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作者:于江    更新:2021-11-25 12:32
  上司给
  的任务是绘制反共宣传画,规定不准他阅读马克思、毛泽东的著作。这反而激发了他的
  好奇心。结果,他心甘情愿地当了毛泽东著作和共产主义理论的“俘虏”,最后投奔了
  八路军。
  两位喜爱绘画艺术的日本美术家,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八路军队伍里积极从事中国
  的反法西斯正义事业。他们成为八路军队伍里的一员,不论到冀西小村,还是到冀中原
  大地,他们都走到哪里画到哪里。
  科班出身,长期的舞台美术创作实践,再加上汲取了中国北方农村风俗的丰富营养,
  使他们在进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的美术设计,能够得心应手,灵感勃发。
  他们分秒必争地分头忙碌着。张致祥和苏凡拿出大皮尺,到天安门测量各种需要的
  数据;肖野和森茂则开动脑筋忙于构思。为确保设计的准确性,两位日本美术家对一些
  重要的数据和尺寸,往往还要亲自前去测量。
  为提高工作效率,两位日本美术家的工作室,就开在天安门里面的西厢房。乍看上
  去,这里显得忙碌而凌乱,各种数据、资料和图纸都汇聚、堆积在这里。肖野和森茂不
  分白天黑夜地干着,很快设计出了20幅各式各样的宫灯草图。
  张致祥连夜把这些草图送到周恩来办公室。
  深夜,在柔和的灯光下,周恩来审阅着一幅幅草图。看着看着,周恩来的眼睛不禁
  为之一亮,露出了欣赏和赞美的神情。张致祥一直观察着周恩来的表情,现在他那颗悬
  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果然,周恩来看上其中的一张图案:8盏太阳般宫灯的设计。
  周恩来端详了一会儿,拿起笔,对这幅图案的局部作了一些删改。
  他一边抹去金水桥栏上扎满彩球的设计,一边对张致祥说:“把城楼突出表现出来
  就行了,其他地方不要搞得太花哨。大会会场的设计,一定要保持一种既喜庆欢乐又严
  肃庄重的气氛。”
  周恩来的一席话体现他的大智慧。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就事论事。他所把握的基调,
  就是整个开国大典的基调。
  末了,周恩来要求张致祥,一定要在开国大典前两天就把8盏大红宫灯挂到天安门城
  楼上。
  张致祥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周恩来亲自下达的任务。
  开国大典前两天就要把8盏大红宫灯高高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就是军令状。
  宫灯设计已经得到周恩来首肯了,下半篇文章还很艰巨。宫灯叫谁去制作呢?
  舞美队长苏凡这些天享受起了宣传部长的待遇,他坐着配给张致祥的那辆小车,在
  整个城里满世界地跑。一嗅到一丝线索,他就坐车轰轰地赶过去,登门求才。然而,一
  次次的希望变成了失望。人家一听说这么大的宫灯就惊惊咋咋的了,见都没见过,更甭
  提制作了。
  一天接一天地跑。但总是一个希望后头跟着一个失望。
  按周恩来下达的军令状,最迟要在9月28日将大红宫灯挂上天安门城楼。时间飞快地
  流逝,眼看离这个期限只有10天时间了。
  一直沉着冷静、颇有大将风度的张致祥也有些着慌了。他上了火,甚至嘴唇上也长
  了泡。
  肖野见状出了一个点子:“北平城里过去不是经常制作小宫灯吗?找一个扎灯艺人
  来帮忙,我们自己干。”
  这是一个好主意!张致祥和苏凡当即直奔故宫而去。
  故宫里的管理人员满心想为新政府出点力,因为他们都是人民政府留用的。可他们
  一听说要制作这么大的宫灯,惊奇得直吐舌头,连连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宫灯!他
  们谁也不敢贸然接下这活儿。
  有人建议说,这活不妨求教城里的老艺人。
  张致祥立即叫人去故宫检索清宫档案。
  清宫档案史料浩如烟海,查找起来很不容易。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史料中发
  现了一位扎灯老艺人,按档案记载推算,此人已经七十出头了。
  张致祥和苏凡在西城区丰盛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果真找到了这位健在的老艺人。
  他们不禁释然吐了一口气。
  老艺人接过图纸一瞧,吃惊不校他干这一行几十个年头,从来没见过如此大胆的设
  计图。可他没有回绝,亲自赶到天安门城楼转了三圈。他对陪同他的苏凡队长说:“这
  么大的官灯,我这辈子甭说做过,就见也没见过。让我做可以,不过你们可要答应我一
  个条件。”
  苏凡见老人没有拒绝接活已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听他说要提一个条件,他当即痛
  快地答应:“老师傅,你说,什么条件,我可以答应。”
  老艺人略一沉吟道:“你们要的这8盏宫灯,我可以找我的徒弟一块来做。但是,这
  么大的宫灯就是做成了也抬不上去。所以,宫灯只能到天安门城楼上做。”
  原来是这么一个条件!苏凡当场满口答应下来。
  中日艺人和美术家开始联手制作大红宫灯。
  老艺人找来徒弟,叫苏凡买来绿竹、红布等材料,他自己亲自找木匠定做宫灯圆托。
  几天几夜连轴转,老艺人、他的两个徒弟、苏凡和两位日本美术家,拼命抢进度,吃住
  在天安门城楼上。
  他们携手配合,合作得很和谐。老艺人和他的徒弟制作宫灯时,肖野和森茂就到一
  旁美化宫灯的云头,制作金色的流苏。
  宣传部长张致祥关注着宫灯的制作进度,每天都要登上天安门城楼,看看宫灯制作
  情况。
  周恩来要求开国大典前两天将大红宫灯挂上天安门城楼的要求,眼看没法实现了。
  时间如同野马一般狂奔,飞快地向开国大典接近。
  离开国大典只有一天多一点时间时,制作大红宫灯总算大功告成。
  张致祥部长马上调来十几名身强力壮的战士,搬来一些梯子,把8盏大红灯笼挂到天
  安门城楼的栋梁上去。
  要把这么大的宫灯挂上去也不是一件易事。大家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宫灯弄到10根
  廊柱之间。
  宫灯又大又重,送上去了却不知如何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固定好。对于8盏大红宫灯来
  说,小小的钉子怎么能将它们固定和吊挂住呢?
  这些大红宫灯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每盏宫灯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
  重达80公斤。
  肖野东张西望琢磨了一番,突然有了主意:将宫灯拴在横梁上,两旁再砸两个铁环
  受力。
  他这招果真管用。
  8盏大红宫灯终于挂在了设计的位置上。
  宫灯挂好以后,需要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守,以保证绝对不出问题。苏凡自告奋
  勇,晚上搬到城楼上值班,把新婚不久的妻子独自留在洞房里,自己陪伴着这些来之不
  易的大红宫灯。
  50年代,肖野和森茂两位日本美术家回到了祖国。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尤其是为新
  中国开国大典设计制作宫灯的经历,成了一生中最自豪、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8盏大红宫灯诞生的意义远在宫灯之外。
  天安门城楼上8盏红红艳艳的巨大宫灯,它是开国大典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一段动人
  的故事,是中日艺人友谊的见证。
  值得赘述一笔的是这些大红宫灯45年后的下落。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为了庆祝共和国的诞辰,天安门城楼进行装
  修。城楼上的8盏大红宫灯被折叠式新灯笼所替代。
  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的些微变化,都会牵动亿万人的心,更不用说
  是换掉大红宫灯了。
  8盏宫灯取下来后,其中6盏分别交天安门管委会和有关博物馆收藏,原挂在东二和
  西二位置上的2盏宫灯,交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所得款项捐献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
  饮水问题和“希望工程”。
  2月19日,拍卖如期举行。它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具政治影响的一次拍卖。这次拍
  卖限于境内机构。当时,整个拍卖大厅座无虚席。
  有人对此作了详尽的记录:
  9:15.拍卖开始。首报价10万元,第四次报价30万元,第5次报价50万元,紧接着
  是100万、150万、160万。这时一个瘦弱的中年人,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报出了300万!
  300万,这时于能否达到200万都不持乐观态度的天安门管委会来说,实属是一个惊奇!
  他们再次感到,京城藏龙卧虎,拍卖现场气度不凡者大有人在。的确如此。300万之后,
  330万、350万。手举18号牌的报出500万,持38号牌的喊出了680万。18号牌立即跟出80
  0万,随后又追加到1000万。38号牌位不甘示弱,报出1280万。拍卖场一片寂静之后,1
  8号牌位又报出了1380万的天价。场上又是一片寂静。短暂的寂静之后,拍卖师高德明开
  始高声问道:“1380万。有没有再叫价者?”高德明连声追问了几遍,终于敲下了拍卖
  捶。
  此时,时钟是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