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作者:公孙梦    更新:2021-11-24 03:16
  不久见他们从旅社中逃出,不知是哪条道上的,索性去看个究竟。从你们的对答中才知是古雷兄弟,竟然成了钦犯……”一顿,又道:“照两位兄弟的说法,锦霞、柳兄、张兄还在京师,只是失去了联络?”
  万古雷道:“那夜柳小姐不知从哪儿获得消息,冒险冲进寒舍示警,激斗中失去了她的踪迹,不知她会不会离开京师。”
  公冶勋叹道:“但愿她来找我,不要再以血蝴蝶身份涉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顿,又道:“万兄弟,你真打算藏匿在北平府?”
  万古雷道:“朝廷已行文天下捉拿小弟,皇甫楠不杀小弟心不甘,只怕北平府也呆不住。但万家产业在,小弟只好冒险藏身。”
  “要是风声太紧,贤弟又当如何?”
  “藏不住身,只有浪迹天涯。”
  公冶勋叹口气道:“贤弟,愚兄这就回京师,将知晓的诸般情形禀报皇太孙,若能替贤弟平反冤狱最好,若是不能,愚兄就与皇甫楠暗中相斗。皇太孙尚未继位,皇上的举措他无法反对,所以愚兄并不指望会有什么结果。”
  万古雷道:“小弟遭殃,恐已累及府上,皇甫楠知道娇娇助小弟,防他密告……”
  公冶勋道:“贤弟不必担心,只要愚兄回去,自有对付他们的手段!”
  万古雷等人还要及时赶路,只有相互道别。大家依依不舍,禁不住又洒了不少泪。
  公冶勋握住万古雷、郭剑平的手道:“两位贤弟记住,不论这世道如何变化,你我境遇如何,我们永远都是兄弟!”
  万古雷、郭剑平激动地回答:“是!记住了,望大哥珍重!”万古雷又道:“请大哥代向娇娇致意,小弟一切安好,请她多保重!”
  临别依依,泪沾衣襟,自古离别最伤情。
  有道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
  第二回 内廷风波
  皇太孙朱允炆在公冶勋回到京师的第二天就招见他。
  依然是在御花园的小亭里,朱允炆命人摆了酒菜,两人对坐小酌,十分随意。
  时正中午,秋日融融。
  酒过三巡,朱允炆才提到正事:“爱卿此去,对燕王、晋王治下的太原、北平两府,观感如何?两位王叔可有什么越轨的行为?”
  公冶勋道:“殿下,燕王体察治下百姓疾苦,狩猎时路过农家,不惜屈身进农家嘘寒问暖。平日里生活克俭,无奢靡之风。与晋王相比,大不相同。晋王骄奢淫逸,违法悖理之事,层出不穷,以至民怨沸腾,只是敢怒而不敢言。燕王却深得民心,可谓有口皆碑。至于明目张胆的越轨之举,微臣并未发现。”
  朱允炆道:“这般说来,二王并无野心?”
  公冶勋道:“也不尽然。两位王爷都招纳了不少能人,若无争雄之心,又何必多蓄人才?这其中的隐秘,外人无法知晓而已。”
  朱允炆试探道:“依卿之见,两位王叔相较,哪一位更须小心提防?”
  公冶勋不假思索地答道:“燕王。”
  朱允炆道:“何以见得?”
  公冶勋道:“燕王雄才大略,文治武事无不精通,治下之民安居乐业,这不是成大业者的风范吗?晋王苛政扰民,花天酒地,非治世之才,纵有野心,不足虑也。”
  朱允炆点头叹道:“爱卿所言,句句在理,不瞒你说,诸王中我最不放心的就是燕王!”
  公冶勋道:“微臣以为,燕王当恪守皇上嫡长之序,辅佐殿下。以燕王之才,不会做那大逆不道之事,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百姓,背万世之骂名,做不忠之孝之人。”
  朱允炆叹口气道:“我又何尝不是这样期盼,诸王与我是叔侄,本就是一家人,决不愿酿出骨肉相残的惨剧,愿上天保佑吧!”
  公冶勋道:“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又曰:‘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塘也。’殿下素奉仁道,天下归心。”
  朱允炆点点头,把目光望着远处,道:“爱卿可认识一个。叫万古雷的富家公子?”
  公冶勋一惊,但坦然回答道:“认识,他与微臣堪称知己,微臣原想将他荐给殿下,到忠信卫当差。”
  朱允炆闻言甚感诧异,“哦”了一声道:“那为何不曾听卿谈及此人?”
  公冶勋微微一叹道:“微臣结识他后就有此意,但他不愿入仕,后经微臣劝说,他方答应下来。微臣第二天就来晋见殿下,适逢殿下被皇上招去,微臣又忙着出京师,便打算回来时再举荐,哪知他已家破人亡,沦落天涯!”
  朱允炆道:“爱卿知道他的劣迹了?这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他竟然是个飞贼。”
  公冶勋道:“万公子家业甚丰,说有万贯家财一点不为过,怎会去偷盗劫掠了,这分明是受人栽诬,只怪微臣回来得太迟……”
  朱允炆插言道:“这话怎么说?”
  公冶勋把万古雷的才干说了,又说了史孟春谋夺万家码头的事,别的不敢涉及。
  朱允炆把目光从远处收回,注视着他道:“卿所言并非事情全貌,也许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据锦衣卫报禀,被皇上处以灭门之刑的前军都督郭家,后军都督同知柳家,兵部侍郎张家的后人,都被这个万古雷从天牢中救了出来。郭家后人叫郭剑平,柳家后人是两兄妹,柳铭和柳锦霞,张家后人叫张文彦。你想敢从天牢中打救钦犯,自是不把王法看在眼里,单这一条就是死罪!这还不够,万古雷与郭剑平柳锦霞等人,竟敢夜闯宫禁,图谋行刺皇上,更是犯了滔天大罪……”略一顿,续道:“那柳锦霞化名血蝴蝶,专找官家劫财杀人,猖狂至极。那张文彦被捕后招了供,这一伙人的来龙去脉写得清清楚楚,真是铁证如山哪!”又一顿,语气由严厉转为缓和:“更令我不解的是,供状上也有爱卿之名,卿之小妹公冶娇也公开与贼人进进出出,庇护在逃犯人……”
  公冶勋惊得出了冷汗,他并非为自己担心,他是为娇娇、爹娘着急。张文彦大概禁受不起严刑逼供,把什么都写了出来,公冶一家,全毁在他那一纸供状上,这便如何是好?
  朱允炆见公冶勋局促不安,便安慰他道:“爱卿不必忧虑,这些话我并不相信。皇上接到奏折后,见涉及皇太孙侍卫队指挥同知,便把奏折赐与我看,我说太荒唐,卿乃忠贞之士,岂能与盗贼为伍,再说公冶家又岂会有个飞檐走壁的小姐?这都是张文彦受刑不过胡乱编排。皇上说不妨问问令尊,看令尊怎么回答。第二日上朝时,皇上果然询问了令尊,令尊说,家有二八小女,但弱不禁风,只知念书刺绣,从不使枪弄棒。这事卿想必已听令尊说过,不必赘言,但卿与万古雷的交往都是有着凭证的,锦衣卫在抄家时,曾在万古雷居室中搜到卿题款落名画赠万古雷的《啸傲风雪》图,不知是真是假,现此画已被我收藏于宫中。”
  公冶勋心惊肉跳,强自镇定道:“是的,此图正是微臣的涂鸦之作,赠与古雷兄弟。”
  朱允炆道:“以上所述,乃锦衣卫一家之言,今日听爱卿这么说,似乎其中尚有冤情。但张文彦的供状也全非胡诌之言,万古雷确曾与他们那班盗匪相勾结……”一顿后续道:“但万古雷是万古雷,爱卿是爱卿,我对卿决无半点怀疑,此事以后不再提起,卿也不必往心里去。那幅画待会命人取来,由卿带回去吧。”
  公冶勋十分感激,道:“殿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当肝脑涂地以报。只是此事牵涉到微臣,微臣请殿下恩准,辞去指挥同知一职……”
  朱允炆惊诧地瞧着他:“爱卿何出此言?”
  公冶勋难以回答,这是他在回来的路上就作出的决定。
  柳锦霞生死未卜,锦衣卫宣称已将她杀死,万古雷却说她定能脱身,他宁愿相信万古雷的话。情人惨遭巨变,处境险危,他岂能无动于衷将她忘却。她是他的红粉知己,是他心目中最为怜爱的女子,他宁愿抛掉官职、抛掉荣华富贵,做一个隐姓埋名的百姓,呵护在她身边,与她长相厮守,白头到老。为此,他要仗剑行走江湖,在茫茫大海中去寻觅她的芳踪,不管是几年还是一辈子,他都要找到她!决不让她孤立无助,形单影只。
  旅途中,他不止一次面对孤灯落泪,回到家时,他已憔悴不堪。娇娇一见他就扑上来搂住他大哭,多少痛苦悲伤都在泪水中倾泻……
  他从娇娇口中再次听到了有关锦霞的一切,也再次陷入了困惑之中。
  与柳锦霞相识年余,知她与兄长柳铭一道习武。由总管薛涛传授武功,柳伯父闲暇时时常指点他们,她怎么会成了大漠神女的徒弟呢?这其中定有隐情,只有她自己才说得明白。他多么想立即知道根由,可她又在哪儿呢?
  面对皇太孙殿下,他能把自己对锦霞的深情说出来吗?
  他能说自己为了她,将舍弃一切,去天涯海角寻找她吗?这让他如何出口呀!
  朱允炆见他面有难色,便道:“不管爱卿有多少理由,我决不会允准爱卿辞官!”
  一向温和的皇太孙,把话说得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这情形并不多见。
  公冶勋难以启齿,苦在心中。
  朱允炆见他不出声,又道:“你与万古雷虽是挚友,但并未参与他的不轨行为,用不着引咎责己。锦衣卫对你和妹妹说三道四,我并未放在心上,卿也不必太计较。我把你视为心腹,你怎能随随便便就要离我而去!”一顿之后叹了口气道:“你想想看,皇上年事已高,我这个皇太孙继承大统之日不会太远。说心里话,我宁愿皇上万岁万万岁,让天下长治久安,别让自己去接这副担子。我害怕,担心,深恐自己有负皇上重托,治理不好江山。再有这许多王叔,分封藩地,无不握有兵权,他们能对我这个文弱的侄子臣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