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作者:王长华    更新:2021-11-25 11:35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未起事之前,曾经是家乡沛县的一个亭长,后来做了丞相的萧何则原是沛县主吏掾。刘邦有一次到咸阳服差役,同事们都送给刘邦三个钱,而萧何却独独送刘邦五个钱,这关系就显得比别人亲近。刘邦起事后,萧何率整个家族一起投到刘邦麾下,而且还尽力为刘邦出谋划策、招揽人才。在灭秦和后来的楚汉战争中,萧何虽然没有随刘邦在战场上厮杀,但在刘邦被项羽接连击败,很多人离刘邦而去的情况下,萧何一直坚持从吴中招募军队,补足供应。战事不利,刘邦曾多次逃亡山东,萧何却一直坐守关中支持刘邦。毫无疑问,萧何为刘邦赢得天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NB073
  侯,食邑八千户。为此,一些大臣提出异议,说:“我们披坚执锐出生入死,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打过几十仗,攻打城池,占领地盘,大大小小都立过战功。萧何从没领过兵打过仗,仅靠舞文弄墨、口发议论,就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刘邦听后问:“你们这些人懂得打猎吗?”大家说:“知道一些。”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大家回答:“知道。”
  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发现野兽指点猎狗追杀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不过是因为能猎取野兽而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却是既能发现猎物又能指点猎狗的猎人。再有,你们这些人只是单身一人跟随我,而萧何可是率全家数十人追随我的,你们说他的这些功劳我能忘记吗?”这一番话,说得诸大臣哑口无言。在刘邦看来,功臣也有三六九等,就像猎人和猎狗一样,虽然都在为获取猎物奔忙,但猎人的作用要远大于猎狗。那么优先考虑,更加重用前者,则是不会有问题的。
  萧何是刘邦忠诚的而有能力的后勤部长,以保障后方供应而深得刘邦信任。而三国东吴的周泰是位武将,因战功卓著而很得孙权喜爱。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与孙权在濡页交战后各自退兵。孙权留平虏将军周泰为镇守濡页主将。当时,负责镇守濡页的另外两名偏将是朱然和徐盛。朱、徐二人都出身江东的望族,他们对受周泰这个出身寒门的人指挥很不服气。孙权得知这一情况后,借到前线视察的名义,来到濡页,置酒宴款待众将。席间,孙权乘众人酒酣耳热之际,让周泰脱去上衣,露出身上的累累伤痕。孙权指着周泰身上的伤痕一一询问是哪次战斗中留下的,周泰逐一作答。最后,孙权拉着周泰的手流着眼泪说:“将军临战勇如猛虎,从不计安危,以至数十次负伤,我怎么能不像亲兄弟一样对待你,把重任托付给你呢?”孙权的一番表演,不露形迹地表彰了周泰,也同时向守城将士表明了一个态度:朕十分信任周泰。朱然、徐盛等人听后明白了孙权的用心,不得不当即表示从此甘愿听从周泰指挥。
  上述萧何、周泰二人,一有盖世谋功,一有满身伤痕,所以使得刘邦和孙权有充足理由说服他人,以确立萧、周与众不同的“猎人”地位。如果帝王选择的“猎人”尚未建盖世之功,还没有充足的理由去慑服别人,而遭到他人阻拦时,那么帝王会另辟蹊径、推倒障碍,以确立自己认定的“猎人”的地位。因为这样会使帝王收到更大更多的利益。前秦的苻坚自打结识王猛后,君臣情投意合,倾心相委,相见恨晚。苻坚“自谓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王猛在不断受到苻坚重用的同时,也常遭到士族集团中许多人的非议。老臣樊世就曾当面斥问王猛:“我们辛苦种田,就是为了让你来白坐着吃饭的吗?”意思是说,我们打下江山,你凭什么坐享其成、指手画脚?王猛也不示弱
  ,反唇相讥说:“我不但要让你们为我种田,还想要你们为我做饭呢!”樊世气愤已极,大吼:“我与你誓不两立!”苻坚知道此事后,由于看到樊世已经成为确立王猛“猎人”地位的障碍,就决意为王猛踢开脚下这块石头。一次,樊世和苻坚议论政事,因意见不一,发生争执,樊世一时激动得忘记了君臣礼仪。苻坚见时机已到,借口说樊世图谋不轨,要加害于己,就此下令把樊世杀掉了。打这以后,大臣们对王猛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王猛的“猎人”地位由此确立。苻坚杀樊世而树王猛,井非仅为王猛考虑。因为王猛与自己倾心相投,王猛一定程度上就是自己的代理人、代言人。树立王猛,其实就是树立苻坚自己。这一点,苻坚是绝对不会弄错的。
  驭臣之法(之一):3.偷梁换柱
  古代君臣之间多为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关系,君为臣做主,臣为君服务。帝王对臣下的褒贬升降,甚至生杀予夺,一般都是经过认真思忖考虑的,而考虑的标准无非两条:一是感情,一是利益。但细想起来,帝王的感情是有限的,皇室的利益也不是无边无际。所以帝王有利益给甲大臣,就难免要亏乙大臣。这其中的道理真有点像儿童做游戏时说的,好事轮到谁,谁高兴,而坏事则是轮到谁,谁倒霉。但有时情况特殊,属于非正常的例外,帝王不希望倒霉的臣下却眼见要倒霉,那么在可能的情况下,帝王仍要扭转乾坤,方法之一就是偷梁换柱,嫁祸他人。
  北朝十六国时,后赵石虎的太子石宣骄奢淫逸,大造宫殿,役使民工数万之多,百姓怨声载道。禁军领军王朗上奏皇帝石虎,希望他能对太子的行为加以阻止,但因此却开罪了太子石宣。建武十年,天空中出现了“荧惑守房”的星象。所谓“荧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火星。火星本呈红色,荧荧发光,亮度常有变化。以今天我们对天文知识的了解程度,实在不难明白它变化的道理,因为火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差不多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要长一倍,所以站在地球上看火星运行的轨迹,则有时向前,有时向后。可古人天文知识贫乏,不明白火星色泽泛红,为何行踪忽东忽西,忽明忽暗,因此称火星为“荧惑”。所谓“房”就是房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它和心宿同被古代星象家称为“天王布政之宫”。他们以为,反复无常的“荧惑”停留在天王布政的地方,自然是不祥之兆。这个星象一出现,石宣心想机会来了。他要借这次天象除掉王朗,于是就收买负责天文星象工作的太史令赵揽,要赵揽向皇帝石虎进言,就说要想逢凶化吉,必须“以贵臣王姓者当之”。目标是直冲王朗来的,所以当石虎问“这王姓都是谁”时,赵揽脱口而出,说:“王姓大臣中最尊贵的,莫过于王朗了。”要杀王朗,石虎哪里舍得。石虎不同意,要赵揽再举出个次一等的。赵揽无奈,只好再举个次一等的中书监王波。——既然要消灾,就不得不付出生命代价。于是中书监王波就莫名其妙地做了祭刀鬼。本来石宣谋划的是除掉王朗,因为王朗虽为朝中重臣,但他有碍自己的作为。而石虎所信任和保护的也是王朗,因为他对自己的统治有益也有利。但是,不管是太子的谋诛,还是皇帝的有意保护,都通过星象师赵揽之手,把灾祸转嫁到与此全无干系的王波头上。太子有意设计,却未能遂愿,皇帝偷梁换柱,竟达到了保护重臣的目的。这真可谓古代皇室政治斗争中的一出悲喜剧。皇帝和太子各施心术,各逞计谋,双方像打太极拳一样,你来我往,但拳脚所击打的都是无辜的臣下,在这种情况下,像王波这样的人只好自认倒霉了。
  所谓“偷梁换柱”,实际上是帝王在摆平感情和利益的时候在臣下中找替罪羊的政治法术。此法如练得纯熟、用得巧妙,可以起到很好的政治作用,如前述石虎之于王朗。如练得不熟、用得不妙,则不免被人利用,而反倒伤了自己。下面的故事就是一个反面教训。西汉景帝时朝中有一位谋臣名叫晁错,此人通达忠诚、治国有方,特别是为维护景帝及中央利益,晁错更是尽心尽力、忠诚有加。景帝执政以来,由西汉初分封大量同姓诸侯带来的诸侯觊觎中央的问题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以致几乎就要危及国家的统一与安全了。在这种情况下,晁错直言上书景帝,建议花大力气削藩。建议提出以后,刚执政不久的景帝犹豫不决;晁错的父亲听说儿子向皇帝提出这样的建议,不忍看到晁家大祸降临,先自服毒自杀了,而晁错却不为所动、不改初衷。晁错建议皇上削藩的消息一传出,马上激怒了早怀反心的诸侯们,他们以“清君侧”为名,在吴王刘濞的带领下,联合起兵,向景帝施加压力。景帝慌了手脚,忙问大臣袁盎怎么办。袁盎一向与晁错有仇,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要景帝杀掉晁错以谢诸侯。问题错就错在这里,如果景帝询问的不是袁盎而是别人,事情的处理结果或许就不是现在这样;如果景帝像前面的石虎一样老谋深算、老练持重,事情的处理结果也不一定是这样。但是,一种最不幸、最不应该产生的结果产生了,景帝同意了袁盎的建议,杀晁错以谢诸侯。可怜的是,在景帝做出杀人决定的时候,晁错还正忙着安排如何征集粮草、如何调兵遣将以对付各路诸侯呢。他被景帝的圣旨突然召走时还特意换上了一身新朝服,当他被马车载到长安城东市,见周围刽子手林立时,才恍然明白自己马上就要被处死了。景帝降旨杀死了晁错,诸侯们依然发动了几乎颠覆刘汉王朝的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从而使刘汉王朝经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实事求是地说,汉景帝此次最不应该杀死的就是晁错,因为晁错不仅指出了当时真正危害政权的痼疾所在,而且他也是当时惟一最忠实于汉景帝的人,然而,悲剧就是这样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