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作者:王长华    更新:2021-11-25 11:35
  老三合赤温和老四赤斤两人都不能把我一只奶吃完。只有哈撒儿一气就能把我的两只奶吃完,那真让我心胸舒畅。我现在告诉你这些,是想让你知道,你和哈撒儿两个秉性不同,你多才智,他多勇力。过去哈撒儿出生入死,为你争得汗位立过大功,现在各部都平定了,他没用了,你就想杀死他。你不应该忘记,五箭合一才有力量,你们兄弟只有好好团结,才能天下无敌。”成吉思汗听了母后的这番教导,自知自己差一点铸成大错,忙向母后叩头谢罪。自此以后,成吉思汗和哈撒儿又像战争年代一样团结一致了。不难看出,在政治冲突的紧急关头,宣懿皇太后以她母性的博大和宽容,为成吉思汗和哈撒儿建起的缓冲地带是多么重要了。
  助皇帝一臂之力:3.性格与手段
  后妃们无疑是作为隐形宫廷秘书长身份出现的,这虽无明文记载,也不见某朝某代制度规定,但事实上这一角色和作用历代大体如此。但是,人过一百,形形色色,历史上的后妃千人千面,这一个和那一个之间的为人方式和性情差异很大,由此而带来的彼此辅佐、帮助帝王治国的手段也就大不相同,这里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刘邦的吕后是个工于心计、性情阴狠的人,所以她在协助刘邦处理政事的时候往往使用阳奉阴违、笑里藏刀以致人死命的办法和手段。先说吕后除韩信吧。韩信为刘邦取得天下立过不世之功,但刘邦称帝后总怀疑韩信谋反,先是把他由齐王徙封楚王,后又用陈平之计拘捕了韩信,带回长安加以软禁,爵位也由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这样在长安一直生活了4年。刘邦称帝后的第十个年头,由于陈ND768在代地造反,刘邦亲率大军离京前往征讨去了。韩信长期过着不得自由的生活,心中闷闷不乐。他原本随刘邦打天下,并没有反叛刘邦之意,经过刘邦的反复猜忌,这次他倒是真的产生了反汉自立的想法。刘邦虽然不在京城,但这个消息还是被敏感的吕后得到了,吕后连夜与相国萧何商量,决定诈称刘邦有捷报到京,陈ND768已经战死,第二天
  一早群臣都要上朝庆贺。韩信虽心中狐疑,但由于他反叛的决心并未十分明确坚定,所以在听了萧何的话以后,竟没做任何思想准备就入朝贺捷去了。然而怎么也没想到,这场游戏完全是为他韩信安排的,等韩信刚一进入朝堂,埋伏在两侧的刀斧手一齐拥上,就把韩信捆绑起来了。未加任何审讯,也未经刘邦同意,吕后就下令把韩信斩首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在叙述韩信被斩于长乐宫“遂夷信三族”后接着写道:“高祖已从ND7
  68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由此可见,韩信当时被处死时并没有经过刘邦的同意,但是这样做又大体符合刘邦的心思和要求,由此不难看出吕后的果敢。而她设圈套计赚韩信,又可见她的多谋和狠毒。
  如果说吕后杀韩信已见出她的果敢中的残酷,那么她诛杀彭越的事实就更加令人触目惊心了。彭越类似韩信,也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他曾以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骚扰楚人后方,断其给养,使项羽疲于奔命,最后在垓下大战中也为刘邦出了大力。刘邦定天下之后,彭越被封为梁王。后来陈ND768在代地造反,刘邦率军
  征讨,彭越只派兵支援,自己因病未能参战,这便引起了刘邦的猜忌。恰值此时彭越的部下密告彭越谋反,刘邦便趁机逮捕了彭越。调查审讯之后,因没有确凿证据,刘邦下令废彭越为庶人,把他贬往蜀中。彭越在去蜀途中,正好遇到吕后要从长安去洛阳。两人碰面,吕后装作完全不知道此事,对彭越又嘘寒又问暖。彭越便以为吕后心慈肠软,向吕后哭诉了自己的冤屈,并请吕后替自己在高祖面前说情,允许他自贬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吕后一口答应下来,并安慰彭越一番,表示她说服刘邦收回成命绝无问题。吕后带着彭越来到洛阳,一见到刘邦的面,就责怪刘邦不应把彭越流放蜀中,而应该立即处死。她说,像彭越这样的人物,留下来必生后患,流放蜀中就等于放虎归山。她马上授意彭越的舍人,令他再次控告彭越谋反。这样一来,可怜的彭越还不知是怎么回事,竟被处以醢刑(剁成肉酱)。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这就是吕后的手段。
  与吕后不同,明太祖的马皇后则是以贤德协助明太祖治国的。草创时期,朱元璋曾受到马皇后养父郭子兴的猜忌并遭受囚禁,贤淑的马皇后坚定地站在朱元璋一边,对朱元璋极尽体贴,并想方设法在养父母面前为朱元璋开脱,主动替朱元璋把打仗得到的财物献给郭子兴,最终解除了郭子兴对朱元璋的防范。为了使朱元璋在前方安心打仗,马皇后常常在后方动员人力筹集粮食。她还动员将士家属缝衣制鞋、支援前线,这既使前方将士受到鼓舞,又保证了后方人心的安定,有力地支持了朱元璋的事业。明王朝建立以后,马皇后发现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变得性格怪癖多疑,常因小事狠狠惩罚大臣。马皇后担心这样下去会造成君臣间的冲突,就及时提醒、劝谏朱元璋,特别是从感情上打动朱元璋。朱元璋终于接受了马皇后的意见,在治国安邦方面多有建树,被后代史家视为一代开国明君。
  清朝初年的孝庄文皇后的性格以隐忍著称,她协助子孙治国的手段也往往是在韬光养晦中以求一逞。孝庄文皇后的儿子顺治帝即位后,既有政治实力又握有军权的多尔衮却处处刁难、步步进逼。对此,孝庄文皇后忧心如焚,但她仍采取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处之。因为她知道一旦激化了儿子和多尔衮的矛盾,顺治的帝位绝难保全。于是,她决定由自己出面,不断给多尔衮加封号、戴高帽,使多尔衮为了名声而不便废帝自立。帮助顺治顺利地度过了艰难的开创时期。
  顺治去世后,年仅8岁的儿子玄烨(康熙)继位,由鳌拜等4位大臣辅政。鳌拜欺皇帝年幼,在宫中独揽朝政,专横恣睢,还网罗党羽,排斥异己,闹得上上下下无人敢惹。年幼性急的康熙帝急于除掉鳌拜,求教于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认为操之过急会导致宫廷剧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孝庄文皇后仍然采取后发制人的隐忍态度,让康熙先不要打草惊蛇。于是她以皇帝喜欢布库戏(满语,意为“摔跤”)为名,组织一批少年常在宫中游戏。当时康熙只有十四五岁,所以此举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过了一段时间,少年们的摔跤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这种游戏也习以为常了,孝庄文皇后便授计康熙智擒鳌拜。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面帝,见康熙正和孩子们玩耍,便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这时康熙一个手势,孩子们一拥而上,一顿拳打脚踢,把鳌拜掀翻在地,七手八脚绑起来。等鳌拜醒过味来,自己已成了阶下囚。孝庄文皇后不费一刀一枪、不损一兵一卒,就制服了鳌拜,为康熙收回了权力。由此可见孝庄文皇后隐忍背后的远见和力量了。
  助皇帝一臂之力:4.长发人的长见识
  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语,叫作“头发长,见识短”。其实这一对女性的评价是相当迂腐、相当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随便翻一翻历史,你就可以看到不少让七尺须眉咂舌的后妃,也就不能不心悦诚服地赞叹一声“长发人自有长见识”了。
  北魏的冯太后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她原本是因罪被官府籍没入宫的罪臣之女,因美貌过人被文成帝封为贵人,后又立为皇后。冯太后本来没有干政野心,但一场变故为她提供了显示政治才干的机会。和平六年,文成帝突然病死,12岁的太子献文帝即位。紧接着朝中发生了乙浑发动的企图颠覆北魏政权的叛乱。此时,身为皇太后的冯氏冷静地观察着朝中大臣的动向。她首先使朝中臣僚造成自己孤儿寡母被欺辱的假象,随后等时机一旦成熟,便即刻调动朝中重臣和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乙浑的叛乱。接着,她总结历史上皇帝年幼、无人扶持朝政的教训,当机立断,临朝称制。她一方面重用拥戴文成帝有功的元老重臣,一方面又起用在乙浑叛乱中对北魏政权忠心耿耿的汉族官吏,从而稳定了时局,使北魏政权度过了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承明元年,冯太后又拥立年仅5岁的孝文帝登基,她则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称制。此后她主持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改革,使北魏政权由乱到治,由弱变强。历史上有名的孝文帝实行的班禄制、均田法以及推行汉化政策等等,冯太后都是各项政策的实际设计者。
  另一个例子是辽国太后萧绰。她虽在“察割之乱”后被拥戴做了皇后,她的本心却不想参与政事。但是,辽景宗的体弱多病又使她不得不从17岁时便承担起治理辽国的重任。她虽然没有什么政治军事经验,但她的精明强干、头脑清醒已经弥补了经验的不足。一切从自己的观察、认识和理解出发,她首先在国内实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特别是在选拔使用人才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很快缓和了王朝内部矛盾,政权趋于稳定。在军事外交方面,她主张采用守援结合的战略,于景宗乾亨元年,第一次沉重地挫败北宋的强大进攻。此后,她又几次率军南征,迫使北宋与辽国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为辽国赢得了每年数千万的贡银和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稳定。
  冯太后和萧太后本来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后宫女人,她们凭着自己的才情、天性和责任心,做
  出了许多男子连想都不敢想的大事业,从而也显示出她们长发人的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