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天才少女许青云
作者:八无和尚    更新:2021-11-22 21:56
  许意躬身道:“此事怪不得殿下,虽然殿下强掳家父去京城,但殿下并无恶意。家父有信于我,言及他若有不测,便让学生前来投奔殿下,以求得庇护。”
  李沐点点头道:“你放心,我既然答应了许老丈,便会信守承诺。听你说话,应该是个读书人,我不知道你是想入仕呢,还是别的?”
  许意道:“学生无意入仕,本是在义兴随家父开设药铺,为乡邻治病。”
  李沐道:“既然如此,我令人在钱塘府为你开设一间诊所如何?”
  “这……。”许意有些迟疑起来,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
  “你直说无妨。”
  “学生……是怕还会有刺客找上门来。吾妻和小女都是女流之辈,恐怕……。”
  李沐心道也是,想了想道:“神机卫军中设有医所,若你不嫌弃,就留在军中吧。这样也冰不用怕有人行刺了。”
  可许意还是犹豫不决,“学生已有家室,无法从军……还望殿下体恤。”
  李沐这下犯了难,想了想道:“要不你去州学做个先生,以许老丈的医术,想来你教授学子医术应该没有问题吧?”
  可没想到,许意还是不答应,他有些局促地说道:“学生虽然追随家父行医,可医术不及家父二、三,加上家父手稿被刺客焚毁,恐怕力有不逮。”
  李沐听了有些失望,不过只是对许胤宗手稿被刺客焚毁遗憾。
  “既然如此,孤赏你钱财千贯,你自主便是,如何?”
  此时,一个童音响起,“父亲,孩儿可以默写祖父手稿。”
  这声音出自许意的女儿许青云之口。
  李沐听了一怔。
  许意也很意外,他问道:“云儿,你祖父手稿有三卷,你都能默写出来?”
  许青云点头道:“祖父令孩儿背诵手稿已有三年,孩儿自信可默写出来。”
  李沐一听,大喜,神童啊。
  于是便道:“许意,那就请令爱默写许老丈手稿,然后孤将其印刷成书,做为州学医科的教材如何?放心,孤会给予你钱财补偿。”
  许意连连摇手道:“学生能托庇于殿下护佑,岂敢私留家父手稿自珍?按殿下的意思办就是。”
  三天后,许意父女将三卷约四万字的手稿放在李沐面前。
  李沐心情大好,“孤见令爱天资聪慧,有过目不忘之能,这样吧,孤破例让她直接进州学深造,将来也可有个好前程。你意下如何?”
  许意大惊道:“谢殿下美意,只是云儿是个女孩……。”
  李沐摆摆手道:“在本王治下,女子一样可以进学。”
  许意看了看陈氏,又看看了许青云,喜道:“如此就谢过殿下大恩了。”
  ……。
  都说人走茶凉。
  就算李世民也不例外。
  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悲痛欲绝。
  追长孙无垢谥号“文德”。
  这可是有皇以来,第二个有单独谥号的皇后。
  第一个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可也是由后代汉宣帝追谥的。
  而长孙无垢却是直接由李世民追谥的。
  皇后的本谥都为单字。
  就象李渊的妻子窦皇后,她的本谥为“穆”。
  需要等李渊死后,才能将丈夫的谥号中一个字,加在她的本谥前面,成为双字“太穆皇后”。
  而象长孙无垢直接双字追谥的。
  可谓古往今来,独此一人。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在宫中大造高台,时常上台去,眺望昭陵,以示思念长孙无垢之情。
  直到马周上疏,谏言李世民不能只思昭陵(长孙无垢),不顾献陵(李渊)。
  李世民才收敛起来。
  可李世民另外想出了折腾的办法,他大肆修建佛寺、道观,搜访道林,度人出家,说是为长孙无垢积福。
  更有甚者,李世民做了另一件前所未有之荒诞事。
  他诏令在昭陵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
  上有所好,下必甚下焉。
  李承乾首先提议在长安和洛阳大修寺庙。
  李泰也不甘落后,在洛阳大兴土木,于龙门山开凿佛窟,为母亲追福。
  天下都为李世民伉俪情深而感动。
  可半年之后,每天向近臣内侍唠叨思念长孙皇后的李世民,终于下诏向天下选秀了。
  登基那么多年了,李世民终于可以为宫内换上一批新鲜血液了。
  容颜中下的、年华老去的宫女,已经象一个破包袱般,甩给了杭州强行坊。
  只有在这个时候,李世民心里会念及李沐的好来。
  而历史的车轮以其强大的惯性按原有的轨道修复着。
  故荆州都督武士擭女武羽因貌美,于贞观十一年六月,召入后宫,立为才人。
  当李沐得知消息时,已经不再象之前那般紧张。
  此时非彼时,想法也随之改变。
  当时李沐在京城中,而现在李沐已经治下两州,手中数万精兵。
  武羽的存在已经威胁不到李沐。
  在李沐心里,反而巴不得京城乱起来,可以给自己染指天下的机会。
  到这个时候,对争夺天下李沐已经没有任何疑义。
  可世事总是很戏剧化。
  京城没乱,杭州却乱了。
  虽然乱得比较奇葩,但终归是乱了。
  大量工坊的开设,从官府引导到民间自发,再到蜂涌而来的各地商人竞相开设工坊。
  杭州乃至越州的工坊遍地开花。
  资本的逐利性,让李沐有些后悔,不该不设区域限制。
  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第一局限,就是用工荒。
  工坊需要大量的工人,大量的工人需要更大量的后勤人口。
  杭州一个成年壮丁的工钱,已经涨到八文钱,比长安还高。
  这在一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这个时代的人口,可不象后世那般稠密。
  此时江南人口最稠密的扬州,也因为杭州、越州的手工业兴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失。
  就不作说江南东道其余象润、常、湖、睦等州了。
  杭州、越州就象一块干渴的海棉,饥渴地吻吸着周边各州的人口,形成了虹吸效应。
  越来越多的百姓,拖家带口地向杭州、越州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