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作者:王长华    更新:2021-11-25 11:35
  但此举非但没能给他带来利益和荣誉,反使曹操把骁勇善战的吕布看轻了,不义成了他被曹操当机立断杀掉的主要理由。楚汉战争中,一次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项羽部下丁公紧追其后,眼见刘邦已无路可逃。无奈刘邦厚着脸皮向丁公求情,丁公动了恻隐之心,就偷偷放走了刘邦。后来项羽兵败垓下,刘邦建汉称帝,丁公找到刘邦,想让刘邦看在当年放出一条生路的份上,封个一官半职。刘邦见到丁公,不但不加赏赐,反而即刻下令将丁公斩首示众,并借机明谕部下说:“丁公对项王不忠,当年他能杀而没有杀我,因此使项王最终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机会。我现在之所以对他有恩不报,是为了告诫为臣的万万不可向他学习。”丁公当年动的是个人感情,刘邦今日则是从皇权朝廷利益出发。刘邦杀鸡儆猴,以儆效尤,是为培养臣下对君主的忠直态度,这和齐桓公们不计前嫌恰构成一个问题的两面,此心此术不可不细细品味,细细体察。
  外交手腕:1.诱敌深入
  古代帝王一旦践祚称国,所要应付的问题就纷至沓来。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概括分为两类:一类为内政,一类为外交。帝王如何处理自己与臣僚、宗室、外戚的关系,以及如何选立太子等,都是所谓内政问题。而与邻国、敌国之间如何相处,这就是外交关系问题了。内政处理需要有谋且用术,对外关系处理也同样需要帝王思忖和琢磨。敌我双方较量,战场上的你来我往挥戈拼杀对于战胜敌手固然重要,而武力手段背后的“谋”和“术”却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年汉高祖刘邦曾一本正经地告诉项羽,说:“我宁斗智,不斗力。”这话看似平常,其实却包含着胜券在握者对选择胜利方式的一种理解。
  任何问题的处理和解决都需要把握一定的时机,没有成熟的时机,问题就不容易顺利解决。但有利的时机也不会常常自动送到面前的。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创造时机比等待时机更为重要,欲擒故纵引人入彀就是人为创造时机的方法之一。
  春秋末年,原晋国的大夫智伯、赵襄子、韩康子和魏宣子已基本四分晋国。四者中以智伯的力量为最强。智伯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毫无理由地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本不想答应,但又自知无力拒绝这个要求。正感为难,谋士任章劝解说:“智伯这次向我们索要土地,本来不应该给他。但是我以为我们给他土地会加速他的灭亡。因为,如果智伯很轻易地得到我们献给他的土地,必然会越发骄傲轻敌。而韩、赵两家见智伯这样无缘无故、无理地向人索要土地,一定会加强戒备,这样下去,智伯的寿命就不会太长了。”魏宣子认为任章的话说得有理,就把一大块土地割让给了智伯。智伯得到魏宣子献上的土地后,不久又向赵襄子索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就兴兵讨伐赵襄子,魏宣子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出面联合韩康子和赵襄子,三家一齐行动,一举灭掉了智伯,瓜分了智伯的财产。
  张网捕鱼尚且要用诱饵,克敌制胜也常常有意后发制人。秦汉之际,匈奴单于冒顿杀父为王时,这个北方夷狄还只是一个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离分散的部落联盟。那时,东边的强胡常常寻衅滋事。一次,东胡王派使者来匈奴,向冒顿索取匈奴宝马,还“欲
  得单于一阏氏”,如不答应,就要兴兵讨伐。匈奴群臣对此都很气愤,一致要求冒顿拒绝东胡这种非礼要求。冒顿考虑到此时国内力量不足以抗胡,就说服群臣,把千里马和阏氏送给了东胡王。然而,冒顿答应东胡要求并不是要就此屈服,他一面应付东胡王,一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壮大匈奴力量。当匈奴力量不断发展,已达到足以和东胡人抗衡时,东胡还以旧眼光对待匈奴,得寸进尺,提出要求把两国边界交接处的千余里废弃土地割让给东胡。冒顿这次却不干了,他对大臣们说,千里马和阏氏都可以送人,而土地是我们国家的根本,这个要求是坚决不能答应的。冒顿借此机会向东胡宣战。他动员百姓,倾全国之力趁东胡人还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突然袭击东胡。东胡人一向以为匈奴羸弱,轻视冒顿,对匈奴的突然进攻完全没有防备。所以当匈奴兵到之处,东胡人望风披靡,一触即溃。冒顿大获全胜,掳走东胡大批人民和畜产,从此东胡一蹶不振,反倒成了匈奴的附庸。
  外交手腕:2.卧薪尝胆
  古代敌对国家之间的战争经常发生,胜负成败也是常见的事。由于帝王在国家中具有决定一切的作用,那么巩固胜利或扭转败局也都是帝王的责任,而这其中也有许多心计与心术。吴国和越国是春秋末期我国东南地区的两大诸侯国,公元前496年,吴国攻越失败,吴王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为父报仇。公元前494年,吴军大败越军,越王勾践逃到会稽山上,吴军将会稽山团团包围。越国虽然失败,但勾践并未就此服输,他首先传令三军说:“父老乡亲兄弟姊妹们,有能帮我出谋划策,使吴国退兵的,我打算和他共同管理越国。”此语一出,大夫文种要求进见勾践,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决定让文种出使吴国,与吴王夫差谈判,答应吴王“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率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越国提出的这个要求可以说已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其目的就是为避免屠戮,以屈尊换取吴国撤兵。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一定要趁机灭掉越国,不然的话,后悔都来不及。而吴国的太宰却已经收受了越国的贿赂,中了越国的美人计,在暗中帮越国劝说吴王夫差撤兵回国。经太宰反复劝诱,夫差终于答应了勾践的条件,撤兵回国了。越王勾践经过这场几乎灭国的危难,他“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他派士300人作吴国的臣仆,并亲自作吴王夫差的马前卒,以此显示越国对吴国的臣服,最终保存了越国力量。三年之后,勾践从吴国回到越国,他发奋努力,富国强兵,十年生息,十年教训,为战胜吴国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越王勾践为了提醒自己不忘会稽之耻,在座位旁置一苦胆,坐卧常看苦胆,吃饭喝水时也口尝苦胆。
  而吴王夫差败越之后,却大大放松了警惕。他率吴人北上争霸中原,两次大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又亲率大军会诸侯于河南封丘,与晋国争做盟主。这消息传到越国,越王勾践见吴国国内空虚,时机已经成熟,就率大军攻入吴国都城,并切断吴王回国的归路。夫差得到捎息,急忙赶回国内向越王求和,他也照猫画虎,请求“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但越王勾践早有思想准备,勾践近二十年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就是为了这一天。于是他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一举灭掉吴国,成为威震一时的诸侯霸主。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同为国君,前者经不起胜利的考验,暂时取得胜利就忘乎所以,以致最终国破家亡。越王勾践被围会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屈身事敌,忍辱含垢,发奋图强,通过麻痹敌人,暗中发展自己,最后一举实现了理想。由此可见,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只是他自我提醒的一种形式,而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却不仅仅是这种形式,而是由这种形式所掩盖的那种屈时能屈、伸时能伸的心计和心术。
  自古鲁国就是个礼仪之邦。既以讲礼仪著称,那么就不大可能有效地发展军事。特别是在春秋初期,鲁国的邻居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一时成为诸侯的霸主。遵照对外交往中远交近攻的策略,齐国率先对近邻鲁国发起攻击。鲁庄公执政期间,齐国多次攻打鲁国,鲁国节节败退。军事实力不如齐国,鲁庄公只好以献出土地和城邑为条件来与齐国讲和。此时鲁庄公手下有位将军叫曹沫,此人在率军对齐作战中屡战屡败,但鲁庄公并没有因此而撤他的职,仍然让他担任鲁国大将。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鲁庄公认为曹沫不仅勇武力大,而且有侠肝义胆,他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机会果然来了,鲁、齐发生战事不久,齐桓公约请鲁庄公在柯邑盟会,鲁庄公欣然答应。出席盟会时,鲁庄公又带上了曹沫。盟会仪式上,齐桓公依仗自己的实力,要鲁庄公签署一项不平等条约,这时曹沫从台下飞身窜上高坛,手执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曹沫对齐桓公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你大国侵凌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城邑一旦崩塌就会压住齐国的土地,您细想想看,该怎么决定吧。”曹沫的突然举动让齐国君臣大吃一惊,齐桓公的左右侍从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但却不敢上前解救,生怕情急之下曹沫真的要了齐桓公的性命。齐桓公虽是大国之君,平时再威风此时也没办法脱身,只好答应归还齐国在一系列战争中侵占鲁国的一切土地。曹沫见齐桓公答应把土地全部归还鲁国,就扔下匕首,面不改色,从容地走下坛去。
  鲁、齐两国的这场斗争表面看来形同儿戏,或者有人认为它只是突发事件。但照常情推测,鲁庄公在赴会前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他之所以带上曹沫这个败军之将,恐怕就是看到了曹沫具有勇武力大和果敢的素质。曹沫虽然在战场上失败,而在这种场合就会派上用场。在鲁庄公这里,战争中力不胜齐、折兵失地时只好忍气吞声,但这笔账他心里是不会忘记的,所以当机会到来时,鲁国君臣配合,在盟坛上顷刻之间就把鲁国在战场上丢失的土地夺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