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何必呢?何苦呢?
作者:八无和尚    更新:2021-11-22 21:58
  PS:感谢书友“杀遍天下猪”投的月票,书友们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李沐赶紧上前几步,从她的手中将茶壶接了过来。
  这时,张大嘴巴的小蛮回过神来,抛掉手中的铲子,细步急跑,至李沐面前,深福道:“奴婢拜见陛下。未曾恭迎圣驾,还望陛下治罪。”
  李沐没有理会,只是定定看着面前侧身而坐的女子,感受着她的战栗,感受着她的颤抖。
  长孙明月起身,缓缓转过身来,面对着李沐。她眼睛清纯而恬静,但李沐依旧能从她眼中残留着一丝湿润中,读出曾经有过的那一抹悸动。
  “臣女拜见陛下。”
  长孙明月倒退一步,行礼道。
  自称臣女,是因为长孙明月的县主爵位还在。
  她依旧是臣,不是民。
  可谁又能想到,大唐堂堂县主居然会隐居在这么一个穷乡僻壤呢。
  李沐看去,她洗去铅华的脸,较长安时更加清丽,如同雨后的竹林、池塘,干净地令人不自禁地想深吸一口气。
  李沐伸手去拉长孙明月地手,但长孙明月再退一步,不经意间地避了开去。
  “小蛮,还不向陛下奉茶?”随意地一声,化解了二人之间的尴尬。
  小蛮忙上前,双手从李沐的手中接过茶壶,开始斟茶。
  长孙明月虚引道:“山间野地,没有什么贵重之物可奉于陛下,只是这茶是臣女主仆亲自炒制的,还望陛下不嫌弃才好。”
  李沐满腹的话,就这么被挡了回来。
  “你也坐。”悻悻然,李沐坐了下来,拿起杯来掩饰内心的局促。
  “谢陛下。”长孙明月在李沐对面坐下。
  “朕由新罗返京,路过杭州,顺便来看看你。”
  顺便?就算在一旁侍立的小蛮都忍不住腹诽起来,杭州与越州之间,隔着数百里地呢。
  只是小蛮不敢说出声。
  长孙明月微笑不语,眼神平静地如同一汪湖水。
  “咳……。这么年,你过得好吗?”李沐尬问道,不知道为什么,李沐发觉自己总是词不达意,总是说不出想说的,问不出想问的。
  “臣女过得很好,谢陛下关心。”长孙明月的回答有礼有节,令人挑不出一丝错处,“敢问陛下过得好吗?”
  这绝不是关心,更多的是一种礼节的问候。
  长孙明月的平静,令李沐心中有些不甘、憋屈、甚至是恼怒,他突然有种想暴怒的冲动。
  “朕已经大婚。”李沐恶狠狠地盯着长孙明月的眼睛。
  “臣女恭喜陛下。”回答依旧是不咸不淡。
  “朕还纳了妃。”李沐不介意再加一勺盐。
  “我知道。”语气依旧平稳。
  但李沐能从中体会到一丝不同,因为长孙明月的自称,变了。
  李沐有些得意,他微翘着嘴角道:“随朕回长安吧。”
  简单、直接,还带着一丝粗暴,如同李沐的人,也符合李沐的身份。
  长孙明月垂下眼睑,伸手取过茶杯,轻轻饮了一口,答非所问地说道:“陛下要不要看看臣女在此开设的课堂?”
  李沐心中再生懊恼,没好气地道:“那就看看吧。”
  站起身来,李沐霸道地一把抓住长孙明月的柔荑,紧紧地握在手中。
  然后发觉,这手的肌肤,变得有些儿糙了。
  李沐怜惜地看了一眼长孙明月。
  长孙明月被李沐握着手的一瞬间,有过一丝挣扎,但很快就平静了。
  她不再抗拒,试问这天下,还有谁能抗拒皇帝?
  无法抗拒,那就顺其自然吧。
  李沐随着她的牵引,慢慢地走向那两间课堂。
  粗鄙而简陋,却不失整洁。
  石头和木板拼搭的课桌,和一个个圆柱形木墩的凳子,构成了这两个教室。
  “有多少学生?”
  “之初才三、五个,后来渐增,至今日已有四十七人。”长孙明月轻声回答道,她有些歉疚起来,“我离开长安时,带得细软不多,无法招收更多的学生。”
  “没收受童子学费吗?”李沐看见过那些就学的孩子,这个年龄,本应该得到免费教学。
  但免费教学仅限于官府所设的学堂。
  “臣女怎敢坏了陛下的规矩?”长孙明月语气里有丝俏皮,一闪而过,马上她的脸色又回复了平静,“就算臣女想收,这么孩子的父母,恐怕也支付不了这么多钱。”
  李沐明白,读书很贵,就算长孙明月不收酬劳教学,那笔墨纸砚总是要钱的。
  而此时的纸和书贵得很,贵到普通人家都无法承受的地步。
  “朕早已在江南东道实行免费教育,难道当地官府没有给予你补助?”
  长孙明月微微摇头。
  李沐突然愤怒,“宁纯这厮,敢这么糊弄朕?”
  江南东道,是李沐的龙兴之地,李沐自认为江南百姓造就了诸般富裕的生活,可今日李沐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并没有象山阴城中的孩子那般,享受着国强民福的待遇。
  李沐焉能不怒?
  长孙明月道:“陛下错怪他们了。”
  “呃?”
  “水至清则无鱼。况且,越州土地如此辽阔,官府可以设立一个、两个,甚至三个五个学堂,又怎么可能做到无一遗漏呢?”
  长孙明月指着远处东湖的方向道:“湖东南有一处官府设立的学堂,正如陛下所规定的,每个学子能免费就学,甚至还能免费享用一顿午餐。可此地百姓的孩子,要每天赶去七、八十里外读书,就需要父母每日接送,耽误了劳作,多有不便,故百姓宁可不让孩子读书。”
  李沐沉默了,这种免费的学堂耗费甚多,当初规划时,都是按每二千户设立一个学堂这么定下来的,可没有人想到这二千户人,很可能间隔百里之地,甚至更多。
  而往往,学堂都设在城里或者与城相近之处,一是为了管理方便,二是为了减少支出。
  这,还真不能责怪地方官府。
  李沐道:“那朕就在这,为你建一个学堂。”
  长孙明月摇摇头道:“大唐三百六十余州,数千万百姓,都是陛下子民。陛下可以为臣女在此多建一个学堂,却不能在各州各县都多建一个学堂。如此,又何必呢?”
  是啊,何必呢?
  李沐再次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