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作者:于江    更新:2021-11-25 12:32
  28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血火中冲杀出来,是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用他
  们的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的诞生道路。今天,革命终于胜利了,新中国终于诞生了,
  人民终于要当家做主了,追昔抚今,人民怎么能不对自己的领袖倾注无限深情呢?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中国传统中的“万岁”脱口而出。这是需要做一点历史认识
  的。
  毛泽东的呼喊也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哪个人的胜利,
  哪个集团的胜利,而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
  开了胜利的花朵。同样,开创新中国的未来,让中华民族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也必须依靠人民,依靠人民的创造,依靠人民的才智。因此,面对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
  面对激情万丈的人民群众,毛泽东自然想到了中国的发展,想到了人民的伟力,他可能
  是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
  毫无疑问,“人民万岁”,轰鸣着时代的最强音,奏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毛泽东的呼喊是理智的,至少客观上是真理。
  群众的呼喊是激情的,表达了当时无以言传的心愿。
  十、大典上为何没有见到国徽
  开国大典一直到晚上9时30分左右才宣告结束。细心的人们发现,天
  安门城楼上没有见到作为一个国家标志、象征的国徽……
  国徽,国家的标志,象征着国家。
  国徽,中国的造型,举世瞩目。
  国徽,是亿万人民最崇敬、最熟悉的审美对象。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国徽。
  连一支球队都要精心制作含义深刻、象征鲜明的队徽,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没有国徽
  呢?
  然而,开国大典之时,人们听到了雄壮的国歌,看到了高扬的国旗,却没有见到庄
  严的国徽。
  是不是组织者们疏忽了?
  当然不是。
  1.没征集到满意的国徽图案
  1949年6月15日,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举行会议,决定草拟国旗、国徽、国歌、
  纪年等项方案,做好开国准备。
  会议之后,立即在国内各大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等刊
  登了国徽征集启示。
  这是一次神圣的征集。
  这是一次昭告千秋的征集。
  征集启示不仅简略阐释了国徽的重要意义,还对应征的国徽提出要求:(甲)中国
  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
  同时,要求应征者必须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征集日期截止至8月20日。
  消息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传遍域外。凡是有些艺术修养、有些学识的爱国者无不为
  之一振,渴望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展身手。
  仅一个多月,筹备会负责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就收到国内及海外华侨应征的国徽稿
  件112件,图案900幅。图案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其中,清华大学营建系的
  10余个方案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后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周令钊、
  钟灵等先生的方案有一定特色。
  此间,朱德总司令也参加了征稿,在8月中旬让秘书也送上了他精心自画的国徽草稿。
  朱老总胸怀祖国大地,他制作的国徽草稿强烈地表现了以水脉养育中华民族的特色,而
  且兼顾了四面八方。图案的底边为四条黄色曲线,分别代表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
  这是横贯中国的主要水系,黄线的上面飘扬着一面红旗,左上方一颗黄星。
  然而,不知是说明不当,还是认识误差,许多投稿者将国徽误为国标,或想象作普
  通的证章和纪念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致使所有投稿者绘制的所谓国徽图案均不足
  以表征国体。
  负责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成员和专家顾问审阅后,认为绝大部分不能采用。
  朱德总司令的图案也不能采用。
  这是筹备会所不曾想到的。
  第六小组一时忙乱起来。开国大典在即,如果没有合适的国徽似乎说不过去。尤其
  对一些颇有名气的艺术家们,不少人即是国徽图案的应征者,自己做了多幅国徽草稿,
  同时又是审选国徽草案的专家。这样的结果于情于理都无法接受。
  于是,大家围绕900多幅国徽图案草稿进行热烈的讨论,决定请张仃、钟灵俩人综合
  现有图案的优长,重新设计了几幅国徽图案,并印制成《国徽图案参考资料》,报请有
  关领导和专家审阅,提出修改或设计意见。
  到底用什么方式表现新中国,专家学者们绞尽了脑汁。许多人都提出了系统的意见,
  还有人形成了专门的论证报告,但大家的意见相去较大,谁都难以说服谁。为此,第六
  小组的成员和专家又专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改意见。
  最忙的要数张仃和钟灵了,一有新的意见,他们就要认真研究,尽量在设计稿上体
  现出来。具体形成多少样稿,修改了多少遍,他们自己也记不清。
  然而,还是没有设计出大家认同、满意的国徽图案来。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新政协会议马上就要召开。国徽评选委员会考虑
  到国徽事关重大,草率不得,马虎不得,而眼下又确实没有比较理想的图案,便建议在
  新政协大会上暂不决定国徽。
  这个建议得到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的同意。
  然后,这个意见报到了毛泽东处。
  9月25日,毛泽东在新政协会上表态:“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原
  小组还继续设计,等将来交给政府决定。”
  这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事情也只能这样确定了。
  2.三类图案又遭否定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新政协大会主席团的决定,仍由马叙伦、沈雁冰和原新政协大
  会国旗、国徽、国都、纪年审查委员继续担任制定国徽的任务。
  周恩来直接领导这项工作。
  国家不可以没有自己的徽章。
  建国一周年之际必须使用国徽。
  任务显然还不轻松。
  为了不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周年国庆时使用国徽,又能够设计出高质量的国徽,周
  恩来指示要多吸收一些专家,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国徽。
  这样,清华大学营建系也成立了国徽设计组。组长由梁启超先生的儿子、营建系主
  任梁思成亲自挂帅。
  参加国徽设计的主要有建筑学家林徽因、画家李宗津、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
  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高庄、张仃、
  张光宇、周令刊、张正宇等人,由钟灵负责联系。
  中南海的待月轩,是专家们经常讨论和修改国徽图案的地方。他们常常为一些设计
  思想展开热烈讨论,有时还发生争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好在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
  同的目标,极尽聪明才智图示中国的特征,争论过后,感情依然融洽。
  在设计和制作国徽图案的过程中,他们还广泛地吸收了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查
  阅和参考了国内外大量资料,最后形成了以三类内容为主体的一批草图。即:张仃等人
  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周令钊等人设计了以天安门为主体加国旗五角星的
  图案;梁思成等人设计了以民族形式“壁”为主要内容并以绶带连接齿轮和麦穗的图案。
  三类图案共二三十个方案,最后全部都送到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会审定。
  常委会极其认真地进行了讨论研究,反复比较了各种方案,结果认为仍然都不够理
  想,不够恰当。这有点始料不及,也使国徽的制作一波三折。最后,常委会多数人觉得
  周令钊等人设计的图案有些可取之处,可以以此图案为主加以修正,另制图案。
  根据常委会的意见,梁思成、张仃、周令钊等专家在一起进行了反复研究。大家感
  到,1950年的国庆日益迫近,为保证完成任务,在国庆时把国徽挂上天安门城楼,还是
  要设计两套方案为妥,以保万无一失。于是,专家和学者们分成了两个设计组对各种构
  思和设想认真推敲,精心设计。
  梁思成、林徽因身体出现了不适,但他们坚持抱病参加设工作。
  每个人都怀着兴奋的心情,决心拿出最美好的设计,为祖国争光。
  这一次,专家和学者们冷静地把国徽图案设计以来的所有设计方案、各个方面的意
  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形成了设计的主体思想,并对图案应包括的基本构件进行了
  研究。最后,两个国徽图案设计小组确定了国徽图案必须体现的核心内容。
  一个小组的设计内容是:用齿轮、麦穗、五星、绶带作为题材,体现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工农联盟政权和全国人民的大团另一个小组的设计内容是:把天安门作为题材的
  一部分设计进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运动的发祥地、新中国的诞生地,以天安门作
  为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