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要啥自行车
作者:南柯一凉    更新:2024-03-27 00:19
  第一次,方家四口整整齐齐地过年。
  也是第一次,方家的年夜饭如此丰盛。
  过年才特供的花生瓜子糖块,猪肉白菜馅的饺子、油炸带鱼、咯吱盒,还有陕北乡亲送给方言的鸡蛋做成的煎鸡蛋。
  桌上,甚至摆着8毛一斤的零拷白酒。
  “你们俩也大了。”
  “今儿过年,都陪妈喝点酒吧。”
  杨霞先给方援朝遗像下面的杯子倒满,接着给方言、方红倒上酒。
  “妈,姐,小妹,新年快乐,干杯。”
  方言举起饭缸子。
  “干杯!!”
  众人有样学样,“哐当”碰杯。
  方燕喝了口麦乳精,“哥,为什么要把这个煎鸡蛋,盖在炸带鱼上面?”
  “这是你哥的一个夙愿。”
  方言道:“我插队的时候,日子紧巴巴的,整个大队过完年、走亲戚,每家每户都会端上这样的菜,咸鱼或许不是带鱼,但肯定有鱼,不过,只能吃鸡蛋,绝对不能吃鱼。”
  “为什么?”方燕诧异道。
  “因为这条鱼是借来的,整個大队,可能就这一条鱼,谁家来了客人,就借到谁家,然后在外面裹上鸡蛋,等鸡蛋吃完,就得赶紧把鱼往下一家送。”方言道,“有时候我看着嘴馋,可一想把鱼吃了,还怎么归还啊?”
  包括方燕在内的三人面面相觑。
  “是不是很惊讶?”
  方言摸了摸方燕的头,嘴角上扬。
  “现在不用馋了,吃鱼,年年有余!”
  杨霞心疼不已,不断地往他碗里夹鱼肉。
  四人欢天喜地地吃完团年饭,杯盘狼藉,忙活忙活,差不多到了守岁的时候。
  屋外,传来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声响。
  隔了很多年,终于又听到了鞭炮声。
  那段火红日子,讲究移风易俗过春节。
  不准放鞭炮、不准滚龙舞狮,甚至搞出个“十不”,不接财神、不送灶君、不供天地、不贴门神、不烧香、不烧纸、不磕头、不上庙、不写春联,主打一个破除封建迷信。
  “砰!”
  “啪啪啪!”
  此时,方红陪着方燕在胡同里放鞭炮。
  方言呆在屋里,脸上微醺,和杨霞围着火炉,唠家常来打发时间,收音机播放着《红灯记》里“光辉照儿永向前”那段的钢琴伴唱。
  毕竟,虽然央妈在78年就复播了春晚,可家里又没有电视,根本没法收看。
  “妈,我去洗洗睡了。”
  方言打了声哈欠,站起身来。
  “岩子,你等等,先跟妈来趟屋里。”
  杨霞关掉收音机。
  方言看她神情严肃,心里不免疑惑,跟着来到她的房间,就见她锁上了门,神神秘秘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票和一捆钱。
  “这些你拿着。”
  “妈,这是什么……凤凰牌的自行车票!”
  “你小点声点。”
  “妈,这票您从哪里弄来的?”
  方言顿时睡意全无。
  这年头,一张自行车票绝对是宝贝。
  70年代买自行车是各单位领到券,然后组织职工抓阄,谁抓上,谁就可以买。
  80年代不需要抓阄了,但是也不能随便买,需要工业券才可以买。
  少说十几张工业券才抵一张自行车票。
  偏偏这种工业券,只有挣工资的在职职工才有,每人每年到手的也不多,普通民众就更没有了,可是结婚,恰恰又少不了自行车。
  就像前世,要有车有房有存款。
  这年头是既要36条腿,又要三转一响,也就是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和自行车。
  以至于哪户人家假如结婚,都要托关系去借、去买工业券,甚至为了一张提货的“白条”,不惜重金求购,但依旧一券难求。
  “你姐不是评上了劳模和先进嘛,这是厂里年底给的奖励。”杨霞笑道,“正好伱挣了一大笔稿费,再添个几块钱,就能去提车了。”
  “我姐的?”
  方言恍然大悟,“那不行,我不能要!”
  “这是你姐跟我商量的,就当作你参加工作的礼物。”杨霞说。“年后你就要去《燕京文艺》上班,总不能走着去西长安大街吧。”
  “不用,我弄张公交月票就行了。”
  方言摆了摆手。
  “花这个冤枉钱干什么!公交月票要三四块钱,一年就是三四十块,这钱要是不花,攒个四五年,又能再买一辆凤凰牌!”
  杨霞没好气地白了眼。
  方言虽然很眼馋凤凰牌自行车,这可相当于自行车里的劳斯莱斯,但还是摇头婉拒。
  “你这孩子,有辆自行车,多方便。”
  杨霞道:“坐公交,万一赶不上呢?”
  方言不以为然,“妈,您是不知道我那个单位,就这么说吧,编辑部里平常根本见不着人,我就算迟到个把小时,也是第一个到。”
  “人家那是老同志,是固定工。”
  杨霞幽怨道:“你呢!你是合同工,不好好表现,小心别人不给你转正。”
  方言说:“妈,您就放心吧,至于这张票嘛,还给姐吧,她也没有自行车。”
  “这票就是你姐给你的,她的意思是你上班的地儿都是文化人,接触的人也是,你有辆凤凰牌当门面,人也能体面。”
  杨霞作势要把钱和票塞到他手里。
  方言不接,“姐姐没车,弟弟有车,这车还是拿姐姐的票买的,怎么能叫‘体面’呢?”
  “放心,没有外人知道这票是你姐的。”
  杨霞眼里闪过一丝愧疚。
  “怎么会没人知道呢?给这票的领导不知道吗?姐的工友,像苏雅能不知道吗?就算他们不知道,我总不能自己装作不知道。”
  方言把她的手推了回去,“妈,就像我不能委屈姐跟吕大成那孙子处对象,我也不能占了姐好不容易得来的票,还是她先买车吧。”
  “你怎么那么倔呢,这是你姐的心意……”
  杨霞皱了皱眉。
  “妈,姐其实是为了补偿我。”
  “补、补偿?”
  “对,自行车票是,说亲处对象那次也是,姐一直觉得亏欠我,顶爸这个班,是抢了我的,我这些年的下乡,也是在替她受苦。”
  方言不禁感慨,上辈子也是到了方红离婚的时候,她才跟自己这个弟弟袒露心扉。
  “她怎么能这么想呢!”
  杨霞错愕不已。
  “可不是嘛,所以这张自行车票,我虽然很想要,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收。”
  方言扬起一抹释怀的微笑。
  “可是……”
  杨霞变得犹犹豫豫。
  “妈,要不这样,我的稿费我自己拿着,至于自行车,我自己想办法弄一辆。”
  方言拿着钱点了点,一共180元,从里面抽出了18块,递了回去,“就这么说定了!”
  “你给我站住,站住。”
  杨霞回过神来,“这孩子!你没票没券,你怎么买自行车啊!”
  “我自有办法。”
  方言离开之后,洗脸洗脚,躺在床上。
  本来打算买个电视机,现在计划有变。
  买个自行车,倒也不错。
  不过没有票、没有券,这会儿也好像没有外汇券,到底上哪儿弄自行车呢?
  想着想着,方言不知不觉地睡去。
  就这样,1980年的春节过去了……
  (PS:1980年4月1日国内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