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作者:王长华    更新:2021-11-25 11:35
  身通龙门之法:4.找准靠山
  北宋末年的“六贼”之一、著名奸臣朱NB07C,就是靠了阿谀投靠权势人物蔡京而发迹的。朱NB07C出生在苏州一个商人家庭,有钱却不满足于钱财,不甘寂寞,常常广结宾客,以求登高仕进。当时蔡京被弹劾,免官到了苏州。朱NB07C以其精明的目光看出这
  是个有大用处的人物,是未来的一个靠山,他深信蔡京失宠是暂时的,将来必定会重新得势,于是便处心积虑地投其所好。朱NB07C得知蔡京将在苏州建一座规模宏大的藏经阁,还没弄到足够的钱财时,他便经人引见,主动请缨当此重任。几天后朱NB07C请蔡
  京到选好的地址去看,蔡京见已备好大木几千棵,惊喜不已,从此相信了朱NB07C的本事
  。当蔡京官复原职,重新掌权时,便把朱NB07C带回了京城开封,并把他的名字写入军籍
  ,假冒军功混进了仕途。宋徽宗当政时喜爱奇花异石,已经当了宰相的蔡京私下指点朱NB07C“密取浙中珍异以进”,这样朱NB07C每次进贡,都博得徽宗的欢心。不久,
  朱NB07C被指派专门经办苏杭应奉局,到苏州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每十船为
  一队(纲)运往开封。朱NB07C更是与蔡京沆瀣一气,一个力倡“丰亨豫大”,大兴土
  木;一个极力搜刮,不择手段。朱NB07C为蔡京献媚取宠于徽宗提供条件,蔡京则为朱
  NB07C步入禁宫、称霸东南提供了帮助。很快,朱NB07C便成了徽宗的近幸之臣,居
  中百事,传达圣旨,甚至进入禁宫不避宫嫔,累加官爵,成了北宋著名的权臣和奸臣。
  古代官场中人,要想发达,靠山必不可少。但找靠山也需要眼光,需要找准合适的人选。前面说的宋朝权奸朱NB07C找的是蔡京,因为蔡京那时在皇帝面前一言九鼎,说话
  算数,所以朱NB07C在得到蔡京的支持后就平步青云了。而唐代的杨再思找的靠山不是
  朝臣,而是女皇武则天的面首张氏兄弟。杨再思原本是一个小小的县尉,后来不但进入朝廷,而且位极人臣,这都因他善察人意、善找靠山。人们知道,武则天执政是相当严苛的,她的滥杀无辜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但武则天毕竟是女人,而且是没有丈夫的女人,这就有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在宫中的得志。作为武则天的性伙伴,[奇`书`网`整.理提.供]张氏兄弟不仅在性上让武则天满足,而且在行权用人上也为武则天做主。看到了这一点,杨再思便设法在他们二人身上打主意了。打什么主意呢?当然是讨好、巴结,只有讨好、巴结上张氏兄弟之后,张氏兄弟才能为他在武则天面前讲好话。有了张氏兄弟为之疏通,受武则天的重用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杨再思讨好、巴结张氏兄弟的事情实在太多,这里仅举一例。张昌宗其人长得唇红齿白,活像个漂亮女人。有一次在公众场合,杨再思讨好说:“人说六郎(张昌宗)面似莲花,可是我以为是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张昌宗听了这话,当然心里舒坦了。因为杨再思搭上了张氏兄弟这层关系,经张氏兄弟在武则天面前说项,杨再思的官运果然亨通。后来,他不但官至凤阁侍郎、同平章事,还被封为郑国公。
  5.好人难做官
  上述几位我们且不论其人品高下、名声好坏,单从他们有政治眼光、采取不同手段迅速达到升官目的而言,他们都是极富智谋的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瞅准了向上爬的路子,准确地把握时机,以超常的速度爬上去了。至于说诸君日后下场大都不强,那却不能说他们无能,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与此相反,也有一类官僚,本来没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才能,阴差阳错走上了仕途,结果是糊里糊涂上台,迷迷糊糊下台。这可视为前一种人物的反证,混迹中国专制主义的官场,认不清中国古代政治、官场的本质,即使一时走进官场,也难保不知什么时候就被赶下去了。我们前面曾经说到的那个捐钱得官的卜式就是这样的人。
  卜式因屡次捐献,在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后,被拜为中郎、左庶长。后来又进而拜为齐王太傅,又任齐国丞相。可见由捐钱到做官是一路顺风。不久,吕嘉谋反,危及朝廷。身为齐相的卜式上书武帝,表示愿与子孙及齐国能习弓弩者以死尽臣节,要求去平叛吕嘉。汉武帝闻之,再次下诏旌表,说“今天下不幸有急,而式奋愿父子死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赐爵关内侯,又升任御史大夫。
  这时,卜式进入了中央权力核心,荣誉到了顶峰。但这对惟有朴忠、质直之心,而无更显效力的政治才能,特别是不善于揣摩皇帝意图的卜式来说,并非福音。当时汉武帝为了缓和财政贫困,利用桑弘羊等人实行了两项增加税收的措施:一是收缗钱,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为单位,抽税百二十文为一算;手工业者财产四千钱抽一算,隐瞒不实报者被知情者告发,是为告缗。二是实行盐铁官营,利归官府。实行告缗后,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破产的很多;实行盐铁官营后对于民间极为不便,铁器质量低下而价格高昂,又强令百姓购买。当卜式看到这些弊端后,便上书直言盐铁官营和算缗法的不便,主张全部废止,并借天旱求雨之际,对汉武帝说天久不雨是因为实行桑弘羊的盐铁官营法所致,主张“烹弘羊,天乃雨”。此时,卜式的不精明便显露出来了。当时中央财政正因为“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卜式却不识时务,大唱反调,这就很快引起了汉武帝的反感。于是武帝借口卜式不习文章,免去了其御史大夫的要职,从此卜式也就失去了宠褒。
  卜式是个好人,他没有不轨之心和权力欲,却有为君主为国家捐献财产乃至身家性命的精神,是难得的朴忠之人。但他惟有一忠,朴而不智,直而不活,更谈不上有什么谋略心术。如果说前几位有心术、有灵犀、有眼力的成功官僚混进官场是如鱼得水的话,那么,卜式误入官场却是鸭子上架,倒霉失宠肯定是在所难免的。
  德行心术两相济:1.两个白交学费的女人
  东汉著名的女文人班昭写过一部极其有名的著作《女诫》,在《女诫》中,班昭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为人准则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所谓“四行”。什么叫“四行”?班昭说:“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工。”从此以后,德、言、容、工四个方面就成了中国人上上下下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女性行为准则。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四行”中,“妇德”被排在第一,既然是第一,那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样一来,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不管是民间百姓的择亲,还是皇宫朝廷中的皇帝择后,其标准也都大体—样,那就是恪守妇德第一。不过,作为一个女性,特别是皇宫中朝夕侍候在皇帝周围的女性,仅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妇德还远远不够。不够怎么办?那就要引进心计和心术。没有心计和心术,而只有妇德的女人,十有九个要吃亏的。
  因为长期受妇德妇行的熏陶、教育,历史上不少妃后成了性格内向、举止端庄、言谨行拘的“公式人”,她们只知道对皇帝毕恭毕敬,甚至连与皇帝间的私生活也少有风趣,这自然就吸引力大减。像清代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此人贞静慈和,端庄肃穆,结果弄得咸丰皇帝对她只有敬重而不生情爱。倒是伶牙俐齿、妩媚动人而又有心计的兰贵人很得咸丰的欢心,结果兰贵人变不利为有利,最后由贵妃而转正为皇后以至太后,她就是人所共知的慈禧。而钮祜禄氏虽然宽厚仁德,却只能空对冷月,眼瞅着皇帝的宠爱从自己身边滑往兰贵人。
  无独有偶,白交学费的人也不只钮祜禄氏一个,北魏孝文帝的皇后冯媛也属此类。冯媛出身高贵,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她贤淑文雅,终于被孝文帝选为皇后。冯媛虽然做了皇后,却从不傲慢欺人,她不仅对孝文帝的其他嫔妃忍让有礼,而且还建议孝文帝不应专宠一人,要对宫妃、贵人都一视同仁,依次召幸,以免引起彼此争风吃醋,导致后宫不宁。孝文帝接受了她的建议,果然一段时间里六宫风气大正,嫔妃们心情舒畅。也就是因为冯媛妇德好得失去了分寸,又城府太浅,太缺少心计,所以很快就被另外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钻了空子。
  这另外一个女人并不是别人,她就是冯媛的同父异母姐姐冯妙莲。冯妙莲的母亲是父亲冯熙的一个小妾。妙莲继承了母亲的容貌、性格和举止,入宫后很快就得到了孝文帝的宠爱。可是她入宫后不久就得了一种慢性病,因此被送回老家做了尼姑。按照常理推断,一个女人一旦如此,这一生的命运也就大体可以定案了。但是,冯妙莲削发为尼没有多久,孝文帝对已经策立为皇后的冯媛越来越失去了兴趣,冯媛的端庄、不苟言笑,常常让孝文帝想起妩媚娇娜的冯妙莲。于是文帝又派人把冯妙莲接入宫中,封为左昭仪。
  二次进宫的冯妙莲做了左昭仪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如何设法拴住皇帝的心,以达到废冯媛而代之的目的。为此,她对孝文帝先是大献殷勤,又不断钻研揣摩房中术,用床上本事来诱惑孝文帝,很快使孝文帝对她情有独钟,从而享受到孝文帝的专房之宠。此后她又阳奉阴违,故意触怒冯媛,激冯媛在皇帝面前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