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中篡改的历史(八)
作者:hcxy2000    更新:2021-11-25 16:20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主席为首的**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第三十八集《山穷水尽》
  “1944,民国33年,中日战争已经跨进第七个年头。这个时候对双方而言,都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困境。”
  “虽然日军完成了[一号作战]的任务,打通了中国南北铁路纵贯线,但所付出的代价则是相当沉重的。在中国这一方面,所能做的,也只是在这条战线上,竭力去迟滞敌人的攻势,而无力进行有效的反击。”
  仗打了七年,国军的游击战姑且认为也打了七年,可是日军的脖子却伸得更长。国府穷七年之力,付出150个师的代价,却仍然没有学会游击战法,日军似乎不认为再将脖子伸向南宁,会被游击战之刃割伤。日军通过如此长的补给线,供给前线作战部队之需,也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奇迹吧。似乎七年的游击战法,只教给了国军的幽灵部队。
  “因为当时中国的精锐部队与美援战略物资都被史迪威[锁]在缅甸。这些只是眼可见的战况,事实上中国的潜在危机,却远比看得见的局势来的严重。”
  “战争对经济社会的杀伤力是难以想象的,他对一个强盛富裕的国家已然如此,对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就更难言喻了。......对一个寅食卯粮的国家而言,我们拿什么去开发经济来养战?不幸的是,这一年其实还只是此一恶性循环的开始而已。后来情形越来越遭,政府被迫饮鸩止渴,只好以印钞票以济燃眉之急,终至酿成不可收拾的恶性通货膨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从民国26年到33年,这7年间,货币发行量与物价上涨的情形。民国26年,法币总发行额为16亿元。27年增加了一倍,物价上涨*%。28年发行额为3.5倍,物价未见大幅波动。29年发行额增为5倍,物价却上扬了12倍。30年法币总发行额为开战之始的10倍,物价却上涨了27倍。31年发行额为21倍,物价高扬了70倍。32年发行额为47倍,物价飞涨到200倍。显然印钞票的速度一直跟不上物价上涨的脚步。到了民国33年,印钞机印出180倍的钞票来,但物价却狂飙到了2100倍。这种家谁当得下去?”
  “形成战时经济金融状况恶化的原因太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来自战争、来自敌人。......在土地一片的沦失,交通网路一段段被切的困境中,外援显然便成为我们的希望所寄。”
  “抗战期间我们的盟友美国,确实前前后后给了我们8亿多美元的[资助]。但这笔钱是怎么来的?怎么花的?怎么还的呢?”“黎东方说:美国给英国的租借法案物资29个Billion,等于290亿,给苏联的是9个Billion,90亿,给中华民国不到10亿,8亿6千万。这有一点不同呢,给英国的物资给苏联的物资,美国人负责任把东西送过来,至于怎么样来用这些物资,英国人自己当家,苏联人自己当家。给中国的物资,不交给中华民国政府,更不交给蒋介石,交给美国派来的那个史迪威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