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中篡改的历史(六)
作者:hcxy2000    更新:2021-11-25 16:20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篡改的历史[转帖来自铁血论坛]
  Hcxy2000关于转贴前的话:
  很遗憾,因为小说的原因,在书评里已经有了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贡献的争论。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在抗战的人群里,只有中国人,只有华夏儿女,没有政党之分!
  要抗战,必然需要自身的壮大,以*主席为首的**人抓住了机遇,也就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
  请时刻记住,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人!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铁血论坛上看到的。里面绝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些观点,可以全面回答目前为国民党鸣冤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由,请准备再发关于这个争论内容的读者注意,如果你的观点已经在这个帖子里被反驳了,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删除你的书评。
  再次说一遍,我是赞同的是这篇文章里面的绝大部分观点,而不是全部观点。
  本文来自铁血论坛,感谢转贴者安倚天
  第二十九集《历史的血迹》
  “中国幅员广阔,山系绵亘交错,这些地理因素,形成了天然的国防屏障。也为游击部队提供了生存与落脚的基地。在抗战八年期间,出没在山区的这股武装力量,牵制了日军120万正规部队,使之动弹不得。这是日本军阀侵华之初始料未及的事。然而,**同样运用了这些条件,在八年间成长茁壮,最后终于扳倒了国民政府。这也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应该是抗战时期敌后游击战的最大赢家!我们承认,无论国民党也好,**也好,是凡游击战士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代价与其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单靠打游击,企图去赢取整个战争,则属不可能。因为游击战的属性本来是消极的骚扰、消耗与牵制。所以,两国交战,最后胜利仍然决定于主战场硬碰硬的阵地决战。这个道理应该是十分显现的。几十年来,**不断宣传,对日抗战是八路军打游击赢来的。刻意模糊了国民政府在每一个主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事实!更断章取义,声指民国24、5年间,蒋中正的[不能打]为[不肯打]、[不抗日]。这显然也是不公平的。事隔60多年,多少往事都已过去,许多变化也已成定局。今天的**已经壮大到有足够的实力去面对历史。亦当有足够的勇气,把事实还给事实,让真象长白千秋。否则,我们将永远惭疚与不安。”
  说得很好!现在大陆的人也都知道了国军在抗日战争中为国英勇杀鬼子的事迹,也知道国军所打的几乎全部的战役,有相当多的书籍、电影出版发行。可是本片呢?有足够的勇气,把事实还给事实,让真象长白千秋吗?有中肯地评价**抗战功绩的地方吗?
  “在华北,日军控制的点线,多属城市和主要交通干道。对于这些地方,他们多以重兵镇守,加上外围的汪伪部队把风,老实说,可游之击是不是蛮有限的。但是对于同在边区山区打游击的国民政府部队,就不一样了。因为蚕食[自己人]要比打日本容易得多。所以,在敌后,国共之间的冲突不断,因而抵消了不少对日作战的功能。”
  在华北,日军控制的点线,多属城市和主要交通干道。那么,广大的农村呢?是谁控制着?
  当**军队进入沦陷区时,在这个地区已经出现了众多的武装力量。不算投敌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坚决抗日的,其中有原东北军的余部(吕正操部、万毅部等)、有国府任命的(杨秀峰部)、也有当地**组织的武装;第二类,其目的是保家守土的,如*大队。这类武装既不相信国民党,也不倾向**,可算中间力量;第三类,原土豪军阀的余部(如石友三部),这类武装全部靠向国民党,其目的是鱼肉百姓,打鬼子不力,抢地盘倒很上劲。国民党不抗日的印象就是他们造成的。
  随着敌后抗战形势的日益艰难,这三类武装也发生了变化。第一类武装全部选择投向**,接受八路军的统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