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南京城外的秘密基地
作者:深山修道人    更新:2021-11-21 14:31
  朱安的书房,是严禁任何人进入的,哪怕清扫也是他单独一人。
  甚至于一些机密的书信,他用简体字加前世中式英文(拼音交叉)的写法融合。
  哪怕被人发现,也绝对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东西。
  甚至有时候,看到一些英文,他自己不怎么认识,要联想一下才行。
  想当初,要不是英文成绩差,说不定就能考上更好的大学了。
  “这一世,我必然要让汉文化,输出全世界。”
  一边奋趣÷阁疾书,朱安一边心中暗暗的发誓道。
  目前的朱安,已然有了大量的财力还有人力,只要把火统研究出来,就不怕在海外搞不出一条路子。
  “让你们感受一下,来自后世的降维打击。”
  朱安轻声的念道,也不怕隔墙有耳。
  他的这间书房的墙壁,是做了单独的隔音处理,两层墙壁中空参入细密的河沙。
  门窗都做了特殊的处理,三米开外也有暗哨守护。
  这是来自朱安的谨慎。
  命只有一条,在这个古代的社会中,很有可能一件小事,一个小病就完犊子了。
  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才行。
  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和刚穿越来与朱父一起行商的那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最初来的时候,经过最开始的大半个月迷茫期,朱安就想干出一番事业。
  好歹是后世之人,先知先觉的情况下,还怕不能翻身?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他也不是什么历史研究专业,对于大明现在这个时间的一些历史资料,大部分都是从影视作品,或者偶尔翻阅的书籍中看到的。
  谁没事特意去记这些东西呀,打游戏追剧不香么。
  或者说,哪怕是学的历史专业,也基本处于一抹瞎的状态。
  除了一些有名的历史人物,比如朱元璋,比如蓝玉,太子朱标,朱允炆,朱棣这些。
  还记得谁?
  好家伙,大明风华都是从朱棣开始拍的。
  现在可是洪武年间,朱棣虽说有当皇帝的心,但可没有造反的胆子。
  也干不起来。
  历史上,朱棣虽说最后靖难成功,但其中也有很多运气的成分。
  总不会有人无聊到,把大明初期的县志背下来吧。
  不过背下来也没什么用。
  很多地方官员,上任干不了两年就被朱元璋给砍了,白费。
  作为商人,朱安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发展起来,自然少不了官府的支持。
  正所谓上有对策,下有政策。
  贪污就要被杀,很多官员都是小心翼翼的,即使受贿也只敢在熟人那里收点。
  这能难倒朱安?
  后世的行贿手段超乎你的想象。
  不能收银子对吧?
  那我在县城里开个小酒楼,官员巡捕过来吃饭,全部挂账免费行不行?
  回收旧衣服换衣服行不行?
  粗面换细面可以吧。
  生病了要治疗,刚好赶上医馆义诊,这总行吧。
  便是靠着这般操作,在上层不知道的情况下,朱安已经在全国各地,秘密的织网,形成独有的隐形势力。
  唯有在掌控足够多的信息渠道,才能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有着清晰的认知。
  不断看着商会各地送来的情报,朱安轻轻的叹息一声。
  最近这两年的灾情,着实多了些,恐怕南京要不了多久,又要迎来一批灾民了。
  全国各地,不知道多少百姓会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地步。
  目前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初,大明的全国各地的情况,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已然是属于上升的状态。
  刚穿越过来那两年的情况,比现在可要更加艰难,每年因为入冬死去的百姓,不知多少,乱葬岗都快满员了。
  挖个坑直接就埋了,一张草席都不见得有。
  属实流民太多了,官府根本忙不过来。
  历史上的小冰川时期,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最为严重,但实际上小冰川时期,从元朝开始就一直存在。
  什么水灾,旱灾,雹灾,蝗灾,地震,风灾,霜雪,瘟疫...
  全国各地,每年就没消停过。
  前世里跟元明清三朝有关影视,几乎经常可以看到,这里受灾了,要救济。
  那里受灾了,要救济。然后朝堂上一顿吵闹。
  看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当真正处于这里的时候,感触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还未入冬,但已然有深秋的感觉了,这要是入冬那还得了。
  朱安的面色上闪过一丝挣扎之色,但最后却是深深的长叹一声。
  人啊,总是自私的。
  并非他朱安不想,而是他朱安不能啊!
  清朝时期的人口大爆发的原因在哪里。
  首先是小冰川时期过去,自然环境变得更加适合人口繁衍。
  然后便是最为主要的,玉米,红薯,马铃薯这些高产农作物被引进。
  有这些高产的农作物,百姓就没那么容易饿死了。
  至于吃多了红薯马铃薯会胀气,消化不良这些小问题,在活命面前,啥也不是。
  而现在,朱安的手中就有红薯和土豆。
  在距离南京城不到两百里的山中,就有朱安秘密的农作物基地。
  深山中有大量的红薯,马铃薯被种植。
  因为是在地下生长的缘故,使得隐藏的效果更加,哪怕每次运出来,都是经过加工处理,难以被发现。
  这些农作物,是数年前朱安年度签到获得的。
  朱安不敢拿出来,因为一旦拿出来,绝对会爆出惊天动地的轰动。
  那个时候,朱安将会完全的暴露在大明皇室的面前。
  永远不要小看一个皇朝的洞察力。
  只须朱元璋一道谕旨下来,朱安会明白什么叫十面埋伏。
  目前朱元璋的个人魅力,他自己不知道,但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已经达成个人崇拜了。
  东西是肯定要拿出来的,那得看什么时候。
  在朱安的原计划中,便是获得了火器的制造方法后。
  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这些农作物,尤其是南京城外两百里的农作物基地,将会是他送回大明的礼物。
  “不需要多久了。入冬之前我就会离开。”
  靖宁候将会在下月底被处死。
  朱安也会从那个时候离开。
  从京师得不到火器。
  那就只能从江南工部想办法了。
  哪怕为此付出一些必要的代价,朱安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