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作者:章晓明    更新:2021-11-24 21:11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民主也不能只接受一个模式。第二,民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发展过程,不能强求一律。法国1789年大革命时提出“自
  由、平等、博爱”,但是法国什么时候才给了妇女选举权呢?直到156 年之后,1945
  年法国的妇女才有了选举权。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的民主也经历
  了一个自身发展的过程。
  吴建民自信地认为,对中国来说,有三点是站得住脚的:第一,时间在中国一
  边。不管怎么讲,中国在发展,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曲折困难,中国毕竟在向前走,
  而且前进的步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快。第二,事实在中国一边。摆出大量事实就
  足以说明,中国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中国人的生活改善了,还是退步了,这些
  都一目了然。第三,历史在中国一边。中国人在历史上是被西方人欺辱的。一讲历
  史,西方应该感到愧对中国。他们再来教训中国,中国人是绝不能接受的。
  马赛伊夫堡博物馆馆长过去没到过中国,后来因中国电视台播映《基督山伯爵
  》,到中国办伊夫堡展览。她回国后见到吴建民说,上海、广州都是车水马龙,经
  济非常活跃,相比来讲,马赛差多了,回来后觉得冷清。
  由于吴建民做了许多耐心细致的工作,法国人对中国的偏见明显改变,对中国
  的兴趣增加。
  2003年1 月5 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吴建民倡议的1999年
  的“中国文化周”、2000年的“中国文化季”后的又一个重大活动。中心是根据法
  中两国政府在2002年11月签署的《关于设立文化中心及其地位的协定》而成立的。
  该中心是中国在西方国家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目的是促进中法两国在文化、艺
  术、教育、传播以及科技领域的合作关系,向公众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财富和成
  就,促进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从而使法国公众更好地了
  解中国,增进两国友好。
  该中心座落于巴黎著名的奥赛河滨道的孟德斯鸠公馆内。成立当天,吴建民和
  法国文化界人士、旅法华侨华人企业和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和社团领导人、中国留
  法学生代表等共200 多人出席了成立仪式。开展几个月来,吸引了数百万法国各阶
  层人民前来参观。
  5 月16日上午,未到过中国访问的法国政要夫人结伴参访巴黎中国文化中心,
  以了却心愿。她们是:法国总理夫人安娜·玛丽·拉法兰女士、法国合作与法语区
  事务部长级代表夫人玛丽·皮埃尔·维尔特泽女士、法国交通与海洋国务秘书夫人
  玛尔迪那·布斯罗女士、法国外交国务秘书夫人斯特法内·木斯列女士,另外,法
  国奢侈品集团总裁夫人、法国航天航空局局长夫人、法国保险业联合会总裁夫人、
  法国阿尔斯通集团总裁夫人和法国打勒兹集团总裁夫人也兴奋地前来参观。
  拉法兰总理夫人一进大门,就对迎候的吴建民大使和夫人施燕华说:“访问中
  国是我的一个愿望。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于上月随同丈夫一起访华,感到非常遗
  憾。今天我把原本要一同访华的所有夫人们带到这里,参观巴黎的中国——新近成
  立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也是了却一个心愿。”她还向在场的中国外交官和中心员
  工说:“我从没去过中国,但离开中心时,我就变成了一个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
  随同来访的法国交通和海洋国务秘书夫人布斯罗女士高兴地说:“我的女儿现
  在在巴黎著名的阿尔萨斯中学学习中文,这所中学教授中文的历史已有40多年。我
  要让我的女儿和她的同学们一同来中心参观,从这里了解中国。”
  几位夫人表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像她们这样希望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文化
  的法国人不在少数,中国文化中心的成立太有必要了,可以做的法中文化交流的事
  情很多。
  而吴大使则告诉她们,2003年秋“中国文化年”将给法国人民带来中国的更多
  惊奇。
  吴建民大使在任期内对中法的政治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为此,
  中法两国政府和人民都不会忘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法国西南
  部热尔省邀他出席晚宴时,授予他“火枪手”的称号,以表彰这位中法“文化大使”。
  吴建民(6)
  来自最高层的任命:外交学院院长一职举足轻重
  2003年夏,吴建民大使奉命回到国内,旋即被任命为外交学院院长。尽管这个
  职位适合吴大使,但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预料。
  中共中央决定由吴建民主持外交学院自有一番考虑:外交学 院是外交部所属
  的培养外交外事人才的高等学府,被称为外交官的摇篮。当年毛泽东出于战略考虑
  创办这个学院并对它十分关爱,寄予厚望;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每一代领导人都把它看作中国外交的“风水宝地”,倍加呵护,因此学院
  的级别也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建民就任院长,以加强学院的工作显然表明中
  央高层对他的格外器重。从外交学院历任院长也可看出,凡是能坐上这个位置的都
  是中国外交界的风云人物。学院成立后,首任院长就是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
  长的陈毅元帅,在此位10余载。后来担任此职的如:曾任驻土耳其、坦桑尼亚、
  埃及大使的开国少将刘春,曾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中国驻比利时兼卢森堡大
  使兼常驻欧洲共同体使团团长、中国驻日本大使的外交家章曙,曾任外交部副部长
  的杨福昌等,哪一个不是外交界的重量级人 物?
  中央对吴建民的关注,自然是与吴建民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表现出的机智和
  冷静的处事风格分不开的,也是与他在日内瓦人权会议的有理有节的论辩艺术,尤
  其是他在任驻法大使时的务实的外交思路分不开的。如果说新闻发布会上的精彩是
  因为吴建民的机智聪明,如果说日内瓦人权会议上的胜利有着集体力量的支持,那
  么他为中法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做的工作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
  1998年,吴建民出使巴黎时,中法两国领导人的私人友情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八九风波”后,法国是第一个采取孤立中国政策的西方国家,尔后又向台湾出售
  武器,中法关系十分紧张。后来巴拉迪尔政府上台后重新调整对华政策,才使中法
  关系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中法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依然没有进展。尽管1995
  年希拉克当上总统后采取进一步接触中国的政策,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于1996年
  和1997年两度访华,与江泽民主席有过多次会谈,但两国的外交关系还不是十分牢
  固,两国领导人的亲密关系似乎也只是面子上的。这其中的原因,一是政治基础的
  差异;二是中法文化沟通不多;三是中法两国的经贸水平上不去;四是中法民间交
  流太少。
  吴建民到任后,在以上几个方面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工作。他广泛接触法国各
  阶层人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解释中国的外交政策,宣传中国改革开放的骄
  人业绩,真是通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厌其烦,使法国从政府到民间都慢慢改变了
  对中国的看法。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吴建民到任的1 年半内,他就接受新闻媒体采
  访近50次,出席和参加午餐会、报告会、辩论会等活动对外讲话20多 场。
  有一次《巴黎竞赛画报》邀请吴大使和当时的社会党政府卫生部长贝尔纳·库
  什内共进午餐,讨论人权问题。库什内是“无疆界医生”的创始人,所谓的“人权
  斗士”,在法国威信很高。他因滑雪摔伤了腿,是拄着拐杖来的。他们的讨论围绕
  中国的人权状况、民主和西藏问题展开,谈了两个多小时。
  库什内一来就说中国人权状况不好。不过他承认没有去过中国,有关中国的知
  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
  吴建民说,仅根据书本知识来做结论,可能是“瘸腿”的。接着,吴建民援引
  历史、现实的例子以及大量数据来反驳库什内的论点,最后库什内不得不承认中国
  人权状况有进步。
  吴大使告诉库什内,今天西方有些人像教师爷一样给中国上人权课,中国人很
  反感。他告诉库什内,在中国国内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当中国人挨饿时,
  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没有人跟我们讲人权,今天中国人站起来了,经济发展
  了,他们来给我们上人权课了,他们究竟是为了维护人权,还是有别的什么目的?
  短短几句话,使库什内顿时哑口无言。
  这个谈话内容后来发表在《巴黎竞赛·中国特刊》上,在法国引起强烈反响,
  杂志销出了10万份,从此库什内也和吴建民成了朋友。
  2001年申奥,北京和巴黎是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