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作者:阎崇年    更新:2021-11-25 12:17
  明朝关宁防线的后劲为山海关,前锋则为宁远城。孙承宗支持袁崇焕营筑宁远城,并部署防御兵力,标志着关宁防线的初建。后在构建关宁防线过程中,袁崇焕雷雳风行,纪律严肃,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宁远(今辽宁兴城)古城墙登城马道
  额,吞没粮饷,脾气发作,越权将其杀了。孙承宗大怒,袁崇焕叩头谢罪。
  孙承宗、袁崇焕等为构筑关宁防线,采取诸多措施:一是修筑城堡,二是驻扎军队,三是召回辽人,四是垦荒屯田,五是贸易货物,六是抚绥蒙古。中前所兵民已近5000人,前屯军民有6万余人,中后所兵民不下万余人。宁远兵民达5万余。总计已恢复五城十三堡,垦田5000余顷,兵民已达10余万。宁远经过袁崇焕亲率军民经营,由原先“城中郭外,一望丘墟”,极度荒凉凋敝;变为“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宁远成为明朝抵御后金南犯的关外重镇。明朝调集秦、晋、川、湖、齐、梁、燕、赵等军兵驻扎山海关,到天启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已达官兵117086人,马59500匹。关外形势,顿为改观。关宁防线,初步建成。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与崇德帝皇太极,始终没能打破关宁防线。就是这道关宁防线,不仅保卫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20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袁崇焕在孙承宗支持下,为建立关宁防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下,天启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九月,孙承宗派总兵马世龙“偕巡抚喻安性及袁崇焕东巡广宁”,水陆马步军12000人,历十三山,经右屯,又由水路抵三岔河,以都司杨朝文探盖州。袁崇焕等东巡三州、两河,相度形势,察访虚实,训练士卒,增长胆气,实为熊廷弼雪夜巡边后的又一壮举。袁崇焕《偕诸将游海岛》诗曰:
  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
  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
  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
  片云孤月应肠断,椿树凋零又一秋。
  第二部分营筑宁远(2)
  金庸先生认为:《偕诸将游海岛》一诗,不说率诸将而说偕诸将,不说巡海岛而说游海岛,颇有儒将的雅量高致。诗中抒发袁崇焕的见识:边事的纷争总能平定,但朝廷中的斗争不知几时能休。
  孙承宗督师以来,为建关宁防线,定军制,建营垒,备火器,治军储,缮甲仗,筑炮台,买马匹,采木石,练骑卒,汰逃将,“层层布置,节节安排,边亭有相望之旌旗,岛屿有相连之舸舰,分合俱备,水陆兼施”。由是,辽东形势,为之一变。不久,袁崇焕晋升为兵备副使,又被吏部列为预储(后备)巡抚。
  《孙文正公年谱》记载关宁前后变化云:“往还绝塞,道旁多敌骑足迹。士卒皆恐,宿寨儿山,藉草而卧。风雨饥饿,与从行士共之。凡战守之具,自关门渐移前屯,自前屯渐移宁远。袁崇焕领三参将,经营宁远。而公令马世龙等三大将,更番练兵于二百里内外。简阅宁前以西,可屯之田五千余顷,官屯其米。身督将吏分买牛、种,治耕具。诸部将轮防边堡,以护屯。辽人出关者又十余万。车牛属途,轮蹄相续,城堡辐辏,如承平时。行采青之法,不复仰给于关东,省度支巨万。因煤以铸钱,因海以煮盐,因舟以贸易货物,而军需广矣。”
  天启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缮城郭,派军驻守。自宁远向前,推进200里,宁远则成为“内地”。宁远至山海关200里,宁远至锦州又200里,共为400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御体系。《三朝野纪》记载:“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正当孙承宗与袁崇焕组建宁(远)锦(州)防线、进图恢复大计之际,朝中政局,发生变化,阉党势力,甚为猖獗。
  明朝高层内部的党争,直接牵系着辽东的军事形势。魏忠贤自窃夺权柄之后,贬斥东林,控制阁部,提督东厂,广布特务,恣意拷掠,刀锯忠良,祸及封疆,败坏辽事。客、魏擅权,内结宫闱以图自固,外纳朝臣而施淫威。天启帝则成了他们的傀儡。他们恐妃嫔申白其罪孽,矫旨赐泰昌帝选侍赵氏自尽,幽禁并谮(zèn)杀怀有身孕的天启帝裕妃张氏,设计堕皇后张氏胎,又杀冯嫔、禁成妃,以及谋害宫嫔冯贵人等,将天启帝妃嫔女侍尽为控制,以擅权柄,残害东林。他们为使“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安插率先附己的顾秉谦和魏广微等入阁,又将东林党的阁臣、六部尚书和卿贰以及科、道次第罢黜。天启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六月,正当孙承宗、袁崇焕营筑宁远、日复辽土的时候,副都御史杨涟劾魏忠贤罪疏奏上。阉党凶焰更嚣,中官聚围首辅叶向高府第。后逐吏部尚书赵南星等。东林党首辅叶向高、次辅韩爌(kuànɡ或huànɡ)等先后罢去,阉党顾秉谦、魏广微柄政。魏忠贤夺取了朝廷内外大权。
  魏忠贤专权后,因孙承宗功高权重,德劭资深,声誉满朝野,欲使其附己,令刘应坤等申明意图,嘱送金银。孙承宗刚直不阿,拒之不纳。魏忠贤见孙承宗不附己,对他加以衔恨。孙承宗嫉恶如仇,杨涟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孙承宗诗赞其“大心杨副宪,抗志万言书”。御史李应昇奏疏弹劾阉竖,魏忠贤恚其与孙承宗同党。十一月,魏忠贤尽逐左副都御史杨涟、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左佥都御史左光斗等。孙承宗正西巡蓟、昌,欲抗疏阉党,请以“贺圣寿”入朝,面奏机宜,疏论魏忠贤罪端。魏广微得报,奔告魏忠贤:“承宗拥兵数万,将清君侧,兵部侍郎李邦华为内主,公立齑(jī)粉矣!”魏忠贤惶惧,到熹宗前,绕御床哭。天启帝为之心动,命内阁拟旨。次辅顾秉谦奋笔书曰:“无旨离信地,非祖宗法,违者不宥(yòu)!”午夜,开大明门,召兵部尚书入,命以三道飞骑,阻止孙承宗入觐。又矫旨命守九门宦官:“承宗若至齐化门,反接以入!”孙承宗抵通州后,闻命而返。孙承宗在《高阳集》中记载请入觐不果时写道:“要人欲并杀予,曰杨、左辈将以谋清君侧。”
  孙承宗返回之后,天启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五月,高第为兵部尚书,阉党控制枢部。七月,魏忠贤诬杀杨涟、左光斗等于狱。时东林“累累相接,骈首就诛”。正值魏忠贤要借机削夺孙承宗兵权时,八月发生马世龙柳河之败。
  马世龙,宁夏人,由世职举武会试,历游击、副总兵。世龙貌伟,承宗奇其人,荐充总兵官。承宗出镇,又荐世龙为山海总兵。世龙感恩承宗知遇,颇为效力,与承宗定计出守关外诸城。天启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马世龙偕巡抚喻安性及袁崇焕东巡广宁,又与袁崇焕、王世钦航海抵盖州海滨,相度形势,扬帆而还。其时,孙承宗统士马10余万,用将校数百人。马世龙自信势强,遣师轻袭,兵败柳河:总兵马世龙遣前锋副将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率小股军队,从娘娘宫渡口过河,夜袭后金耀州(今辽宁省营口县岳州村),败于柳河,鲁、李战殁,死士400人,丢马670匹,弃甲600余副。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马世龙,并及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圣旨严厉切责,令其戴罪图功。承宗气急,连上二疏,进行自辩,并请罢官。魏忠贤拟由阉党高第代孙承宗。高第性情懦弱,不敢接受,“叩头乞免”,忠贤不听。十月,孙承宗以患病为由上疏告假获准而去。孙离职前,袁崇焕深感“边事不可为”,见承宗时,痛哭流涕。明以兵部尚书高第代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罢去,阉党分子兵部尚书高第代为经略,辽东形势,急剧逆转。
  明廷不信贤臣、廉臣、名臣、能臣孙承宗,而信任佞臣、懦臣、庸臣、昏臣高第,这就给天命汗努尔哈赤进攻宁远提供了机会。天命汗努尔哈赤探知明朝经略易人,便准备亲率大军,西渡辽河,进攻宁远。
  [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第二部分宁远大捷(1)
  当时形势:后金军大兵压境,明军主力部队撤入山海关内。袁崇焕前有劲敌,后无援军,独守宁远孤城。
  大事件:宁远之战。
  主要人物:袁崇焕;努尔哈赤。
  结局:努尔哈赤兵败撤军。
  影响:使明朝军民重新树立了战胜后金军的信心。
  袁崇焕:
  主要事迹:指挥宁远之战。
  主要活动区域:宁远。
  遗迹、文物:宁远城。
  宁远大捷明朝失去辽河以东土地之后,后金与明朝继续在辽西进行军事争局:第一局是广宁之战,第二局是宁远之战,第三局是宁锦之战,第四局是大凌河之战,第五局是松锦之战,第六局是山海关之战。其中山海关之战发生于顺治朝,主要是同李自成争战。宁远之战是明朝自有辽事以来,明军对后金军的第一个大胜仗,明人称之为“宁远大捷”。但是,宁远战前,形势对袁崇焕极为不利。袁崇焕是在后金兵锋强盛、宁远孤城无援的态势下,取得“宁远大捷”的。
  7独卧孤城
  袁崇焕修建宁远城完工不久,后金发动对宁远的进攻。袁崇焕顶住辽东经略高第的巨大压力,独守孤城宁远,进行保卫血战。
  兴城鼓楼(北侧)高第以兵部尚书经略蓟镇、辽东,驻山海关。高第,字登之,滦州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天启三年(1623年)任兵部侍郎,四年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