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作者:章晓明    更新:2021-11-24 21:11
  康晓光在马山县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乡村,走访了几万户贫困家庭,所获资料十
  分珍贵。他把他的调查和思考凝聚成一部20多万字的著作《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的理
  论》,后来成为中国反贫困工作的指导用书。该著作还获得1995年“桂花工程奖”
  和桂版优秀图书一等奖。他在反贫困第一线的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996年,
  他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底,康晓光离开了广西马山回到中科院,但他的反贫困工作还在继续。
  人们看到他后来的每一项研究都是涉入中国最现实的问题,都与中国改革进程息息
  相关。有人说他是在“啃中国最难啃的骨头”。是的,他就像西西弗斯一样,尽管
  困难重重,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不停地把巨石搬上山。加缪《西西弗斯神
  话》最后部分这样写道:
  我把西西弗斯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斯告诉我们,
  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希望工程”的奠基者
  显然,康晓光比西西弗斯幸运多了,他每一次努力都看到了希望,他每前进一
  步都是对成功的一次接近。
  1998年,康晓光在《瞭望》杂志上公布了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我国的反贫困
  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的2.5 亿减少到1998
  年的4200万,20年间减少了2 亿多人。同一时期,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贫困人
  口数量却有增无减,处于市场化转型之中的前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发生率也在大幅
  度增加。他说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市场化改革及其带来的全面经济增长。
  我国反贫困工作中,政府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但各类民间组织以不同的方式
  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成立于1985年的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
  心国际民间组织处,专门负责利用国外民间组织的资金开展扶贫工作,有56家组织
  和机构提供了 2.4亿人民币的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和救灾援助。成立于1989年的中
  国扶贫基金会,已累计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提供资金和物资6 亿多元人民币,有
  50多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开始实施“希望工程”,为资助失学儿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是团中央、中华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共同创办的
  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康晓光被聘为基金会的常务理事兼
  非营利组织研究委员会主任,为促进“希望工程”的健康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6年康晓光花了两年时间,撰写了《创造希望》和《“希望工程”调查》两
  部宏篇巨作,于1998年公开出版。他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募捐、资助、项目
  开发、组织发育、社会参与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全面揭示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
  会的发展历程,并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功能主义社会学以及生物进化论的新成果,
  提出了解释青基会发展的“需求—响应”模式,最后将青基会的发展放到中国现代
  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讨了青基会的发展对于我国未来“第三部门”成长的启
  示。
  “第三部门”是西方学者发明的一个学术名词,指独立于政府的非政府、非营
  利组织。在西方社会,“第三部门”的发展甚为迅速,如在美国的各部门中,大概
  20%的劳动力和15%的经济总量存在于“第三部门”,而且越来越大,形成一个潜
  力非常巨大的新潮流。康晓光认为,我国“第三部门”的发育十分缓慢,与市场经
  济很不协调。他在《创造希望》中说:“市场经济、自治社会和民主政治是现代社
  会不可或缺的制度要素,其中市场经济是自治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基础。目前,中国
  的市场经济发育极为迅速,而且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治社会的发育还
  刚刚起步,这表现在民间非政府组织不但数量少,缺乏独立性,而且所发挥的作用
  微不足道,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更为重要的是,自治社会恰恰又是中国最为缺少
  的。”
  在康晓光眼中,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无疑是中国“第三部门”中引人注目的
  一个,它致力于保障中国最贫困阶层的最基本需求,推出了“希望工程”这一目前
  中国效率最高的社会再分配项目,为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了成功的尝试。最
  重要的是,中国青基会为现代社会“第三部门”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杰出的先导和
  示范。
  作为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康晓光在研究中国青基会和“希望工程”的时候,首
  次提出了把“制度创新”作为研究重点。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整体发
  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发达世界巨大的示范压力,现代化任务极为沉重
  ;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是一个正在进行全面深刻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
  制度创新的任务格外沉重;与一般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
  东方国家,传统要素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与现代文明接轨难度极大。这样,中国
  的制度创新不仅任重道远,而且必须是一个别具特色的过程,相应地,研究中国的
  制度创新问题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康晓光(3)
  2001年2 月,康晓光等主编的“中国第三部门研究年鉴”——《处于十字路口
  的中国社团》公开发行,他的《关于官办社团自治化的个案研究》以大量案例剖析
  社团自治化的必要性问题。作者特别强调了个案研究的意义。他说:“个案研究有
  着独特的价值。一个 好的个案,可以使研究者透过它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和社会
  结构的特征,透过它的演变洞察时代的历史趋势和社会的发展脉络。”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还汇集其他知名学者对中国“第三部门”的最新
  研究成果,其中清华大学秦晖教授的《从传统民间公益组织到现代“第三部门”》、
  青基会会长徐永光的《中国“第三部门”的现实处境及我们的任务》、高丙中的《
  社会团体的兴起及其合法性问题》等通过丰富的论述及大量的案例,使人清楚地看
  到了当今中国社会内部非政府组织所进行的大量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活动都是社团
  组织担负起原先国家和政府不能担负和没有担负的职责,例如慈善等事情。
  康晓光曾多次说过:“如果一个国家在人才争夺战上一步落后,就可能在科技
  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步步落后。用全球的视角来审视,我国最需要的是人才,最
  缺乏的也是人才。”
  基于这样的思考,康晓光对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希望工程”尤为投入。因为
  “希望工程”从更现实意义上说就是人才战略。
  中国青基会自1989年3 月成立的几年内,已经使贫困地区200 多万已经失学、
  濒临失学或从未上过学的儿童得以就学;为贫困地区修建、改建、新建了近6000所
  希望小学;为贫困地区送去了1 万套《希望书库》;表彰和培训了数千名贫困地区
  的乡村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是民办教师。
  1998年是中国青基会既定的“希望工程”冲刺攻坚计划的最后一年。青基会推
  出 ’98“希望工程”志愿者劝募行动,招募20余万名志愿者,深入社区,贴近公
  众,以一种全新的社会化筹款方式,再次掀起了捐资助学的热潮。而1997年洪水肆
  虐期间,灾区大批农村小学被毁,学童无校可上的危难关头,青基会与全国200 多
  家新闻媒体合作的 ’98“希望工程”救灾劝募行动,赢得捐助上亿元,救助3.9
  万名灾区儿童回到了校园,向灾区紧急提供2000多顶“帐篷希望小学”,资助灾区
  建设希望小学500 多所,为灾毁学校迅速复课做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全国“希
  望工程”实现筹资3 .54亿元,其中中国青基会近2 亿元,创下了10年来的最高记
  录。“希望工程”实施10年来,已经累计资助了200 余万名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
  校园。由于政府扶贫、普九力度的加强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失学儿童的绝对
  数和失学儿童的比例都在逐年下降,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对社会的资助需求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1998年后,“希望工程”的战略重心开始转移:“希望工程”由救助失学儿童
  转向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希望小学由硬件建设为主转向并以教师培训、现代
  化教学设施配置等软件建设为主。
  然而“希望工程”的建设过程也非一帆风顺,2002年3 月《南方周末》用四个
  版面刊登该报驻京记者方进玉的调查报告《违规投资玷污“希望工程”·青基会负
  责人难辞其咎》,质疑基金会负责人徐永光在“希望工程”中的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