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入定与顿悟
作者:或许多余    更新:2024-03-20 12:59
  最快更新惑问命运最新章节!
  入定与顿悟不同,入定很简单,排除其他杂念,专注于既定思维即可,思维专注了,意念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运行大小周天就是如此,思维针对躯体上的穴位去想象,意念随之形成,由意念牵引自身的炁,按照既定的穴位线路顺序移动。
  入定时,人的思维在运转,意念牵引气机运行,所以入定是可控的,也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顿悟则不然,顿悟可遇不可求,有些人甚至一辈子也无法顿悟一次。顿悟是非常奇妙的事物,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刺激都有可能引发顿悟,是纯粹的偶发性,主要看机缘。
  顿悟分小悟、大悟和大彻大悟,小悟的例子不胜枚举,用‘灵感’与‘恍然大悟’两个词的混合意思可以表述。
  大悟就难了,凡在某些方面有大机缘的人,偶遇大悟之后肯定能够成就其非凡一生,禅宗六祖慧能就是例子。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闻之大悟,说出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彻大悟基本与凡人无缘,不是身负特殊使命的人是无法遇到的,非常玄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菩提树下的释迦摩尼,和苹果树下的牛顿。
  释迦摩尼在苦行林中修道六年而未见道,于是放弃苦行,来到一株菩提树下枯坐四十九天,最终悟得宇宙的部分真谛。
  牛顿就不用多说了,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不过韩生威也在心得殿里读到过‘皆具张力’理论。
  入定与顿悟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脑海中的有,一个是脑海中的无。
  入定时,人的脑海中思维不断想象,使意念牵引气机,达到行炁目的,所以说入定时脑海中是“有”的状态。
  顿悟一旦被引发,人的大脑是一片空白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说顿悟时脑海中是“无”的状态。思维不动、躯体也不动,整个人就跟傻了一样,其表象与入定状态非常相似。
  科学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只开发了不到百分之十,其他百分之九十都处于休眠状态。
  人顿悟时,大脑中常用的已经开发了的百分之十立即转为休眠状态,而平时处于休眠状态的百分之九十的脑细胞,此时却转变为运行状态,所以人顿悟时大脑才会空白,其实是互换了运行状态,也可以将之称为潜意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道德经》第四十章中的内容,可以勉强用来解释顿悟的特性。当然,《道德经》论述的是天道,这里引用的只是道理。
  百分之十相比于百分之九十显然是弱的一方,但这也是平常用到的一方,一旦顿悟被引发,弱的一方与相对强的一方就转换了关系。
  以人的大脑为例,当未开发的百分之九十代替平时工作的百分之十的时候,其运作效率不难想象,肯定会有新的智慧新的事物产生。
  这还只是大脑的运作效率,若是在顿悟时,潜意识里萌发或是承继了某些遗传基因里的东西呢?又或者说那种顿悟是接收天外信息的特有状态呢?所以,这是天机在变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下万物当然指所有事物,信息与智慧自然也包含其中。
  大脑空白了,什么也没有了,没有就是无。
  平时工作的大脑空白了,潜意识里产生了新的东西,之后又传递给平时工作的百分之十的大脑,使人得到新的智慧或是明白新的信息,这是典型的无中生有,也算是“有生于无”。
  此时的韩生威小悟了,他一动不动,大脑一片空白。
  小悟状态维持的时间一般都非常短暂,顿悟消失的刹那间心思极其澄明,以前怎么也想不通的事物一下子就通了,有时还会一通百通。
  引发韩生威小悟的节点,是他回忆起二十岁那年死而复生时的瞬间的感受。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了,县医院把他的躯体当作还有余温的尸体,被实习医生用来实践。
  讽刺的是,实习医生救了他,在临近清醒的刹那,他感觉自己以仰卧姿势悬浮于虚空,四周是无尽延伸的黑暗,空间无限之大。
  突然,他感觉到身体正下方无限远的地方有个亮点,他毫无征兆地向那个亮点坠落,速度之快无法形容,同时也寂静的没有丝毫声音。
  转瞬之间,他与亮点重合,舒爽至极的暖意充盈整个躯体,与此同时,他也睁开了眼睛……
  韩生威之所以能回忆起这段经历,是因为他入定时不能彻底排除杂念,有意无意的老是去想如何感知能量的事,由此又引申到空间、时间、距离和速度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就回忆起那段经历了。
  说来也真是奇怪,在那次死而复生时的瞬间感受里,偏偏就有他想不通的空间、时间、距离和速度的问题。
  首先是空间的问题,他感觉自己悬浮在无限大且四周是无尽黑暗的虚空中;
  其次是时间,那是他二十岁时发生的事,现在已过去了二十六年,可当他回忆起来时,那情景就像是刚刚发生过一样,并且自己现在还不在原先的宇宙,这个回忆不但穿越了时间,同时还穿越了空间;
  第三个是距离的问题,他感觉到身体正下方无限远的地方有个亮点,不是看到,是感觉到无限远的地方;
  最后是速度,他毫无征兆地向那个亮点坠落,速度之快无法形容,却寂静的没有丝毫风声,转瞬之间便与亮点重合。
  无限远的地方转瞬之间便已到达并重合,这比光速快出多少呢?
  当如何感知能量的事与回忆重合时,韩生威顿悟了,虽然只是短暂的小悟,但之后的心思澄明却让韩生威理通了,如何感知能量以及如何与能量建立联系的问题。
  能量到底是什么?韩生威并不知道,没人说给他,就是心得殿里诸多前人的修炼心得也都没讲明白。
  他小时候练气功时,入定以后,体内气机随意念而动,丹田处会有暖暖的鼓胀之感。现在打通了奇经八脉,运行大周天时,气机所经过的穴位会有微微的酸麻感觉。
  在顿悟之前,不管是丹田处暖暖的鼓胀之感,还是气机行经穴位时的酸麻感觉,韩生威都不会把它们和能量联系在一起。
  顿悟之后,结合他死而复生即将清醒时的最后的感受(他与亮点重合,舒爽至极的暖意充盈整个躯体,与此同时,他也睁开了眼睛。),让他明白,那种舒爽至极的充盈整个躯体的暖意,就是气机的流动,能量的回归,就是人体感知到能量的具象表现。
  也就是说,气功所讲的气机与道家所讲的炁,还有这方天地所讲的能量,应该都是一回事。
  或许这其中也有差别,但在韩生威看来,这差别大不了和顿悟的小悟、大悟以及大彻大悟一样,但终归是一回事。
  感知能量的问题基本上算是通达了,往下就是如何与能量建立联系的问题了。
  韩生威现在基本可以肯定,气功所讲的气机是体内的,是人体先天就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道教所讲的炁与这方天地的修真者所讲的能量是外在的,是充盈在整个宇宙之间的。
  想要与外在的炁或能量建立联系,就应该利用体内的气机做媒介,把炁或能量接引至体内,然后储存起来,最终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韩生威能知道的,当前的地球科学所证实的最小物质是上帝粒子,似乎这个东西的稳定还维系着整个宇宙的稳定,不过韩生威不搞科研,也不在这上面较真。他只知道上帝粒子不会遇到阻力,可以随意穿透任何东西。
  与上帝粒子不同,没人能准确表达出能量的具象形态,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能量也当做物质看待,那它一定比上帝粒子微小的多,或许它还不算物质,只能是能量,是除开虚无之外的最微小事物。
  如果真是这样,那人体肯定是无法储存能量的,因为它比之上帝粒子还要微小的多,不可能有任何阻力,根本没有物质可以将其聚拢,更不要说利用了。
  看来储存能量与利用能量这两个问题,只能留待以后在慢慢解决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感知能量,并与之建立联系。