锐拐子马与铁浮图也被打得七零八落。金兵统帅兀术不得不退守开封,甚至命令将燕地,即今天北京地区的辎重珍宝北运,作好了放弃该地以南地区的准备。据说,就在兀术准备北撤之际,有一个青年书生用一句话点醒了他,这句话是:“自古未闻有权臣在内,大将能立功于外者。”这句后来成为历史名言的话,使他豁然开朗,决意坚守汴京开封。同时,写信给秦桧,威胁说:“你们天天请求和谈,,而岳飞却要图谋河北,还杀了我的女婿,此仇是一定要报的。你们必须杀掉岳飞,然后和议才能成功。”意思是,指责南宋朝廷言行不一,没有议和诚意。要想证明诚意,就要杀掉岳飞(41)。
  此时,太行山脉与河南河北地区的抗金武装,据说有四十多万人,打着岳家军的旗号,乘势而起。其中,许多都接受岳飞的节制,配合打击金兵。从而,出现了自宋金开战以来,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最佳时机。岳飞相当激奋,对手下将领说出了同样成为历史名言的一句话:“这一次,我们要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黄龙府!”黄龙府治下在今日的吉林农安,并不是金国首都。这样讲实际上是一种习惯说法,将其比喻成金国都城而已。然后,岳飞秣马厉兵,准备直捣开封,横扫燕云,恢复两河之地为汉家江山。
  就在这种情势下,发生了历史上特别有名的一天之内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故事。
  金牌,不是金的,是一面一尺长的朱漆木牌,上面写着“御前文字,不得入铺”的金字,用马匹接力传递,不许进入递铺稍事停留,日行五百里,是宋代最高一级的官方机要邮政快递方式。凡是皇帝下发的急件,均以此递送。臣僚送往朝廷的急件,则用“急递”,最高为日行四百里。
  岳飞一日之内收到十二面金牌,内容完全一样:“岳飞孤军深入,不可久留。速撤军返京述职。”
  据说,岳飞的反应是,长叹一声:“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而后,泪如雨下。
  撤军命令发布后,许多当地百姓拦在马前哭诉:“官军说要收复中原,把金人打出去。我们支援大军粮草,金人知道得清清楚楚。你们一撤,我们怎么办呐?”岳飞是河南汤阴县人。在家乡父老面前,其尴尬难受可以想见。据说,当时岳飞无法解释,只是让大家看那十二面金牌。史书记载说,一时间,哭声遍野,岳飞挥泪而去。有记载说,在此次撤兵中,收复的失地旋即全部丧失,而且由于金兵的追杀,岳家军损失相当严重。回军后,另有记载说,岳飞又一次递上辞呈,然后离开部队,回庐山守孝。
  此时,距离宋高宗赵构诛杀岳飞,还有一年多一点时间。
  公元1141年,即绍兴十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刚过,就传来金兵在兀术率领下,又一次南侵的紧急军报。
  这次战役,成为这一阶段宋金两国关系史中的又一个转折点。
  双方交火之后,先是宋军取得柘皋大捷,地点在安徽巢县西北;紧接着,金兵在淮西之战中,又大败宋军;随后,金兵撤军。这也是岳飞所参与的最后一次抗金战争。
  通过这次战役,金国强硬主战派领袖兀术和南宋皇帝赵构,都意识到了双方战略态势的逆转。兀术意识到这一点后,采取的措施是,一边虚声恫吓,一边放出允许和谈的信息;赵构意识到这一点后,对和谈第一次有了比较切实的把握,于是,大胆裁抑武将,加紧了恢复以文制武传统的步伐。
  当年四月,朝廷以庆祝柘皋大捷的名义,将各地领兵将领特别是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紧急召回京城。在盛大的庆功宴会上,宰相秦桧突然代表皇帝发布诏书,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三人均不得返回部队。皇帝煌煌天语,相当亲切与堂皇,让人听起来心里很舒服:以往,朕只是把一路宣抚的职权托付给你们,权力还是小了些;如今,我要将国家军机中枢本兵之重大职权托付给诸位。你们同心协力,不分彼此,集全军之力谁能抵御?扫除兀术之流何足道哉(42)?意思是,这样重用他们之后,扫荡金国就根本不在话下了。
  由三位领兵大将同时入主枢密院,在宋朝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当时的秘书少监是秦桧的养子秦熺。宋代制度,秘书少监是秘书省的负责人,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等。当时国家政令与各项政治措施的记录,就是由这位秘书少监执笔的。在职期间,这位宰相的养子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南宋初年国史实录中不利于养父秦宰相的内容,或者毁弃,或者改易,胆子相当大。于是,这一时期的南宋官方史料,便大多出自此公的手笔。使后代研究此段历史的人们,倍感痛苦。但是当时,他对此次解除三大将兵权的记载倒是显得特别坦率:“主上圣明,察见兵柄之分,无所统一,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有识之士方惧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这就明白说出了皇帝的心里话:金人平不平尚在其次,将“叵测”的意外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首要的。说到底,对这几员大将不放心、不信任才是真的(43)。
  当时,在形容帝王受到臣下威胁的时候,有一句很形象的话,叫做“太阿倒持”,意思是本来应该握在皇帝手中针对臣子的宝剑,现在反过来握到了臣下手里。“积岁倒持之患”,可见皇帝赵构感到来自领兵武将的威胁,已经不是三天两天,至少已经有好几年了。
  随后,朝廷宣布撤销三大将的宣抚司,解散了他们的统帅部,规定:“遇出师临时取旨”;将调兵权收归朝廷,将管理权分散到了偏裨诸将手中,而统帅一级的将领则临时由皇帝派出。从而,大体上实现了宋朝历史上的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实际上,这是一次军事体制的重大改组。强行剥夺三大将兵权的同时,先后压缩各路大军编制,将行营护军的番号改为御前诸军,并且将各路大军拆散肢解,化整为零。由过去的四路驻屯大军,改编为十路驻屯大军;加上南宋初年以来,三衙统兵制度已经在事实上宣告废除,三衙首长成为殿前司三支兵马的统兵官,此次这些部队有增无减,使三衙军成为与御前诸军平衡制约、内外相制的力量。
  这种设计的潜台词相当明确,差不多等于公开宣布:帝国将要全面采取收敛的战略防守态势,将要全面恢复以文制武、守内虚外的帝国传统。也就是说,帝国军事战略的重点在于防止内部的叵测之事,对外则以称臣、纳币为条件,换取和平;军事力量只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或者顶多形成一种平衡与威慑就足矣。从绍兴十一年开始,这种思路成为南宋政权的基本国策,再也没有得到改变。于是,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便与当年的燕云十六州恢复一样,成了一句口号、一个帝国的梦想,一个历时一百五十年,直到帝国覆灭都没能实现的夙愿。
  至此,张开已经几年的那张大网终于落下,将大大小小的领兵将领们一网打尽。此后的命运,就看各位自己的造化了。
  第六章岳飞必须死
  在三大将中,韩世忠爵位最高,资格最老,应该说也最孚众望。赵构登基之际,韩世忠就曾经带领部队拥立;平息护卫亲军兵变,他又有勤王大功;黄天荡一战,他率领八千兵马,险些把十数万金国大军困死在芦苇荡之中。在此之前,宋军被金兵打得一败涂地,常常是望风而逃。这是两国开战以来的第一场恶战与硬仗。当时,他那位出身妓女、却真正不让须眉的夫人梁红玉,冒着锋镝,亲自擂战鼓激励将士杀敌。最后,虽然在两个小汉奸的帮助下,素不习水的金兵转败为胜,但韩世忠夫妇的英雄气概却相当令人敬仰。就连金国将士也特别佩服他。
  韩世忠派杀手刺杀金国和谈使节,曾经惊出赵构与秦相公一身冷汗。后来,在战与和的问题上,由于韩世忠坚决主战,赵构屡屡斥责他没有文化,不识大体。韩世忠出身贫寒,确实没有文化,而且特别瞧不起读书人,经常轻蔑地称之为“子曰”。赵构知道后,问他是否确有其事?韩世忠回答说: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改了。赵构很高兴,以为他知道尊重读书人了。不料,韩世忠接着补充说:如今我叫他们“萌儿”,大概是当时嘲笑人的一个说法,或者类似于今天的“傻冒儿”一类。结果,赵构大笑而止。
  战国末年,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发生过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征伐楚国时,秦王嬴政嫌威望素著的老将军王翦保守,派李信统兵出征。王翦便称病回家了。不久,李信大败。秦王嬴政亲自跑到王翦家,请求王翦挂帅复出。王翦临出发时,狮子大开口,向嬴政要求赏赐众多的上等田宅,嬴政很不以为然,说是只要打赢了,还愁不能富贵吗?王翦却说出一番惊人的话来:“趁着大王还用得着我,我得为子孙早做打算。”秦王嬴政大笑。后来,在行军的路上,王翦一连派出五拨信使,不为公事,就是一再请求封赏田园。嬴政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有人嫌王翦丢人,讽劝他别这么掉价儿。结果,王翦说出了一番更加惊人的话:“秦王猜忌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