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黄通判的发家史
作者:忧郁笑笑生    更新:2024-05-11 07:09
  “这么肥的缺,怎么会没有合适的人选?”
  “圣意难测。”李郁故作高深的含糊回复。
  黄通判陷入了纠结,半晌,一咬牙开口道:
  “贤弟帮我,黄某人优点不多,但有一条,知恩图报。”
  李郁点头,表示我信。
  “圣意难测,可总有高人能揣测几分。黄大人,你挺身而出的时候到了。”
  1个时辰后,
  黄通判亲自把李郁送出了大门。
  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官场中人,一言一行都是有考量的。
  下属们,会时刻揣摩上司放出的信号。
  没有一句话是闲话,没有一篇文章是废话。
  总之,
  黄通判和李郁的关系,是上升了好几个层级。
  府衙诸人,见到李郁更加谨慎恭敬。
  ……
  “老爷,一个江湖年轻人,为何如此重视?”
  “你可知此人刚才和我说了什么?”
  “什么?”
  “他说,可助我一臂之力,做本府的父母官。”
  “口气太大了吧?”
  “你细细品味。”
  黄通判的夫人,也是读过书的,出身于胥吏之家。
  在黄通判还是穷酸小黄的时候,亲爹力排众议,定下了这桩婚事。
  成婚的时候,
  宅子,银子,奴婢都是老泰山一手赞助的。
  就连嫁妆,都是老泰山私下给的,为了保住小黄的脸面。
  这些举动,
  把个小黄感动的泪流满面,发誓此生绝不辜负夫人。
  事实证明,
  老泰山的眼光过人,挑了个潜力股。
  数年后中举,
  10年后中进士,迈入仕途。
  从京城,到地方,也算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老泰山早已仙逝,
  可是黄通判还惦记着这份恩情,把夫人娘家的旧人,都安排了出处。
  胥吏之家,摇身一变,登堂入室。
  小舅子不学无术,先买监生,后在山西补了巡检。
  其余族人,也都安排了饭碗。
  就连那远方八竿子打不着的穷困潦倒族人,在老夫人那跪了一天。
  最终,老夫人心软,提了一嘴。
  黄通判就把此人给安排做了个店铺的二掌柜。
  相当于,
  失地自由职业者,变成了正经的外企经理。
  ……
  以上,
  李郁都知道,打听的清楚。
  这只是他扶持老黄的原因之一。
  而如何扶持,他有自己的打算。
  乾隆是最好脸面的人,白莲教案一再被打耳光,面子上肯定过不去。
  现在,
  反贼直接把一营兵干掉了。
  只会让老皇帝更加的暴怒,而且多疑。
  此时,
  如果一个苏州地方官勇挑重担,守住府城,剿杀逆贼。
  而且验证皇帝心里的阴谋论。
  定然会龙颜大悦,
  再有王神仙,和大人这一路的关系,及时助攻。
  乾隆肯定会升官,
  因为这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属于标杆榜样。
  而这贼在哪里?
  李郁已经暗示了黄通判,他有内部情报。
  太湖协副将施令伦挡了某些人的财路,
  这些幕后神仙,就派人上门打一波,主要是震慑。
  黄通判对于李郁的情报,非常认可。
  因为,
  他在府城为官多年,知道走私的存在。
  前任太湖协副将,卷入走私案,后被灭口,他也是略知一二的。
  一股神秘人马,
  突然出手,把左营连人带锅都给砸了。
  是假冒白莲教的官兵干的,这就说的过去了。
  逃兵口供里提到了两点,
  袭击者火炮犀利,甚至有一部分人穿着绿营兵军服,麻痹自己。
  综上,黄通判深信不疑。
  ……
  李郁知道,
  纯谎言其实是瞒不住多少人的。
  说谎的最高境界是,
  九分真,一分假。
  或者是,平时只说真话,关键时刻才说假话。
  再精明的人,也会被骗到。
  所以,
  他才能靠着忽悠,把苏州府这些官吏变成了自己的合作伙伴。
  光靠送银子,其实人脉层次还是差了点。
  黄通判在积极的活动,
  要干出功绩,就需要兵。
  石湖巡检司范京,城守营千总胡,这都是自己人。
  已经搭上了关系。
  准备一起分杯羹,功劳分润。
  黄通判知道这些是李郁的心腹,好友。
  反而更加信任,
  李郁让自己人一起沾光,说明他把握大。
  如果,他的人躲得远远的。
  自己反而要琢磨,是不是个圈套。
  官场中人,最爱琢磨人心。
  凡是有一丝不符合常理的事,他们都会狐疑。
  江宁府那边,
  总督府的公文也到了。
  洋洋洒洒几百字,面面俱到。
  得月楼,
  黄通判拿着公文,
  前后翻看了几遍,愣是没找到一点有担待的命令。
  “贤弟,伱瞧瞧。”
  今天,是李郁和黄通判两人的私下饭局。
  李郁认真读了两遍。
  “堪称是面面俱到,什么都说了,又等于什么都没说。”
  ……
  黄通判忍不住笑了:
  “贤弟,你总结的妙。”
  “总督府有高人,一年没有4000两幕酬,请不动这样的文书师爷。”
  “这样的人才,在总督部堂那,说话比寻常道台都好使。”
  大清朝官场,师爷的地位非常高。
  但是,师爷当中也有鄙视链。
  负责公文的师爷,才是至高神。
  刑名、钱粮、账册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黯然失色。
  外行可能不解。
  但是内行都很清楚,公文往来,代笔奏折,这些空洞文字,才是最关键的事。
  务虚,
  在官场比什么都重要。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
  看似一个个普通简单的方块字,除了字面意思,还有多层隐藏意思。
  光一个“原则上同意”,
  所蕴含的东西就够讲足3个时辰,不带停,不带重复的。
  两江总督府的这份公文,
  用一句话归纳就是,
  在你们的职责范围内,维护地方安靖的前提下,原则上同意你们采取合理的临时措施~
  这句话是李郁总结的,
  黄通判听了,对于李郁的观感,立马好了很多。
  不仅是因为他帮自己谋划升官。
  更关键原因是,他看的懂官场游戏规则,听的懂官场术语。
  显然是自己人。
  江湖好汉,或者是帮会反贼,是不可能领悟到这一层的。
  是一个圈子的人,交流起来就放心。
  信任,也就自然产生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哲学,说不清道不明。
  如果,你觉得和一个朋友走不近。
  表面客气,礼节周到,但是怎么都感觉有陌生感。
  不要多想,
  根本原因就是,朋友觉得你不是圈内人。
  所以他一直端着。
  ……
  二人的聊天,
  变的轻松又随意。
  黄通判也适时的讲了一些,他仕途上的恩怨。
  也不再掩饰,他对升官的渴望。
  “贤弟不知,考上进士之后,我在光禄寺、太常寺、国子监之间辗转,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外放为官。”
  “能外放苏州府,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呵呵呵,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为了上任,我又从京城一家票号借贷了3000两。”
  李郁点点头,
  离京赴任前,都得大出血,迎来送往,同乡同年,赴任路上的盘缠。
  许多人宦囊羞涩,只能从票号借一笔。
  等以后到了地方,手里宽裕了,再还上。
  票号也不担心,
  他们会派个小厮,跟着一起上任。
  名为伺候,实则是收账。
  这些人可不把朝廷命官放在眼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收款。
  直到连本带息全部结算清楚,
  才潇洒的告别,去跟下一个官。
  这种借贷有个浪漫的名字:京债。
  这些票号的背后,是手眼通天的王爷,军机。
  只要你一天在大清做官。
  就不担心你赖账。
  这就好比如来佛和孙猴子的关系,逃不出手掌心的。
  就算是因为触犯王法,入狱了。
  这些人也能先把家产弄去还债。
  听完了黄通判的抱怨,李郁感慨历史真是有趣。
  没想到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阶层,也被xx贷折腾。
  ……
  “黄世兄后来还了多少?”
  “借了3000两,拿到手才2700两,还了3年,一共还了6500两。”黄通判的脸色阴沉。
  李郁愣住了,放下了酒杯。
  半晌,才问道:
  “这么黑?”
  “嗯。”
  二人相顾无语,默默地碰了一下酒杯。
  呲溜,一言而尽。
  一切尽在不言中,男人的友谊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社交法则,
  适时的分享一些自己的窘迫,有益于拉近距离。
  又喝了几杯后,
  黄通判突然说道:
  “贤弟,运作需要银钱的时候,可千万别客气,规矩我懂。”
  “那是自然。”
  黄通判并不怀疑李郁会骗自己,
  因为他的产业,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
  聊着聊着,李郁突然就提起了造船。
  “我想自己造几艘船,苦于手底下没这方面的人。”
  黄通判一听就笑了:
  “这事不难,本府的造船业虽然比不上太仓直隶州发达,也还算可以。”
  “黄世兄的意思是?”
  “你看上哪一家,回头派人知会我一声,我帮你办。”
  “蒯氏船行。”
  李郁笑着点点头,
  两人又碰了一杯,感觉有些醉意了。
  黄通判也有些酒意上头,言语中豪爽了许多:
  “放心。包在我身上。”
  ……
  没过几天,
  吴县一家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蒯氏船行出事了。
  不知是怎么回事,他们即将要交付给漕运衙门的一艘粮船出了事故。
  试航途中,沉了。
  黄通判立即派人把工坊封了,船头到小工全部抓了。
  扣上了一个“质量低劣,骗取官银”的罪。
  这罪,可大可小。
  最小,就是重造一艘新船。
  最大,是恶意破坏朝廷的漕运国策,妄图让京师八旗在冬天里饿肚子。
  延伸一下,
  还可能是为了配合金川反贼,拖大军的后腿。
  造船工坊的老船头吓坏了,
  说破天去,
  这一船也就400石的粮。
  怎么就能影响这么多军国大事。
  然而,官府是不听这些解释的。
  黄通判的意思是:
  “苏州府诚值多事之秋,前有白莲反案,后有袭击水师案,这个节骨眼上,他敢把官船弄沉了。谁敢担保这仅仅是个意外?”
  收了船头银子的书吏,立即闭嘴了。
  大人的意图很明显,
  就是要借题发挥,把案子往大里办。
  胥吏们,最不缺的就是眼力见。
  ……
  一行人被戴上了王法,拉到府衙大堂的时候。
  恰好遇到了李郁,从府衙出来。
  有相熟的官差立即打招呼,非常热情。
  李郁也适时的停住脚步,问道:
  “这些是什么人?我看不像是作奸犯科的啊。”
  这一下,宛如救命稻草。
  船头立即喊冤,
  于是,官差们就介绍了一下“案情”。
  强调这是个严重的大案子。
  李郁就笑着说道:
  “小事一桩,没必要这么认真。不就是沉了一艘船吗。”
  “主要是最近不太平,这些人撞在了枪口。”
  听到了李郁和官差的对话,
  这些人终于抓到了救命稻草。
  忙不迭的喊冤,希望李郁帮忙说情。
  恰好,
  黄通判出来了。
  两个黑心影帝开始了表演。
  “黄大人,这些人都是良民,让他们赔偿一艘船就行了。”
  “他们,是你什么人?”
  “都是我的雇工。”
  “你莫要说笑,什么时候雇佣的?”
  “你问他们呢。”
  于是,黄通判严肃的看向这些人,严肃询问道:
  “你们真是李家堡的雇工?”
  “是啊,是啊。”
  众人忙不迭的承认。
  半晌,黄通判叹了一口气,挥手道:
  “罢了罢了。赔上银子,到此为止。”
  ……
  于是,
  李家堡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多了一群造船的雇工。
  船头姓蒯,
  这是个很罕见的姓。
  大约最出名的就是为永乐帝建造紫禁城的苏州府吴县木匠,香山木匠的祖师爷,蒯祥。
  事后,
  李郁担心这些人回过神来,怀疑其中有蹊跷。
  他现在很急,没有时间去导演一个细节完美的合理过程。
  于是,
  顺便给刘武说了一门亲。
  补上了链条中最经不起推敲的一环。
  刘武拿着礼物,找到蒯船头,纳头就拜。
  这一举动,让蒯船头十分震惊。
  “后生,我们似乎不认识吧?”
  “你不认识我,我却认识您老~的闺女。”
  气氛顿时尴尬,
  刘武不慌不忙的讲述了自己的身世。
  北方灾民,一路乞讨。
  在路过蒯氏家门的时候,几乎要饿死了。
  蒯船头的女儿,出来施舍了一碗米粥。
  靠着这碗粥的力量,自己一路奋斗,终于成为了李官人的心腹。
  这么离奇的故事,听的蒯船头一阵眩晕。
  “所以,是你在李官人面前求情,救了我们?”
  “是的。”
  蒯船头松了一口气,他其实之前心里也有狐疑。
  总觉得李郁的出手搭救怪怪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
  不经意的一次善举,挽救了自己。
  再看刘武这后生,人高马大。
  似乎,也还行。
  于是,先勉强答应下了这桩亲事。
  在刘武的保举下,
  蒯船头和手下人暂时为李郁效劳。
  按照他们平时的收入,发放工钱。
  众人也担心官府秋后算账,
  想着在李郁手下先做段时间,避避风头。
  而且,有刘武这个毛脚女婿。
  地位待遇是不必担心了。
  ……
  皆大欢喜,
  唯独蒯船头的女儿,想破了脑袋也记不得什么时候给刘武施舍过粥。
  不过,众人都说这种事记不得很正常。
  蒯氏所在的村子,条件相对富裕。
  遇到乞丐,
  给人一口吃的是很普遍的事。
  所以,众人都坚信是真的。
  这桩糊涂姻缘,直到很多年后,才被刘武在酒后说漏。
  不过,那时候已经贵为命妇的蒯氏。
  也只是一笑而过,不再追究。
  人生就是这样,命运女神的恶作剧,难说是福是厄。
  李郁在西山岛开辟了一块区域,开设造船厂,蒯船头做厂长。
  派人到安庆府大肆采购优质木材。
  经长江水路运回来。
  战船是个什么样,没人清楚。
  只能靠李郁的一些影视剧印象,和周大海的经验,
  最后炮制出一些看起来特别牛哔的船型草图。
  再听蒯厂长的意见,删除掉理论不可行的部分。
  不过,李郁要求多用铁构件,长铁钉。
  先造一艘600料左右的战船,作为试验舰。
  考虑到作战用途,依旧是平底设计。
  虽然扛风浪效果不理想,但是更适合内河作战。
  而西山铁厂,可以配套生产铁构件。
  按照带英海军的战舰建造升级史,
  就是从纯木制战船,演变到铁构件逐渐增多,最后变成铁框架木壳的铁肋木壳船,再到铁甲舰。
  李郁觉得,目前阶段多用铁构件是最适合的。
  ……
  数日后,
  黄通判遣人来送信,就四个字?
  贼,在何处?
  李郁略一思索,提笔回复:
  异议官绅,无良胥吏,私盐贩子,皆为贼。
  黄通判看了,哈哈大笑,对夫人说:
  “我以前看走了眼,当他是个只会斗狠的江湖枭雄。”
  “此人到底是什么来历?”
  “京中有一位八旗子弟,崛起的很快。时间线上,基本吻合。或许就是那人的触手之一。”
  黄夫人这才放下心,指着信上问道:
  “他这是建议你借机排除异己?”
  “对。”
  “稳妥吗?”
  “平日里自然不行。今日,却是可以的。我琢磨过,他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什么话?”
  “多事之秋,皇上需要一位敢担事的主官,而不是无为而治,谁也不得罪的庸官。”
  黄夫人点点头,她是胥吏家族出身,对于官场的手段略知一二。
  不过,她还是有疑义:
  “那真正的贼呢?万一以后再跳出来,你岂不是欺君之罪?”
  黄通判一愣,竟有些失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