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作者:李良    更新:2021-11-25 13:38
  林若诚点头,但目前国家实行财政紧缩政策,不可能给临河投资。但不等他说什么,白向伟早把话题转开了,说:“我不知道你怎么样,我的肚子是有点饿了,要不,我请你吃小吃去?临河的小吃,我可是每来必吃的。”
  林若诚忙笑着说:“只要你这个书记不觉得委屈,我这个小地主还是当得起的。”
  几个人没有到热闹的地方去,而是在远处的零星摊前坐了下来。姚子平不愧是老办公室主任,马上进入了职务状态,摆好凳子让白向伟坐下后,很在行地报出黄焖鱼、卤羊蹄、牛肉夹热烧饼、炒红薯泥等七八样临河小吃的精品:“你这儿没有,就到前面的摊儿上去买。记住,卫生必须搞好,否则,等后悔可就迟了。”
  实际上交代是多余的,小老板是个非常机灵的小伙子,看着三辆锃亮的轿车一排停在那儿,早就猜出几个客人身份的不一般了。姚子平仍然不放心的样子,亲自把洗净的杯子,又用开水烫了好几遍,跑到车上取出专门备的茶叶,给白向伟沏上。看着姚子平的背影,林若诚突然心里一咯噔,全明白了,他和白向伟从吴思贤家一块告辞出来的时候,好像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进了旁边的门洞,现在猛然想起,那人就是姚子平。姚子平的大女儿嫁的是学院丁教授的儿子,到那里去很可能是走亲家。再想到一声不吭又跑回市界去接白向伟的事,这个姚大主任,不但玩得花,也够阴的了。
  林若诚伸手从姚子平手里接过茶叶,说:“白书记是领导,我可是一个老百姓,怎么敢劳大主任的驾?”
  姚子平毫不在意地说:“办公室主任在外面是个正县级领导,在市委就是白书记的大公务员,你今天晚上是白书记的客人,为你服务,份儿内,份儿内。”
  林若诚笑着说:“我这是沾白书记的光,也享受一次市领导的待遇喽。”
  说话功夫,小老板把点的东西摆了上来,白向伟拿起一个烤得焦黄的芝麻烧饼,咬了一口,也不说话,看着两人斗嘴。
  姚子平也笑着说:“说这话,不怕亏了良心,以前,我还少给你服务了?”
  林若诚说:“是吗?以前,白书记可没来。”
  姚子平说:“白书记没来,可刘市长在,谁不知道北方大学的两个人物,全在临河:一个是当时最有权的刘沉同志,一个是最趁钱的林大老板。”
  林若诚知道,这个姚子平是睚眦必报的,这不,阴阴地就捅了一刀。姚子平显然也想点到为止,都朝深处去捉摸,就不像玩笑了,要是因此坏了白向伟的兴致,整个一晚上就等于白熬。
  “白书记,喝不喝点酒,车上放得有五粮液?”
  白向伟就像什么都没听到一样,大口吃着,依旧笑着,见姚子平问,这才开口道:“我晚上喝酒,容易兴奋,休息不好。要不,你和林总喝吧。”
  姚子平在这之前,专门私下到省计委办公室主任家里拜访过,知道白向伟对白酒一向敬而远之,特别是晚上喝酒,就更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了,若不然,姚子平又哪里会等到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摸透领导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就想服务好,门都没有。他常给下属说的一句话是:“你以为侍候人容易?!”
  姚子平马上道:“那就少喝点啤酒。”
  白向伟点头,问:“姚主任,以前你搞接待,是不是都这样整?”
  姚子平说:“哪里,省里领导下来都是在大饭店,要吃小吃,也是在这里买了去。”
  白向伟淡淡一笑,说:“中间多转一道手,还没有咱们直接来这里吃热乎。”
  姚子平忙点头道:“那是那是。”
  白向伟的思维是跳跃式的,目光朝远处投了投,收回来问林若诚:“这条路是不是直通时代大道?”
  林若诚点头,说:“按照市里的规划,在小狼山打隧道,从这里,直通到高速公路上。”
  “隧道需要多长?”
  “全部加起来有二十多公里,开创了北方公路之最。”
  白向伟沉吟了一下,突然说:“这样一来,小吃没有了。”
  林若诚迟疑着,说:“可以离路进店。其实,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来,又望而却步,就是担心路边不卫生。”
  一个领导一个思路,没谁愿意吃别人的剩馍。姚子平揣摩白向伟心里反对上马时代大道,想另起炉灶,开创自己的时代。主意拿定,他马上反驳林若诚,说:“小吃街可是临河的文化景观,进店倒是卫生讲究了,可也没那个味儿了。”
  林若诚虽然对姚子平的“贴”劲儿厌恶至极,但又不能不承认,许多“文化”就是让这样给“搬”死的。
  三人似乎都在想些什么,这时,一辆白色现代从远处开过来,到跟前时减慢了速度,然后,又突然加速开走了。
  姚子平肯定地说:“这是何燕开的车。”
  白向伟问:“哪个何燕?”
  姚子平说:“原来市电视台临河聚焦的主持人,有名的美女,现在是环保局局长,正县级喽。”
  第6节:享受的是这份感觉(1)
  2享受的是这份感觉
  临河庄园坐落在市郊东边的小狼山下,北边紧挨着临河,里面古树假山,小桥流水,飞檐曲栏,一座座别墅式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其中,尽除了城市的喧哗和浮躁气息,抬头远眺,又能瞧见耸入云端时尚风流的临河标志性建筑———临河饭店,现代和古典的相依与对比,更平添出别样的感觉和名贵。
  庄园在临河著名,在于它的三号楼。这是一座两层高的建筑,无论在哪个房间,都能阳光明媚,推开窗户,都能观山揽月,望水赏花。而它的著名,又不全在景,这里虽然风景宜人,但并非独一无二,而是国家重要领导人,来临河视察曾下榻于此。所以,谈起临河庄园的住,谈起这里的名小吃糊涂面,老百姓就会善意加得意地开你的玩笑:“去临河庄园,×××在那里住过,糊涂面连着哧溜哧溜吃两碗,再要时,被保健医生给拦住了,要不然,三碗打不住!”三号楼最著名的房间是西头的那座总统套房。国家领导人来,整座楼甚至整座宾馆,当然是要清空的,虽然位高权重,但也毕竟只能夜眠八尺。所以,具体下来,闪光的光源也就是这间总统套房了。谁想来这里沾沾贵人气,掏钱是吝啬不得的。但现在,这套房却被唐西平给包了。唐西平虽然是私营企业家协会的副主席,却是市人大常委,从这一点上看,比仅是人大代表的林若诚,又高着那么一个台阶。所以,林若诚和唐西平究竟谁的实力更雄厚,让人犯嘀咕就不算什么纳闷的事了。
  唐西平的儿子唐小西要到加拿大去留学,他干脆在那里买了房子,把妻子张茜也一块给移民了过去,剩一个人,懒得回他的别墅去住,就在这里包了房子。再说,住这套房子,虽说贵点,但等于是在黄金时段做广告,甚至比黄金时段还黄金时段,细处一算,还是很划得来的事。没这份精明和算计,也做不了成功企业家。
  此时,唐西平立在窗前,凝望着紧挨庄园的那一大片空地,整个算下来,差不多近千亩,是他信心百倍筹划中的临河苑小区。里面有两个村落,因为项目的实施,需进行整体搬迁,市拆迁办也全力配合,可仍有几十户钉子样“挺”在那里,使得他非常窝火。他的目光并没有在那里过多的停留,而是继续朝前推去。紧挨着计划中的临河苑,是瑞雪公司新征的地。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生产规模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前来拉货的车辆,常常在公司门前排起长队,或者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林若诚捞到大钱了,于是在紧挨着远方日化厂厂区的东边,一下子买了三百亩地,准备再上两条德国最先进的生产线。听说,年前已经和德国风铃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这样一来,远方就像包饺子一样给包在中间了,也有人猜测林若诚早拨好了算盘,远方被兼并是迟早的事。远方曾是声名显赫的国有企业,拥有职工近8000人,生产的远方牌香皂、洗衣粉曾畅销全国。也就在几年前,公司在银行的存款还高达上亿元,担心市场波动,储存的原料足够用整整两年。原厂长陈国庆是个直拗脾气,莫名被免了职,市商贸局局长熊灿走马上任,一年一个大台阶,不过不是朝上,而是朝下,存储的原料用完,存款花光,倒欠银行七千万,总共四条生产线,有三条停产。原因当然是要找的,他找的是林若诚。说是林若诚带走了技术,挖走了人才,一步一步把远方给挤垮的。远方日化厂是死是活,唐西平是不会放在心上的,也不是他操心的事,他关心的是自己的临河苑———这可是临河市有史以来房地产界的最大手笔。从市区出来,临河成“C”字形向南绕了一个大弯,沿着鼓起的大肚,不但多了十多公里的距离,还要穿过五六个鸡牛猪羊横行的村庄,坏人的心情不说,关键是车速提不起来,驾私家车进城,最快也要在路上耽搁差不多三十分钟。因此不少业内人笑他手笔大则大矣,选中的却是一块死地。想到这儿,唐西平嘴角挂出了冷笑。在中国做生意,发财的捷径不是走市场,而是走政策,信息的最大金矿也在这座山上。果然,就好像赶着要给他送钱似的,他这边刚把现在看来几乎是白送的土地转让手续办完,那边市政府就紧锣密鼓地筹划着修路和东城新区建设的事了,不说开发,光土地转手就至少上千万好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